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gcs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六年如一日,他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素有“华人老家”美誉的洪洞的农业基层一线,他的足迹踏遍了槐乡大地的山山水水。看着农户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他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毫不保留;担任县农广校校长十年来,他更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默默奉献在农业教育培训的前沿。他的学生桃李满洪洞,农广校俨然成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黄埔军校”。他就是2017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获得者,洪洞县农广校校长、党支部书记董雄山。
  农学专业毕业的董雄山是一名农艺师,历任洪洞县植保站副站长、洪洞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副队长,自2007年担任洪洞县农广校校长以来,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教育推广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活到老,学到老。”这是董雄山的人生信条。从刚参加工作开始,董雄山就始终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两不误、两促进,他把农村实践、农户示范、农民经验、田间试验当作丰富自己学识的最好课堂,向实践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他扎根一线,踏踏实实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带领县农广校为当地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积极贡献。
  勇于探索 创新办学
  近年来,洪洞县农广校实施“普及中等职业教育”项目成效显著。县农广校承担着山西省农广校“全省农村青年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试点”“送教下乡”项目,根据实施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董雄山把教学班办到了农村,进一步规范教学班管理、教材管理、教务管理、毕业程序规范等一系列教学管理程序,积极开发符合地方特点的教学方式。工作中他既是辅导员又是管理员,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多年来,他积累了168万字的辅导材料,整理学用结合典型材料350多份,字里行间渗透着他的辛勤劳动。
  董雄山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新了教育教学模式。他吸取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稳定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以初等农业技术教育为基础,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以中专学历教育为骨干,以大专学历教育为补充”,“政校分设,独立办学”等合理化建议,制订“岗位目标责任制”“招生目标奖罚责任制”等项制度,树立学用结合“十面旗”,在全校开展“学科学,比技术”竞赛活动。他改革了办学形式和层次,调整专业设置,实行校站结合、校企结合、校校结合、农科教结合等“五结合”办学模式。
  到目前为止,洪洞县农广校开设了现代农艺技术、现代养殖、农村信息技术与应用等九个中等专业,举办中专班13期,招收1054人,现已毕业10期910人。举办大专班11期,招收219人,现已毕业10期194人。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6期,培训1.43万人,发放证书5000个。举办短期实用技术班466期,培训5.6万人次。农广校为全县新农村培育和输送了大量实用型人才,有15人担任了村级领导干部,13人成为农村各类科技示范户,60人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0名学员被评为市、县“三八”红旗手、杰出青年农民、农村优秀实用人才,他们正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科技培訓 注重实效
  农广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农民培训是农广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董雄山心中自有乾坤。自2014年以来,他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训前宣传动员、调查摸底,精准选定培育对象,培训中创新培训模式,严格培训计划的制定、严格师资及教材的选用、严格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和宣传的真实性,为精准化培育夯实基础。为把工作做实、做透,董雄山还与林业局、乡镇、合作社、农业企业联合,深入村、户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农民需要进行“菜单式”培训。3年来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49人。
  董雄山十分注重培训实效。在万安镇东圈头村培训时,由于当时附近的旱地小麦田出现比较严重的白粉病,根据农民要求,董雄山临时调整讲课内容,由原来的“药材病虫害防治”改为“小麦病虫害防治”。通过培训,农民懂得了小麦白粉病的防治要“以防为主,在选用抗病品种及药剂拌种的基础上防控结合,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或发病初期,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的防治方法。用农民自己的话说:“这样的培训及时又必要,真正解决了农民的难题。”董雄山还把“土专家”“田教授”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编印成册免费发放,并让他们现场示范,从而更好地发挥这些“土专家”“田教授”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农民更快致富。
  为全面提高退耕区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董雄山积极组织、周密安排,连续两年实施“退耕还林农民培训”项目,共有2050人参加了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有效解决了农民在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时,董雄山带领农广校办学人员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需要,依托“一村一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从业人员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共培训1500人,劳动力转移1300人。
  技术推广 服务农村
  推广农业技术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董雄山结合洪洞县实际,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果树病虫害防治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设施蔬菜栽培和管理技术等。每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500余人次,冬春大培训3500人次,引导性培训4500人。2014年洪洞县农广校与山西大槐种业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打造一流的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引进新品种、选育新品种,在全县发展种子经营网点200余个,逐步形成了“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农技推广员 科技示范户 辐射带动户“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引领示范 创业致富
  农广校学员,他们既是学习者又是农业生产的实践者,更是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的示范者、领头人。
