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首桃花》是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独唱唱段。这首作品难度较高,意境高雅清新,是众多声乐表演者在音乐会和比赛中的首选曲目。该曲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曲词,给听众带来深深的震撼。本文将从创作特色、演唱处理、情感表达方面来分析该作品。
一、创作特色
(一)旋律分析
《一首桃花》是林徽因的主要唱段。歌曲的伴奏器乐主要有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是一个钢琴三重奏形式的室内乐。前奏和尾奏的旋律都在小提琴声部。整首歌曲分为A、B乐段,A段是一种描绘性的,描述着桃花的宁静和美丽,“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多多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血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B段咏叹性较强,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曲作者将这个部分反复了一遍,有一个强调性的作用。从歌词上来看,B段也是诗词情绪最饱满的一个部分,“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撇一撇,一撇多情的痕迹。”钢琴伴奏和小提琴声部在声乐作品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声部互相作用,使整首作品更加丰满。
(二)人物分析
林徵因是一位中西文化共同造就的新时代女性,是具有学识修养、多才多艺,天生丽质的知性人物,是思想新颖充满人格魅力的名门图秀。她出国留学,却不崇洋媚外,她追求女性个性解放、人格独立,追求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她的一生经历了三种不同形式,不同结局的感情:与浪漫诗人徐志摩的康桥初恋,与梁启超的長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完美婚烟,与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之间超越世俗的柏拉图式的罗曼史。她吸引别人的不仅仅是美貌,更参的是她的智慧和她身上散发出的高贵,典雅、纯洁,雅致,轻柔,还有她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她是成熟且有深刻觉醒意识的女性。《一首桃花》出现在整部歌剧的第五个部分“双清重逢”,主要以桃花为载体塑造女子高贵典雅的气质和温柔多情的美。
二、演唱分析
(一)演唱技巧
这首歌曲艺术性很强,诗歌本身就很婉约派。在唱歌之前,还应该要朗诵歌词,把歌词的意境理解透彻。A段诗歌本身就很宁静,用吟诗一样的语感把桃花的娇艳和美丽表达出来。作曲家在节奏上的运用也和诗歌朗诵的语感节奏,非常接近。前两句“桃花,啊,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描绘着桃花的美丽和春天的气息,清新脱俗,这一句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唱出来。“多多露凝的娇艳”是连接前一句的,进一步抒发感情。“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这是一个铺垫,重点要唱“含着笑”要将这三个字唱完了以后才可以换气。“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这一句要唱出A段的结束句的感觉。中间通过一个小节的间奏进入B段,“看,那你颤动在微风里……”由4/4转为3/4拍,这一句是全曲的最高音,这一句要唱一大句,不能断。3/4拍的音乐较4/4来说更加具有推动性,与诗词的意境更加贴切,更便于抒发情感。“她有留下淡淡的……”这一句本身就是一个下行的旋律,要强调“她”这个字。“在三月的薄唇边,一撇,一撇,一撇多情的痕迹,噢……”这一句要在“一撇”后面的休止符上换气。在语感上要紧凑一点,将音乐推向反复的B乐段。反复乐段要较第一遍而言,要有更紧凑的音乐。到整首歌曲的结束句时,“一撇多情的痕迹”在音乐和歌词的语感上要有结束感,小提琴声部进入,演唱者要将音乐传递给小提琴声部,在气息的控制下做减弱的处理。
(二)气息的合理运用
歌曲《一首桃花》气息的合理运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带来重要的影响。作曲家在这首作品的音乐技法上积聚了心思,其中附点与休止符的运用更是别具匠心。第一句“桃花”后的休止就是一个小气口,紧接着安排两个休止,给人一种稳定的节奏感,在小乐句之间的附点
连接歌曲更加亲切自然。当唱到“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时,要注意此处的休止仅是小小的停顿,这里就要求做到声断气不断。紧接着在“柔的匀的”前的休止处换气接下一乐句的“吐息” 二字,作曲家又在此处安排了一个休止,很明显是让歌者稍作放松停顿接后面的字头,使声音更加灵动轻巧,人物形象更具体化。当进入到第二部分的时候,要提前为情绪的释放做好气息的控制准备,因为有反复,所以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感情上衔接都比较紧密,要注意换气口的速度和深度,这样的处理和对比不仅符合作曲家的写作意愿,更表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情感表达与表演
演唱这首作品前需要了解林徽因的作诗风格,朗读诗歌,将春暖花开,桃花的意境。A段气息平稳,用说话的语感将歌词朗诵出来,B段是作品的高潮部分也是诗歌最为抒情的部分,演唱时要情绪饱满,音乐流畅。在演唱时,将自己置身在林徽因的身份,用优雅的感觉唱出来。
结语:
《一首桃花》与其他中国歌剧选段还有一些不同,除了要有良好的声乐发声技巧以外,它在歌词上属于诗歌,需要演唱者有更高的文
学理解能力,是一首值得我们学习和传唱的当代佳作。在歌剧作品演唱中,不仅要追求声音技巧的纯熟控制,还要注重对剧中人物情感的表达,以及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只有把声、情、境三者合一,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声带情,声情并茂”,在演唱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效果,让声乐教学理论在舞台实践中得到升华。
