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生活正在成为一件奢侈品,大多数人对此已经感同身受。有质感的生活变得稀缺,每个人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换得短暂的闲暇。甚至对于一些忙碌都市人来说,只有存在,没有生活,生活从他们的指尖溜走了。
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对生活水准要求得太高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认为,比我们生活水准更高的国家里的人往往享有更多的闲暇,而且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未必比五年前高多少,但普遍感觉活得更累了。是人们的收入太低了,无力购买想要的生活?想一想投资银行家与钓鱼翁那段经典的对话,就知道金钱数量与生活本身没多大关系,更何况现在人们普遍陷入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状态。人们失去了眼前的生活,但并没有信心能挣得美好的未来。
那么,到底生活是怎样被弄丢的呢?
社会保障的不足导致人们对未来普遍存在焦虑,财务不安全感上升。
其实焦虑感对每个时代的人来说都存在,但反映到当今时代的人身上尤为强烈。人们担心的事情太多了:担心自己或者亲人一旦生重病,昂贵的医疗费会将所有的积蓄一扫而空;担心自己所在的企业效益变坏,或者自己的能力被同龄人逐渐赶超,而遭到无情的裁员;担心房价越来越贵,自己找不到安身之所,或者再也无力承受房贷负担而被扫地出门;担心孩子入托入学的费用节节攀升,而如果找个收费低廉的地方,又担心孩子受不到好的教育而变坏。……
有如此多的担心,谁还能不拼命的工作,哪个还敢安心的享受生活。人们在小的时候都有很多爱好:比如阅读文学作品、下围棋等等。但如今,这些“浪费时间”的爱好早就被抛到脑后。看书只看跟工作有关的书籍,有关成功学、职业发展的书总是位于畅销榜榜首;体育运动只限于在挤出的时间里走进健身房,这也是为了保证工作时能有充沛的精力,而与爱好无关;就连中国人非常热衷的吃饭、喝茶等“休闲活动”,也成了谈工作的最佳时间。工作已经填满了我们的生活,如果不是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谁愿意这样?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地提高,但像教育、医疗、住房这些计划经济下的公共品也逐渐的市场化,并且费用越来越高。对于大多数的上班族、甚至是年轻的高级白领,有时都会产生无力支付的感觉。而政府在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上的支出占财政总开支的比重还很小。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指望退休金来为自己养老和看病根本就不现实。人们只有拼命工作,来为自己寻求未来的保障,结果就是以牺牲当下的生活为代价。
在财富的分配格局中,上班族处于弱势地位,结果陷入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窘境。
财富世界中,存在着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盖因人们掌握的资源,所处的地位不同。处于相对底层的人,一般都是辛辛苦苦,但所获不多,陷入“穷忙”状态。当然,有少数人会跃升上层,摆脱怪圈。而在现有的财富分配格局中,城市中的工薪白领就处在这样一个弱势地位。
从全球经济的分配格局来看,在美元霸权体系主导下,美联储作为唯一一家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制造通货膨胀。但好在有像中国这样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出口廉价的商品拉低了物价,让全球经济享受了近十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时代。同时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全球流动性泛滥和资产价格泡沫,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的收入增长相对于房价上升的速度来说微不足道。直到通货膨胀传导到最终的消费品,普通商品价格的上升速度也超过了收入增长。全世界的工薪阶层在经济萧条面前都陷入了“穷忙”的境地。
中国处在世界经济产业链的低端,受全球流动性泛滥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大。先是股市房产等资产泡沫膨胀然后破灭,接着是物价飞涨,受到伤害最大的均是工薪阶层。同时,依赖低劳动力成本的出口导向战略来拉动经济,必然造成国民创造的财富大部分流向了国外。尽管外汇储备激增,但却必须持有低收益的美元债券以保证币值的稳定和避免国际资本的冲击,大量的外汇不能用于国内发展,来提高人们福利。所以,勤劳的中国劳动者只能用更努力的工作来维持生活水准,总之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
而从国内的经济结构来看,垄断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资源的过度集中必然造成财富的分配不均。大量的工薪阶层拥挤在狭小的竞争空间里,终日忙忙碌碌却很难突破,当公务员或进入垄断国企成为他们摆脱“穷忙”状态的最简捷途径。可见,内外经济的失衡和财富分配的不均会让上班族放弃生活享受、更努力地挣钱,尽管并不能摆脱当前的处境。
讲究实用理性的中国人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其所造成的盲目攀比现象把每个人都卷入了疯狂的创富运动中,生活作为配料已经被忽视了。
