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训是学生技能培养的必要途径,是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构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训模式能有效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对矿山机电专业实训模式的探索,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的“六一致”实训模式。
关键词:矿山机电专业;实训模式;六一致
一、中职矿山机电专业实训的现状
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矿山机电专业的实训设备、操作工艺等普遍比较落后,与企业现代化生产有较大的差距,学生训练出来的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
二、实训模式改革的目标
矿山机电专业实训模式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与煤矿生产“零误差岗位对接”,即:煤矿用什么,课堂讲什么;工人干什么,学生练什么。据此我校确定了矿山机电专业的“六一致”实训模式——“工种与煤矿一致,设备与煤矿一致,工艺与煤矿一致,规范与煤矿一致,工具与煤矿一致,制度与煤矿一致”。
三、“六一致”实训模式的建构
根据提出的实训模式改革目标,我校选派专业教师到煤矿企业进行细致调研,确定了专业对应的工种、设备类型型号、操作维修工艺、质量规范要求、所用仪表工具和实训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在校实训与煤矿生产完全一致。
1.工种与煤矿一致——岗位对接。通过煤矿调研发现,矿山机电专业需求量较大的工种有:井下电钳工、综采维修电工、井下机修工和输送机司机。因此,将这几个工种的主要生产任务作为学生实训时的训练内容,保证了训练工种与煤矿生产需求一致。这种方式促使专业培养更有针对性,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使学生到矿后可快速适应相应的工作。
2.设备与煤矿一致——任务对接。矿用设备价格比较昂贵,学校资金有限,为了解决矿山机电专业设备匮乏、落后的问题,我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实训室大部分的实训设备都是合作煤矿捐赠的,这保证了学生训练时使用的设备与煤矿生产实际使用的设备相同,学生到矿工作后,可减少操作中由于习惯性动作造成的失误,提高操作的准确性。例如:通过调研我们得知,JD—11.4调度绞车在煤矿使用广泛,如郭二庄煤矿拥有该型号设备200余台,木城涧煤矿拥有该型号设备150余台。故机电设备拆装实训室就选用JD—11.4调度绞车为实操训练设备。经过联系,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捐贈了矿用JD—11.4绞车6台、QBZ磁力启动器6台等。
3.工艺与煤矿一致——过程对接。专业教师与煤矿技术人员共同研讨,将不同煤矿生产中的设备维护、检修工艺进行比较,找出最合理、最安全、最先进的工艺过程,应用于学校实训,使实训工艺与煤矿生产工艺一致,且保证了工艺的先进性。选定设备之后,我校组建了8位教师的调研团队,深入冀中能源邢台矿进行跟班学习,对该设备从升坑—检修—完成—设备入库的全过程进行了全程录像,同时聘请了两名煤矿技术专家进行指导,确保在校实训与煤矿生产完全一致,编写了绞车拆装检修典型工作案例相关的教学文件,满足了“六一致”实训模式要求。
4.规范与煤矿一致——标准对接。实训过程中,工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的检修质量要求和设备的完好标准都和煤矿生产中现行的标准一致。我校根据煤矿工人的实际操作过程与软件制作公司合作开发了“绞车维修工”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在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前,先进行模拟操作,可有效地减少学生实操训练时的失误,减少实训设备的非正常损坏。
5.工具与煤矿一致——手段对接。学生训练时使用的工具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完全相同,这样训练出的学生到煤矿后干起活来就会得心应手,无论是工作效率还是工作质量上都会有所提升。例如起重设备,煤矿井上车间用的是“天车”,而井下用的是“手拉葫芦”,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井下工作,“手拉葫芦”的使用技术必须掌握,故教师带学生动手制作了起重用1.5×2m龙门架等配套工具、设备。
6.制度与煤矿一致——管理对接。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与煤矿维修车间的管理制度一致。从工作服着装、班前会内容到工具、消耗材料领用、文明生产7S管理等,都和煤矿生产完全一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安全意识。根据煤矿企业“煤矿生产、安全为天”的安全生产目标,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良好习惯渗透到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提前建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安全第一的生产意识,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煤矿自我管理、安全操作的理念。(2)职业素养。严格执行清理、整理、整顿、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的7S管理制度,在学生训练过程中,通过不断强化7S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提升规范文明的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3)团队精神。实操训练是一项需要共同协作完成的工作,在训练过程中分成几个小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走向煤矿、适应煤矿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体会与思考
1.校企合作是基础。“六一致”实训模式的建构离不开校企合作,每一个环节都要求与企业直接对接,校企双方实现了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共享。
