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
以上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为此我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小组一般为6人,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知识水平小组分为AABBCC三层,组内成员分工明确。组长在组织学习时,每次都先由小组里的CC同学发言质疑,因为相对而言,他在小组里学习较差,提的问题也较简单。所以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CC同学质疑解疑,BB同学补充,AA同学总结提高。依此类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再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作文水平高、文笔优美的同学充任“记录员”,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条理清晰的同学当“汇报员”,对小组学习结果向外发布信息,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动手操作能力强些的同学当“操作员”;严于律已的学生担任小组纪律监督员的职务,随时提醒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随意讲题外话或做其他与讨论无关行为的学生。
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二、适时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并适时把握住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如执教《春》一课,有位老师要求讨论:“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我对春天的喜爱?”“写了春天的哪几幅图画?”,这两个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轻而易举、不假思索就能得到答案,不用小组合作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全可以解决。还有老师要求初一学生当堂讨论:《〈论语〉八则》中关于孔子“仁”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恐怕高中学生也未必能完成。布置的题目太难,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讨论的问题必须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
例如:教《斜塔上的实验》时,在了解伽利略后,我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伽利略,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情境对话”的环节。学生设计对话要根据课文中的内容,结合自己对伽利略精神的理解,语气自己设计,要形成剧本;小组间展开表演比赛。学生们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既对课文分析的落实,又练习了他们的写作。在小组合作中激发了学生表演的兴趣,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
三、相机激励主动质疑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我认为,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质疑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
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的主动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质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自我需要”。
在教学《伟人细胞》时,我主要采取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让个体智慧充盈合作小组。然后在全班讨论,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每个小组能围绕“人性”,紧扣文本,联系生活,对人物心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们纷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一同学提问:贾里、邱士力、鲁智深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请引用名人名言,说说伟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同学们都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来。另一同学提出的问题也很有价值:“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我惊愕于学生竟能思考地这么深入,让他们在领略课文的主旨后,个性化的描绘贾里的未来。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课文内容的体验,思想情感的教育,尽在这一个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小组合作中迸发出智慧的创造性的火光,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了。
四、重视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否有效,同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地位就越突出,学生才会在合作交流中取得最大程度的收获和提高。所以要重视发挥主导作用。
小组合作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和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例如,学习《湖心亭看雪》时。老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写雪景的句子,然后提出明确的小组合作要求:对文段中的雪景进行诵读,读完了,让学生告诉老师这幅雪景给了你怎样的感受?是怎样读出来的?小组内交流时先赏一赏,再进行有感情地诵读。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还要及时发现思维的火花。学生展示: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一片茫茫、浑然难辨的阔大景象。老师要把学生的合作学习引向深入,及时提醒:读一读,比较一下去掉了“与”,你的感觉会怎么样?学生才恍然大悟:如果把“与”去掉的话,感觉到天是天,山是山,水是水,割裂开了,与“上下一白”不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出阔大、壮阔、空旷、寂寥之感。这样的追问,避免了在合作学习中,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学生又找出湖中景物变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而不是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老师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感觉雪景更壮阔,人更显渺小,读出沧海一粟之感。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同学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交流和评价。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实践证明:长期的小组合作,一定能让学生达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效果。因为每一个学生犹如一条奔腾的小溪,学生之间长期进行有效的合作,小溪就能交汇成汪洋大海,一如既往的长期合作,就能在合作与竞争中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正在探讨和尝试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应适变化,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阳山中学)
以上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为此我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小组一般为6人,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知识水平小组分为AABBCC三层,组内成员分工明确。组长在组织学习时,每次都先由小组里的CC同学发言质疑,因为相对而言,他在小组里学习较差,提的问题也较简单。所以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CC同学质疑解疑,BB同学补充,AA同学总结提高。依此类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再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作文水平高、文笔优美的同学充任“记录员”,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条理清晰的同学当“汇报员”,对小组学习结果向外发布信息,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动手操作能力强些的同学当“操作员”;严于律已的学生担任小组纪律监督员的职务,随时提醒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随意讲题外话或做其他与讨论无关行为的学生。
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二、适时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并适时把握住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如执教《春》一课,有位老师要求讨论:“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我对春天的喜爱?”“写了春天的哪几幅图画?”,这两个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轻而易举、不假思索就能得到答案,不用小组合作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全可以解决。还有老师要求初一学生当堂讨论:《〈论语〉八则》中关于孔子“仁”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恐怕高中学生也未必能完成。布置的题目太难,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讨论的问题必须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
例如:教《斜塔上的实验》时,在了解伽利略后,我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伽利略,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情境对话”的环节。学生设计对话要根据课文中的内容,结合自己对伽利略精神的理解,语气自己设计,要形成剧本;小组间展开表演比赛。学生们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既对课文分析的落实,又练习了他们的写作。在小组合作中激发了学生表演的兴趣,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
三、相机激励主动质疑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我认为,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质疑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
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的主动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质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自我需要”。
在教学《伟人细胞》时,我主要采取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让个体智慧充盈合作小组。然后在全班讨论,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每个小组能围绕“人性”,紧扣文本,联系生活,对人物心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们纷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一同学提问:贾里、邱士力、鲁智深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请引用名人名言,说说伟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同学们都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来。另一同学提出的问题也很有价值:“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我惊愕于学生竟能思考地这么深入,让他们在领略课文的主旨后,个性化的描绘贾里的未来。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课文内容的体验,思想情感的教育,尽在这一个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小组合作中迸发出智慧的创造性的火光,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了。
四、重视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否有效,同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地位就越突出,学生才会在合作交流中取得最大程度的收获和提高。所以要重视发挥主导作用。
小组合作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和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例如,学习《湖心亭看雪》时。老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写雪景的句子,然后提出明确的小组合作要求:对文段中的雪景进行诵读,读完了,让学生告诉老师这幅雪景给了你怎样的感受?是怎样读出来的?小组内交流时先赏一赏,再进行有感情地诵读。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还要及时发现思维的火花。学生展示: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一片茫茫、浑然难辨的阔大景象。老师要把学生的合作学习引向深入,及时提醒:读一读,比较一下去掉了“与”,你的感觉会怎么样?学生才恍然大悟:如果把“与”去掉的话,感觉到天是天,山是山,水是水,割裂开了,与“上下一白”不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出阔大、壮阔、空旷、寂寥之感。这样的追问,避免了在合作学习中,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学生又找出湖中景物变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而不是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老师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感觉雪景更壮阔,人更显渺小,读出沧海一粟之感。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同学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交流和评价。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实践证明:长期的小组合作,一定能让学生达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效果。因为每一个学生犹如一条奔腾的小溪,学生之间长期进行有效的合作,小溪就能交汇成汪洋大海,一如既往的长期合作,就能在合作与竞争中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正在探讨和尝试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应适变化,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阳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