作者简介:成阳,女,汉族,甘肃省陇南市,硕士在读,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专业 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一、创作特色
(一)旋律分析
《一首桃花》是林徽因的主要唱段。歌曲的伴奏器乐主要有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是一个钢琴三重奏形式的室内乐。前奏和尾奏的旋律都在小提琴声部。整首歌曲分为A、B乐段,A段是一种描绘性的,描述着桃花的宁静和美丽,“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多多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血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B段咏叹性较强,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曲作者将这个部分反复了一遍,有一个强调性的作用。从歌词上来看,B段也是诗词情绪最饱满的一个部分,“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撇一撇,一撇多情的痕迹。”钢琴伴奏和小提琴声部在声乐作品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声部互相作用,使整首作品更加丰满。
(二)人物分析
林徵因是一位中西文化共同造就的新时代女性,是具有学识修养、多才多艺,天生丽质的知性人物,是思想新颖充满人格魅力的名门图秀。她出国留学,却不崇洋媚外,她追求女性个性解放、人格独立,追求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她的一生经历了三种不同形式,不同结局的感情:与浪漫诗人徐志摩的康桥初恋,与梁启超的長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完美婚烟,与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之间超越世俗的柏拉图式的罗曼史。她吸引别人的不仅仅是美貌,更参的是她的智慧和她身上散发出的高贵,典雅、纯洁,雅致,轻柔,还有她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她是成熟且有深刻觉醒意识的女性。《一首桃花》出现在整部歌剧的第五个部分“双清重逢”,主要以桃花为载体塑造女子高贵典雅的气质和温柔多情的美。
二、演唱分析
(一)演唱技巧
这首歌曲艺术性很强,诗歌本身就很婉约派。在唱歌之前,还应该要朗诵歌词,把歌词的意境理解透彻。A段诗歌本身就很宁静,用吟诗一样的语感把桃花的娇艳和美丽表达出来。作曲家在节奏上的运用也和诗歌朗诵的语感节奏,非常接近。前两句“桃花,啊,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描绘着桃花的美丽和春天的气息,清新脱俗,这一句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唱出来。“多多露凝的娇艳”是连接前一句的,进一步抒发感情。“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这是一个铺垫,重点要唱“含着笑”要将这三个字唱完了以后才可以换气。“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这一句要唱出A段的结束句的感觉。中间通过一个小节的间奏进入B段,“看,那你颤动在微风里……”由4/4转为3/4拍,这一句是全曲的最高音,这一句要唱一大句,不能断。3/4拍的音乐较4/4来说更加具有推动性,与诗词的意境更加贴切,更便于抒发情感。“她有留下淡淡的……”这一句本身就是一个下行的旋律,要强调“她”这个字。“在三月的薄唇边,一撇,一撇,一撇多情的痕迹,噢……”这一句要在“一撇”后面的休止符上换气。在语感上要紧凑一点,将音乐推向反复的B乐段。反复乐段要较第一遍而言,要有更紧凑的音乐。到整首歌曲的结束句时,“一撇多情的痕迹”在音乐和歌词的语感上要有结束感,小提琴声部进入,演唱者要将音乐传递给小提琴声部,在气息的控制下做减弱的处理。
(二)气息的合理运用
歌曲《一首桃花》气息的合理运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带来重要的影响。作曲家在这首作品的音乐技法上积聚了心思,其中附点与休止符的运用更是别具匠心。第一句“桃花”后的休止就是一个小气口,紧接着安排两个休止,给人一种稳定的节奏感,在小乐句之间的附点
连接歌曲更加亲切自然。当唱到“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时,要注意此处的休止仅是小小的停顿,这里就要求做到声断气不断。紧接着在“柔的匀的”前的休止处换气接下一乐句的“吐息” 二字,作曲家又在此处安排了一个休止,很明显是让歌者稍作放松停顿接后面的字头,使声音更加灵动轻巧,人物形象更具体化。当进入到第二部分的时候,要提前为情绪的释放做好气息的控制准备,因为有反复,所以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感情上衔接都比较紧密,要注意换气口的速度和深度,这样的处理和对比不仅符合作曲家的写作意愿,更表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情感表达与表演
演唱这首作品前需要了解林徽因的作诗风格,朗读诗歌,将春暖花开,桃花的意境。A段气息平稳,用说话的语感将歌词朗诵出来,B段是作品的高潮部分也是诗歌最为抒情的部分,演唱时要情绪饱满,音乐流畅。在演唱时,将自己置身在林徽因的身份,用优雅的感觉唱出来。
结语:
《一首桃花》与其他中国歌剧选段还有一些不同,除了要有良好的声乐发声技巧以外,它在歌词上属于诗歌,需要演唱者有更高的文
学理解能力,是一首值得我们学习和传唱的当代佳作。在歌剧作品演唱中,不仅要追求声音技巧的纯熟控制,还要注重对剧中人物情感的表达,以及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只有把声、情、境三者合一,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声带情,声情并茂”,在演唱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效果,让声乐教学理论在舞台实践中得到升华。
作者简介:成阳,女,汉族,甘肃省陇南市,硕士在读,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专业 研究方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