2.学生和教师的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实施“六一致”实训模式后,按煤矿生产要求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就业质量也提高了。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积极下矿实习,增强了教师的实操能力。
关键词:矿山机电专业;实训模式;六一致
一、中职矿山机电专业实训的现状
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矿山机电专业的实训设备、操作工艺等普遍比较落后,与企业现代化生产有较大的差距,学生训练出来的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
二、实训模式改革的目标
矿山机电专业实训模式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与煤矿生产“零误差岗位对接”,即:煤矿用什么,课堂讲什么;工人干什么,学生练什么。据此我校确定了矿山机电专业的“六一致”实训模式——“工种与煤矿一致,设备与煤矿一致,工艺与煤矿一致,规范与煤矿一致,工具与煤矿一致,制度与煤矿一致”。
三、“六一致”实训模式的建构
根据提出的实训模式改革目标,我校选派专业教师到煤矿企业进行细致调研,确定了专业对应的工种、设备类型型号、操作维修工艺、质量规范要求、所用仪表工具和实训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在校实训与煤矿生产完全一致。
1.工种与煤矿一致——岗位对接。通过煤矿调研发现,矿山机电专业需求量较大的工种有:井下电钳工、综采维修电工、井下机修工和输送机司机。因此,将这几个工种的主要生产任务作为学生实训时的训练内容,保证了训练工种与煤矿生产需求一致。这种方式促使专业培养更有针对性,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使学生到矿后可快速适应相应的工作。
2.设备与煤矿一致——任务对接。矿用设备价格比较昂贵,学校资金有限,为了解决矿山机电专业设备匮乏、落后的问题,我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实训室大部分的实训设备都是合作煤矿捐赠的,这保证了学生训练时使用的设备与煤矿生产实际使用的设备相同,学生到矿工作后,可减少操作中由于习惯性动作造成的失误,提高操作的准确性。例如:通过调研我们得知,JD—11.4调度绞车在煤矿使用广泛,如郭二庄煤矿拥有该型号设备200余台,木城涧煤矿拥有该型号设备150余台。故机电设备拆装实训室就选用JD—11.4调度绞车为实操训练设备。经过联系,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捐贈了矿用JD—11.4绞车6台、QBZ磁力启动器6台等。
3.工艺与煤矿一致——过程对接。专业教师与煤矿技术人员共同研讨,将不同煤矿生产中的设备维护、检修工艺进行比较,找出最合理、最安全、最先进的工艺过程,应用于学校实训,使实训工艺与煤矿生产工艺一致,且保证了工艺的先进性。选定设备之后,我校组建了8位教师的调研团队,深入冀中能源邢台矿进行跟班学习,对该设备从升坑—检修—完成—设备入库的全过程进行了全程录像,同时聘请了两名煤矿技术专家进行指导,确保在校实训与煤矿生产完全一致,编写了绞车拆装检修典型工作案例相关的教学文件,满足了“六一致”实训模式要求。
4.规范与煤矿一致——标准对接。实训过程中,工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的检修质量要求和设备的完好标准都和煤矿生产中现行的标准一致。我校根据煤矿工人的实际操作过程与软件制作公司合作开发了“绞车维修工”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在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前,先进行模拟操作,可有效地减少学生实操训练时的失误,减少实训设备的非正常损坏。
5.工具与煤矿一致——手段对接。学生训练时使用的工具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完全相同,这样训练出的学生到煤矿后干起活来就会得心应手,无论是工作效率还是工作质量上都会有所提升。例如起重设备,煤矿井上车间用的是“天车”,而井下用的是“手拉葫芦”,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井下工作,“手拉葫芦”的使用技术必须掌握,故教师带学生动手制作了起重用1.5×2m龙门架等配套工具、设备。
6.制度与煤矿一致——管理对接。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与煤矿维修车间的管理制度一致。从工作服着装、班前会内容到工具、消耗材料领用、文明生产7S管理等,都和煤矿生产完全一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安全意识。根据煤矿企业“煤矿生产、安全为天”的安全生产目标,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良好习惯渗透到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提前建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安全第一的生产意识,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煤矿自我管理、安全操作的理念。(2)职业素养。严格执行清理、整理、整顿、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的7S管理制度,在学生训练过程中,通过不断强化7S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提升规范文明的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3)团队精神。实操训练是一项需要共同协作完成的工作,在训练过程中分成几个小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走向煤矿、适应煤矿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体会与思考
1.校企合作是基础。“六一致”实训模式的建构离不开校企合作,每一个环节都要求与企业直接对接,校企双方实现了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共享。
2.学生和教师的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实施“六一致”实训模式后,按煤矿生产要求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就业质量也提高了。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积极下矿实习,增强了教师的实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