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事关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是做好新时代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应急安全是全国委员热烈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对此,《中国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常。
“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
中国报道:“应急管理”好像是近两年才频繁出现的概念,为什么它越来越受到重视?
刘常: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源自于发展过程中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技术手段越来越强大,因此,相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大部分时候,突发风险都是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带来的,越是发展进步,风险越大,这似乎是矛盾的,怎么样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关于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都要以安全为前提,不能有丝毫疏漏。
中国报道: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投身到公共安全与应急这个领域工作的?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刘常:2015年,我开始从事安全与应急这一领域的工作,是因为自我的价值感和使命感。其实,无论我们选择哪一个领域,都是围绕发展来解决问题。不同领域的发展促使社会不同方面的进步,我们的幸福生活也得益于发展和进步,但安全是始终伴随的,没有了安全就没有发展,就没有一切,也不会有幸福,社会如此,国家如此,个人如此。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所以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是比安全更重要的,这项工作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另外我想,个人的一些经历会使我生出一种使命感,驱使我做出这一选择,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2003年,“非典”(SARS)在全国范围暴發。有人说“病毒离全球每一个角落,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而我就正好在这样一架次航班上——坐在我前排的乘客被确诊为SARS感染者。当时整个过程还是对我触动挺大的,这可能是我第一次感知到危机处理,也为之后的职业生涯埋下了这样的种子。
中国报道:很多灾难的发生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那有什么好的举措来避免或者减少它们带来的影响呢?
刘常:有些灾难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总是在与灾难斗争中不断前行的,很多重大的文明转向也都发生在灾难频发的时期。这需要我们在灾难中认识灾难,最大程度地努力做好预防,减少灾难的发生,也需要我们具备更坚强的意志、更先进的科技、更富裕的经济和更好的制度。
全民应急知识科普是切入点
中国报道:说到公共危机和应急管理能力,您怎么看待我们国家的应急管理机制?
刘常:我们国家当前的应急管理体系是“一案三制”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体制。我们认为,未来国家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最佳形态是智慧型“人体仿生”治理结构。其特点是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形成神经束式的全面感知与应对的响应能力,具有系统自然成长和自我修复能力,把被动的事件驱动型应急响应转变为智能信息情报驱动型应急响应机制,依靠国家应急主导力量和社会应急响应力量形成“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应急响应机制。
中国报道:对社会应急响应力量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刘常:社会应急响应力量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全民应急知识的科普工作,而应急科普工作的切入点,是培训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应急响应员,他们是全民应急科普工作的薪火传承人和宣传员,通过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向人民群众普及应急科普知识。他们不仅是社会工作的参与者、社会力量的重要构成,更是国家力量的重要补充。
社会应急响应力量的形成还要依靠社会化专业组织把人民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应急响应员的队伍建设和科普工作,使国家力量、社会力量以及个人力量,共同作用于应急管理事业中,为中国的应急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中国报道:您提到应急科普工作是构建我国社会应急响应力量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应急科普工作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
刘常:全民参与是关键,包括如何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投入到应急社会工作中,重中之重是通过应急管理队伍的建设、应急管理社会化组织建设、专家系统、技术支撑,完善应急文化的累积和建设,形成应急文化属性,从而影响每一个人的应急行为。对于我们来说,目标就是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应急科普内容进行艺术化再造,提升全民的应急意识和应急技能。
健全和创新应急管理体系
中国报道:除了通过应急科普宣传普及提升大家的安全与应急意识之外,还有哪些方式能提升我们在真正面临突发应急事件时的自救互救技能?
刘常:这是个关键的问题。我们除了要养成安全与应急意识外,掌握一定的应急处置技能,对于化解和防范风险,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打个比方,我们告诫小朋友在不会游泳的时候不要到深水区,要注意安全、防止溺水,这也是一个普及安全知识的过程,但当我们遇到需要通过游泳来保护自己安全的时候,怎么办?学会游泳,就是一个技能培养的过程。而灾害、危机、灾难、事故等,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领域,甚至面对不同人群时,发生概率都存在差异,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和行业领域可能面临的不同风险和应急预防、处置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建设应急技能的培训体系。 对应急响应技能的培训,主要以安全与应急知识系统为内核,通过在线培训系统,线下实训场馆、基地,工作系统和辅助设备,来构建应急响应技能培训体系。
中国报道:体系的建设现在进展到哪一步?