  优秀学员刘小平,全国劳动模范,洪洞县晋丰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2008年公司投资51余万元建设保鲜库3座,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调剂了市场,为秦壁村4000亩绿色无公害蔬菜申报国家绿色认证,组织指导成立蔬菜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农资超市无公害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图书馆以及农民文化活动中心。2009年建成示范第五代冬暖式大棚100个,书写了秦壁村冬季无新鲜蔬菜的历史。2011年投资5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示范春秋大棚30个,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开辟新的增长点。如今晋丰种植有限公司与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科院实现联姻,使秦壁村成了这三家的科学实验基地,三家单位在秦壁村常驻专家指导,在科学种植、合理施肥、测土配方等方面定期进行科技培训。现秦壁村已有83人获得山西省农广校颁发的农业初级专业技术职称。
  学员梁吉明,以当地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进行林下食用菌栽培,土鸡、乌鸡、肉鹅养殖。他组织106户农民成立“宏金祥”杨树林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林下种养经济,形成了育雏、检疫、配方、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土鸡蛋销往太原、临汾等地,年收益可达几十万元。台蘑栽培达到500余亩,亩收益达3500元。为减少菌种投入成立晋南第一家食用菌菌种基地,生产出的菌种供应周边15个乡镇、2000余农户发展食用菌的栽培,户均增收3000元。现在林下经济已发展1000余亩,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直接带动就业131人。
  一年又一年,从农广校走出的一批批优秀毕业生,经农广校培训的一批批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上大胆作为,支撑起洪洞农业发展的蓝天。看着他们取得的一个个成绩,董雄山由衷地欣慰。他愿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奔波在农业战线第一线,奔波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更多求知若渴的农民朋友沐浴知识的“阳光”,茁壮成长、走向成功。
  (供稿单位: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其他文献
魏小杰,一名普通农民,多年来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终让苹果树结出了“金蛋蛋”。他流转土地480亩,其中苹果130亩,粮食作物350亩。他种植的矮砧苹果当年开花、次年挂果。他被宝鸡市农业局认定为全市第二批中级职业农民。如今,他牵头成立了千阳县田丰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千阳县丰禾家庭农场,实现家庭年纯收入30万元。尽管如此,让乡亲们的苹果树都能结出“金蛋蛋”“银蛋蛋”才是他最大的梦想!  今年
编者按:这段时间,“工匠精神”很热。今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在北京全国两会现场,还是在其他领域,它都成了热门词汇。那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016年山东省临沂市准备建成规范化农民田间学校100个。此外,临沂市农业局要求加大乡土专家选聘力度,建立“临沂市一线农业专家库”;结合“西部经济隆起带”农业专家服务基地建设,选聘一支首席农业专家团,重点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研究、师资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工作。
自2006年农业部实施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以来,各地各级农广校积极响应和落实相关指示精神,纷纷开展涉农中专教育,一度招生人数呈明显上升态势。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地农广校招生人数下滑,部分学校出现“象征性”“点缀式”招生现象。要想全面实现小康,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否则就会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广校作为体制内的一支专业队伍责无旁贷,稳定和扩大招生迫在眉睫。  一、产
论坛旨在打造中国农业科技智库成果发布与交流对话的高端平台,及时跟踪和准确把握世界农业农村科技前沿与动态趋向,系统总结我国农业农村科技进展与成效,谋划和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方向。论坛发布了《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等5個专项报告,同时邀请了7名院士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
专家简介:  高祥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推动我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节肥节水节药、旱作节水农业、水肥一体化、无公害农产品等全国性重大项目的立项并组织实施。主持土壤改良培肥、土壤肥力监测与评价、平衡施肥技术引进、农业综合开发、世行灌溉农业等国家级项目。编制《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创立“肥料配方师”职业资格。对我国土肥水行业,土壤、植物
北京市农广校以“提高素质,科学经营,生态致富,培养技能”为办学理念,始终坚持带领各分校在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方面做好教学科研、服务理念更新,达到共融共通、共促共建、共研共进的成效,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首都“三农”事业发展。  一、以合作社为建设点  以田间学校为媒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业科技到生产力的转化。首先在昌平区农广校、门头沟区农广校开始实施,目前农民合作社集农民教育培训对象、内容和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面积有110多亩,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随处能听到羊群的“咩咩”叫声,满眼青色的蔬菜,一幅农村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谁能想到这是一个20多岁年轻大学生的杰作。这个大学生凭借自己所知所学,在这里创业,在这里奋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种养结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阵阵喝彩,他就是洛阳约书亚家庭农场总经理黄飞雷。黄飞雷生于1993年,2015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学习
栏目名称: 农科讲堂  承担培训: 农业部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  栏目时间: 互联网7*24小时点播 卫星网工作日8:30-12:30,13:30-17:30轮播  节目形式: 以专家讲座和访谈为主  节目定位: 宣讲政策法规、普及科学技术技能,让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系统干部及时了解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及时学习现代农业科技新知识新方法,切实提高他们围绕“三农”中心任务开展科研和推广工作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我国手机用户总数已突破15亿。随著手机普及率的提升,农村人口手机使用量上涨,智能手机也成为了帮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农具”。手机可以让农民了解最新的农业动态,把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可以用手机APP管理养殖场、农场、果园等;手机还可以帮助农民网上销售农产品。节目中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应用广泛的涉农APP,以及如何利用APP来服务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