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程化理念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s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活动课程化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完善的目的,激发了学生内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文章针对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认识不统一、投入不足、行政化色彩浓厚、动力不强、缺乏科学谋划、随意性强等现状,提出引入活动课程化理念,构建有力的保障体系,实施科学的培训体系,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搭建有效的竞赛平台,着力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活动课程化 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
  [作者简介]张科(1975- ),男,四川资阳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2013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活动课程化理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SA08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73-02
  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育人体系的重大任务。将活动课程化理念引入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活动课程化思路及意义
  借鉴教学管理理念和做法,将校园中一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活动都看作是“课程”,系统规划活动目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以及活动评价等环节,增强活动的培养元素,凸显其育人功能,运用学分杠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育人效果进行统一评价。在育人体系的设计中,将科技创新活动和课堂教学并列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整体中的两个子系统,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活动课程化体现了“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活动课程化符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将成熟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合理地运用到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解决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什么开展”“开展些什么”“怎样开展”等问题,又让课堂单一、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体现了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科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的重要作用。活动课程化符合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觉地聚集在一起,在学校总体规划和指导下设计和实施活动,自由自主参与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能力和水平,逐步自我完善,增强主体意识。活动课程体系是学校育人整体方案的一部分,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精心设计下,其形式和内容保证学生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正确的方向、明确的目标、清晰的内容和有力的保障。活动课程化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和质量,符合学校育人氛围营造的需要,随着活动实效性增强,其认可度进一步提高,育人功能得到完全的彰显,为其良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认识不统一,投入不足。虽然目前普遍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和重要意义的认识有很大提高,但由于角色差异,所肩负的任务和职责不同,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包括同一所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学院之间的认识都是有差异性的,这直接导致对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态度不同、方法不一,效果差异性大。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趋势下,这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在发展中重地盘、重项目、重排名的现象很突出,虽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调,但相比其他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足的。学校没有充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没有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制度,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特别是设备条件、支持资金、指导教师、课题培育等,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2.行政化色彩浓厚,动力不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观念依然封闭保守,评价标准简单落后,课堂教学方式仍以灌输理论书本知识为主,形成了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大多数落后于现代科学、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教学手段上,常用是黑板、粉笔、书本老三件套,脱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学生积极性差,不能主动思维。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主要是期末考试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只满足于已有专业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忽略了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缺乏科学谋划,随意性强。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还没有完全纳入学校人才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即使已经纳入指标体系的学校,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也不尽相同,缺乏有效的、统一的、量化的、公认的评价。人才培养的頂层设计上的缺陷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具体工作的目标模糊、措施乏力、效果不佳。长期以来形成了“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竞赛而科研”的急功近利地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形成应付活动和竞赛的思维和行为习惯,高校对大学生表现出“重使用、轻培养”的态度,但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时,由于没有系统的知识和有效的锻炼,缺乏把想法变成现实的素质和能力,形成了投入多、产出少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使教师和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兴趣和自信心受到严重的影响,持续的挫败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
  1.构建有力的保障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领导体系。学校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总体方案的规划、制定和实施;各学院系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并负责本专业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实施;班级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落实检查学校和院系相关规划的执行情况,以及班级每名学生参与状态的评价、记载。   扶持科技类学生社团,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的有力载体。学生科技类社团是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以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为纽带,为满足自我需要,经过学校相关部门批准,按照各自的章程而结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其性质与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化的要求高度一致,成为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化的载体。健全完善校、院两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加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好、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社团骨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学校主导,以院为基础的原则,充分尊重并鼓励各学院结合本专业实际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团建设模式;引入竞争氛围,大力表彰优秀社团,树立标杆,营造学院(系)之间、社团之间你追我赶的氛围,树立优秀的学生社团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