李泽厚在比较各国文化的时候曾经谈到:西方国家是“罪感文化”、日本是“耻感文化”、而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即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哲学和宗教,而是追求既是世间性的、又是精神性的“乐感”。在古代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渴望成为良臣或明君,靠近权力核心或树立道德标尺。而到了当今社会,在经历了百年来的积贫积弱后,市场经济大潮扑面而来,原有的道德律令被打破,而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在没有超越现世的宗教和哲学约束下,讲究实用理性的国人就把功利主义哲学发挥到极致,财富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笑贫不笑娼的观念大行其道。
于是,我们发现人们对财富的崇拜几近疯狂。房子越大越好、车子越豪华越好,富人像磁场一样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仇富”就是这样一种表现,外国人很少仇富,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关心)。当创富成为一场全民运动,虽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盲目的攀比。
房子一套不够,得有个十套八套,车子用几个月就要换辆新的,不这样不足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尽管这丝毫没有增加生活的愉悦感。当每个人都热衷于占有和掠夺,自然每个人都会觉得很累。即使富人也无法例外,因为在当今社会,财富越多感觉越不安全,往往需要占有更多的财富来让自己感到安全。
外国人恐怕也要感叹自古安贫乐道的中国人怎么忽然对财富如此的崇拜。他们谈论的话题往往是度假、休闲,周末会做义工、去教堂,而我们更多的是谈论再攒笔钱买套房、换辆车,周末去加班或者参加培训补习。在财富的角逐场中,没有谁成为真正的赢家,牺牲掉的仍然是身心的愉悦和有质感的生活。
不要忘记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的哲学宗教和道德法制基础上,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时如果只复制皮毛而抛弃内核,必然会造成经济的增长与人们幸福感的背离。或许这是财富积累过程中绕不过去的阶段,在新的价值标准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当代人就无法避免这种尴尬。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成了“穷忙”一族,甚至高喊“失去了生活”。但仍有一些人能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在充分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赢得了财富,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工作的理解、以及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和规划能给陷入“穷忙”处境的人以很大的启发。
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对生活水准要求得太高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认为,比我们生活水准更高的国家里的人往往享有更多的闲暇,而且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未必比五年前高多少,但普遍感觉活得更累了。是人们的收入太低了,无力购买想要的生活?想一想投资银行家与钓鱼翁那段经典的对话,就知道金钱数量与生活本身没多大关系,更何况现在人们普遍陷入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状态。人们失去了眼前的生活,但并没有信心能挣得美好的未来。
那么,到底生活是怎样被弄丢的呢?
社会保障的不足导致人们对未来普遍存在焦虑,财务不安全感上升。
其实焦虑感对每个时代的人来说都存在,但反映到当今时代的人身上尤为强烈。人们担心的事情太多了:担心自己或者亲人一旦生重病,昂贵的医疗费会将所有的积蓄一扫而空;担心自己所在的企业效益变坏,或者自己的能力被同龄人逐渐赶超,而遭到无情的裁员;担心房价越来越贵,自己找不到安身之所,或者再也无力承受房贷负担而被扫地出门;担心孩子入托入学的费用节节攀升,而如果找个收费低廉的地方,又担心孩子受不到好的教育而变坏。……
有如此多的担心,谁还能不拼命的工作,哪个还敢安心的享受生活。人们在小的时候都有很多爱好:比如阅读文学作品、下围棋等等。但如今,这些“浪费时间”的爱好早就被抛到脑后。看书只看跟工作有关的书籍,有关成功学、职业发展的书总是位于畅销榜榜首;体育运动只限于在挤出的时间里走进健身房,这也是为了保证工作时能有充沛的精力,而与爱好无关;就连中国人非常热衷的吃饭、喝茶等“休闲活动”,也成了谈工作的最佳时间。工作已经填满了我们的生活,如果不是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谁愿意这样?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地提高,但像教育、医疗、住房这些计划经济下的公共品也逐渐的市场化,并且费用越来越高。对于大多数的上班族、甚至是年轻的高级白领,有时都会产生无力支付的感觉。而政府在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上的支出占财政总开支的比重还很小。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指望退休金来为自己养老和看病根本就不现实。人们只有拼命工作,来为自己寻求未来的保障,结果就是以牺牲当下的生活为代价。
在财富的分配格局中,上班族处于弱势地位,结果陷入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窘境。