刘常:依据地域和行业,我们需要规划建设至少23项对应的安全与应急培训内容体系。现在已经完成的有3項,正在开发的有4项,已经构建了功能体系成熟的在线培训系统,过去半年已有接近10万人次通过系统完成了学习。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建设过程,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可以看到,我们要建设这个庞大的体系,就需要组织来自专业科研领域、行业的专家研讨,并听取职能部门的意见,以形成体系雏形,然后通过到基层、到企业的实践交互应用,汇集行业应用中实际问题的反馈,不断地优化内容。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在危化品的生产、运输领域,都有极高的安全和风险防范要求,无论是生产端的应急预案、园区安全管理、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应急职业技能培训,还是相关科技手段应用,都需要系统化、强相关联动实现风险防范和事故应急处置。我们现在组织了多方力量,由危化行业相关央企国企牵头,将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形成应急预案,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打造系统管理平台,形成相关的培训体系。我们要从预警开始,演练预案,进行安全风险预防;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从融合指挥、应急通信、全域感知、短临预警、数据智能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平台管理解决指挥保障和精准指挥;要通过培训体系进行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训演练,建设应急队伍。
归纳起来,就是以科技支撑科学应变、以队伍支撑主动求变,着力提升研判能力、实战能力、统筹能力,充分发挥应急管理的综合优势、信息化优势和常设常备的队伍优势,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从行业中来、到行业中去的体系建设过程。
用科技把知识“炫”起来
中国报道:应急实践技能的培训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
刘常:技能的培训不能单单是理论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在安全与应急领域,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掌握安全与应急处置相关知识、形成应急处置能力的本能反应,对于应急响应来说作用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几千次地去重复一个动作,人就会形成肌肉记忆,往后,下意识反应就会触发这样的肌肉记忆,在突发状况到来时,这样的肌肉记忆有时就是决定性的。但几千次地重复练习一个技能,是一个极为枯燥乏味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反人性的,我们需要用新视野、新技术、新思维和新模式打造全新实训体验。
中国报道:这样的实训是如何实现的?怎么让人们愿意重复参与呢?
刘常:举个例子,我们要做应对火灾的应急实训,想象一下置身这样一个场景:在你四周有火焰起来,向你逼近,房梁逐渐弯曲变形,你能真实地感到温度的变化,甚至你的汗毛都会打卷。这样的视觉、体觉和心理的真实冲击感是很强烈的。这时,你就会知道,在这样的场景下该如何选择正确的自救互救技能方法,然后再重复实训演练、形成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娱乐体验的过程,你会感到有趣、有吸引力,会愿意不断地重复体验,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真正掌握应急的技能,这就是形成肌肉记忆甚至本能反应的过程。
我们还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诉求,将科技和知识结合,以娱乐互动的方式来实现教育培训。科技手段在场景化搭建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先进的影像技术将安全与应急管理知识体系进行可视化表达与视频化传播,通过奇观造景技术将各主题应急场景信息凝结于虚实互动的沙盘载体,通过文化地图网格技术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领域的安全与应急管理知识体系转化为全时空覆盖的文化体验内容,这些都能够增强体验感、互动感和娱乐性。现在,我们基于超过1万个应急技能点,打造出超过1000个应急项目,构建了100多个场景、25个应急类别和5个主题场馆、基地。
中国报道:这么大的一个体系,在建设时一定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而且您还要承受这么长时间的煎熬,有想过放弃吗?如果不做这件事,同样的努力可能会有更大的回报,您又是怎么权衡的?
刘常:煎熬是肯定的,任何一件事情早期总是困难的,总是在困难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一边忍受煎熬,一边享受每一步前进带来的快乐,慢慢地也就走远了,一点点累积,也就越来越美好了。
关于回报,那要看怎么理解回报,如果你做的事情能够为社会、国家和人民尽责,努力和付出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做的事情呢?我也希望有更多和我一样想法的人参与进来,为抵御、防范和化解风险尽一份责任。守护平凡生活,就是最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