  建立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学校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建立“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提供专项资金,对成绩显著的师生进行奖励等制度;制定并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管理办法》,主要规范科技创新活动课程设置、形式内容、指导教师、实施与管理等问题;质量是生命线,是活动课程育人成败的关键,有针对性地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活动课程实施办法》,借鉴第一课堂打造精品课程的经验,将优质资源集中起来,有计划地打造一批重点活动课程;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重点活动课程建设;通过“自主申报—专家评审—课程建设—期满考评—重点建设(或退出)”等程序,建立重点活动课程建设的弹性机制,以点带面,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课程整体质量。
  2.实施科学的培训体系。活动课程培训体系建立直接决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广度,解决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问题。培训体系由基本内容和实施形式组成。培训体系基本内容由“必修类”和“选修类”两大模块构成。基本内容设计的模块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即每个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培养体系中要引入学分制,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将“创造活动”“文献检索”“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社会调查”“学生科研课题”“科研论文写作”等作为必修活动课程,“科学技术生产力”“科技史”“科学思维”“科技发明与创造”等作为选修活动课程。在活动课程培训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差异性,低年级注重认知课程,中年级开设实践训练课程,高年级开设课题研究和科研开发课程,持续不断地丰富和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培训体系除了具有科學具体内容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保证培养体系的完整实施,即通过指导系统化、教学网络化、管理学分化等具体形式来实现。第一,建立统一的指导系统,有利于统一标准,实现育人目标。为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的指导,学校建立“校指导委员会—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学院系指导委员会—院系学生社团联合会”“指导教师—学生科技类社团”横向指导机制。学校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和实施途径,精心设计培养体系中的选修类和必修类模块内容,提供和协调培训过程中的基础设备设施、教学力量等客观条件。学院系指导委员会按照规划具体指导学院各项培训课程开展,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指导教师直接参与每门培训课程,组织好培训课程的开展,做好学生的培训效果评价和记载。第二,通过网络管理教学,方便、快捷、准确,有利于培训的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网络教学可以提高效率,回避场地不足、时间零散等制约因素,实现网上选课、网上评价和成绩记载等功能提高管理效能。第三,引入学分制对培训课程进行科学管理,很好地统一数量和质量的效果评价。
  3.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建立“课程、学生、教师、工作”四位一体多元化的活动效果评价机制。通过构建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对活动课程目标、活动课程内容、活动实施环节和活动课程效果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采用科学的评价权重和统计方法实现对科技创新活动课程的考核;采用出勤与效果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出勤情况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评定学生的活动课程综合成绩;通过学生评教、督导组检查和活动课程成果展示等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对优秀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建立活动课程督导制,对工作实施效果进行考核,对院系和职能部门科技创新活动课程进行督查,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纳入学生工作年度考核。
  4.搭建有效的竞赛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转化和促进。为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活动的优势,将第一课堂的课程活动化,围绕第一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专业类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延伸和补充,不断拓展活动课程外延空间。根据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整合校内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学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大力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影响较大和参与面广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分别与相关理论课程有机结合,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实施。该平台的建立,更加明确课程方向和培养目标,将竞赛需要的团队、方案、实施、评估等步骤纳入活动计划,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4).
  [2]高芳放.论构建青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8(8).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互联网已经成为学校,特别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条件。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以下简称教育网)作为国内最大的学术性网络,在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科研和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规划纲要》中专辟一章论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大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通过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相信在这一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即Pushover分析,作为一种评价结构抗震性能和计算结构弹塑性变形的简化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既能对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弹性设计进行校
通过不同装烟方式烘烤效率对比分析表明,梳式烟夹和散叶大箱均能有效节省装卸烟环节的用工成本。由于装烟量的提高,梳式烟夹和散叶插扦能耗成本均低于常规挂竿。在烤后烟叶经
文章以新余县防洪工程为例,结合软土地基的特性,主要研究了软土地基处理相关技术,旨在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根据中国西南山区低等级公路(二级以下)的路况条件,通过不同条件下的车速调查,建立了一种运行车速的估计模型,给出了一种用于西南山区公路的基于运行车速的线形安全性评价标准
我们都知道,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是重中之重,然而现实中的作文教学并不容乐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
本文利用数学工具软件Mathematica研究了量子力学中的氢原子问题,主要介绍了氢原子中电子的径向几率分布和角向几率分布,并且利用计算机对电子空间几率分布从不同角度进行了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增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至2002年已经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单校区高校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致使高校不得不开辟新校区,从而形成多校区办学的格局。  多校区高校办学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从而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多校区办学的过程中,其运作期望值与实际效果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给很多高校带来
素有"天下第一题"美誉的作文是语文学科中赋分比例最大的一块,因此作文教学不可等闲视之。目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常听他们感叹:"作文,作文,就似捉魂。"诚然,
[摘要]与传统律规式教学相比,境遇式教学是一种生成性的教学,更加注重在教学规律指导下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伦理学课程因其实用性及对社会道德建构的重要意义,更需要采用境遇式教学方式。境遇式教学模式下的备课重在理解,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  [关键词]境遇式 教学模式 伦理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程敬华(1981- ),女,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