财富世界中,存在着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盖因人们掌握的资源,所处的地位不同。处于相对底层的人,一般都是辛辛苦苦,但所获不多,陷入“穷忙”状态。当然,有少数人会跃升上层,摆脱怪圈。而在现有的财富分配格局中,城市中的工薪白领就处在这样一个弱势地位。
从全球经济的分配格局来看,在美元霸权体系主导下,美联储作为唯一一家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制造通货膨胀。但好在有像中国这样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出口廉价的商品拉低了物价,让全球经济享受了近十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时代。同时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全球流动性泛滥和资产价格泡沫,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的收入增长相对于房价上升的速度来说微不足道。直到通货膨胀传导到最终的消费品,普通商品价格的上升速度也超过了收入增长。全世界的工薪阶层在经济萧条面前都陷入了“穷忙”的境地。
中国处在世界经济产业链的低端,受全球流动性泛滥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大。先是股市房产等资产泡沫膨胀然后破灭,接着是物价飞涨,受到伤害最大的均是工薪阶层。同时,依赖低劳动力成本的出口导向战略来拉动经济,必然造成国民创造的财富大部分流向了国外。尽管外汇储备激增,但却必须持有低收益的美元债券以保证币值的稳定和避免国际资本的冲击,大量的外汇不能用于国内发展,来提高人们福利。所以,勤劳的中国劳动者只能用更努力的工作来维持生活水准,总之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
而从国内的经济结构来看,垄断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资源的过度集中必然造成财富的分配不均。大量的工薪阶层拥挤在狭小的竞争空间里,终日忙忙碌碌却很难突破,当公务员或进入垄断国企成为他们摆脱“穷忙”状态的最简捷途径。可见,内外经济的失衡和财富分配的不均会让上班族放弃生活享受、更努力地挣钱,尽管并不能摆脱当前的处境。
讲究实用理性的中国人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其所造成的盲目攀比现象把每个人都卷入了疯狂的创富运动中,生活作为配料已经被忽视了。
李泽厚在比较各国文化的时候曾经谈到:西方国家是“罪感文化”、日本是“耻感文化”、而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即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哲学和宗教,而是追求既是世间性的、又是精神性的“乐感”。在古代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渴望成为良臣或明君,靠近权力核心或树立道德标尺。而到了当今社会,在经历了百年来的积贫积弱后,市场经济大潮扑面而来,原有的道德律令被打破,而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在没有超越现世的宗教和哲学约束下,讲究实用理性的国人就把功利主义哲学发挥到极致,财富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笑贫不笑娼的观念大行其道。
于是,我们发现人们对财富的崇拜几近疯狂。房子越大越好、车子越豪华越好,富人像磁场一样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仇富”就是这样一种表现,外国人很少仇富,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关心)。当创富成为一场全民运动,虽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盲目的攀比。
房子一套不够,得有个十套八套,车子用几个月就要换辆新的,不这样不足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尽管这丝毫没有增加生活的愉悦感。当每个人都热衷于占有和掠夺,自然每个人都会觉得很累。即使富人也无法例外,因为在当今社会,财富越多感觉越不安全,往往需要占有更多的财富来让自己感到安全。
外国人恐怕也要感叹自古安贫乐道的中国人怎么忽然对财富如此的崇拜。他们谈论的话题往往是度假、休闲,周末会做义工、去教堂,而我们更多的是谈论再攒笔钱买套房、换辆车,周末去加班或者参加培训补习。在财富的角逐场中,没有谁成为真正的赢家,牺牲掉的仍然是身心的愉悦和有质感的生活。
不要忘记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的哲学宗教和道德法制基础上,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时如果只复制皮毛而抛弃内核,必然会造成经济的增长与人们幸福感的背离。或许这是财富积累过程中绕不过去的阶段,在新的价值标准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当代人就无法避免这种尴尬。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成了“穷忙”一族,甚至高喊“失去了生活”。但仍有一些人能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在充分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赢得了财富,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工作的理解、以及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和规划能给陷入“穷忙”处境的人以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