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需要信仰,更需要行动。作为教师,每天要说很多话。简单的说,教师是靠一张嘴混生活的人,职业要求教师必须会说话,且说恰当的话,说符合身份、有作用的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教师的日常交流与沟通有很大的修炼空间。交流实有德育在,细节亦显师品节。
关键词:交流;德育;细节;品节
近几年来,国内外甚至我们身边发生了很多有关教育的负面事件:某某校园惨案、儿子机场弑母、又有学生跳楼、幼教虐待儿童、家长掌掴老师……让人痛心,促人反思。
教书育人要与人交流,会说话的往往一语中的或一针见血。作为教师,每天要说很多话。可是,一旦离开教室、离开威严的传道授业的三尺讲台,我们的说话可能“水准大降”,甚至说些很不得体、不合时宜的话语来,这不仅尴尬了场面,更露出了自己的“小与丑”来。教师的日常交流与沟通有很大的修炼空间;交流语言的细节彰显着德育的能量和我们的师德。
一、交流细节,误区重重
最大的误区是教师与学生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是某某与被某某(诸如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和问题学生或学生的问题方面是对立、矛盾关系。既然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又明白“毁树容易种树难”的道理,那么,何不及时反省一下眼前这棵有伤的“树”病因何在呢?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和学生都不推卸责任,各自从主观、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而且是各自多找主观原因,多分析分析“内因”。双向四车道运行,问题的解决一定会畅通。只有分清责任,学生和教师才能扮演好各自的教育教学角色,正确健康地成长!
第二个误区是教育是一句话的事。家校联系中,“报喜不报忧”。孩子向家长如此,班主任向家长也是如此。每每听到、看到班主任向家长絮絮叨叨自己辛苦后,孩子有了一二三四方面的进步,特别是这次考试成绩如何如何好,名次进步如何如何大时,叙述者真诚,旁听者恍惚:难道学生能进步真的只是你一人所为?其他同事呢?孩子自己呢?为什么学生退步或表现不好时,就没你的事呢?我们可以向家长“报喜”,但也要实事求是指出孩子的不足与学习成绩以及做人素养的增长点。
第三个误区,可以说是人品问题了。班主任不满意某同事,居然想到运作家长闹到校长处把这学科老师“炒掉”。笔者一直认为这就是最大的师德缺失。这样的家长你要小心了,他的负能量是巨大的——你的一世英名即将毁在他的手上,因为今天他的诋毁你没有制止,历史可以重演,在别人身上是故事,在你身上就是事故、就是悲剧!
第四个误区是学生恋爱是可以“扼杀”的。常常见到班主任在办公室处理学生谈恋爱或所谓的“男女生不正常交往”。要么把老实的家长搞得“无地自容、情何以堪”,要么把学生推向更消沉的反面,甚至极端地扼杀了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权利。教师要正确地“引导”而非大刀阔斧地“砍杀”!
第五个误区是班主任喜欢动不动“请家长”。而且当着气喘吁吁赶来的家长的面一通一二三四子丑寅卯甲乙丙丁地批评学生的某某不好——课桌里有野书了、用手机上网查答案作弊了、晚上吃方便面没及时停下来了……难以穷尽,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是不是“24小时宅急送”?要不要“全天候”?老师,你也要体谅做家长的不易呀!
以上是笔者认为是必须“止”的误区和交流细节!
二、师德品节,德育有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日三省吾身:教育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我们该如何和学生交流?
首先“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其次,我们的教育教学为什么要提倡“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仅是指认识和实践的同一关系,更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著名的改革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实践行动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他认为,“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涤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再次,我们该如何与学生交流呢?交流谈话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一种手段,是沟通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第一,谈话要以理服人,有目的性、針对性。第二,谈话要注意对象和场合。第三,谈话要善于捕捉时机,要选准时机与角度。只有善于捕捉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才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现在的教育教学是一体的,教育比教学更有效!每一位教师,首先育人,育人首先育德,育德最先是自己有道德!学生亲其师方信其道,老师们,我们是以声传知识,以行传道德!教育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交流实有德育在,细节更显师品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人民出版社,2008.
[2]周玉萍.班主任谈话艺术.校长阅刊,2007(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天一中学 南师大惠山实验中学)
关键词:交流;德育;细节;品节
近几年来,国内外甚至我们身边发生了很多有关教育的负面事件:某某校园惨案、儿子机场弑母、又有学生跳楼、幼教虐待儿童、家长掌掴老师……让人痛心,促人反思。
教书育人要与人交流,会说话的往往一语中的或一针见血。作为教师,每天要说很多话。可是,一旦离开教室、离开威严的传道授业的三尺讲台,我们的说话可能“水准大降”,甚至说些很不得体、不合时宜的话语来,这不仅尴尬了场面,更露出了自己的“小与丑”来。教师的日常交流与沟通有很大的修炼空间;交流语言的细节彰显着德育的能量和我们的师德。
一、交流细节,误区重重
最大的误区是教师与学生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是某某与被某某(诸如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和问题学生或学生的问题方面是对立、矛盾关系。既然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又明白“毁树容易种树难”的道理,那么,何不及时反省一下眼前这棵有伤的“树”病因何在呢?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和学生都不推卸责任,各自从主观、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而且是各自多找主观原因,多分析分析“内因”。双向四车道运行,问题的解决一定会畅通。只有分清责任,学生和教师才能扮演好各自的教育教学角色,正确健康地成长!
第二个误区是教育是一句话的事。家校联系中,“报喜不报忧”。孩子向家长如此,班主任向家长也是如此。每每听到、看到班主任向家长絮絮叨叨自己辛苦后,孩子有了一二三四方面的进步,特别是这次考试成绩如何如何好,名次进步如何如何大时,叙述者真诚,旁听者恍惚:难道学生能进步真的只是你一人所为?其他同事呢?孩子自己呢?为什么学生退步或表现不好时,就没你的事呢?我们可以向家长“报喜”,但也要实事求是指出孩子的不足与学习成绩以及做人素养的增长点。
第三个误区,可以说是人品问题了。班主任不满意某同事,居然想到运作家长闹到校长处把这学科老师“炒掉”。笔者一直认为这就是最大的师德缺失。这样的家长你要小心了,他的负能量是巨大的——你的一世英名即将毁在他的手上,因为今天他的诋毁你没有制止,历史可以重演,在别人身上是故事,在你身上就是事故、就是悲剧!
第四个误区是学生恋爱是可以“扼杀”的。常常见到班主任在办公室处理学生谈恋爱或所谓的“男女生不正常交往”。要么把老实的家长搞得“无地自容、情何以堪”,要么把学生推向更消沉的反面,甚至极端地扼杀了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权利。教师要正确地“引导”而非大刀阔斧地“砍杀”!
第五个误区是班主任喜欢动不动“请家长”。而且当着气喘吁吁赶来的家长的面一通一二三四子丑寅卯甲乙丙丁地批评学生的某某不好——课桌里有野书了、用手机上网查答案作弊了、晚上吃方便面没及时停下来了……难以穷尽,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是不是“24小时宅急送”?要不要“全天候”?老师,你也要体谅做家长的不易呀!
以上是笔者认为是必须“止”的误区和交流细节!
二、师德品节,德育有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日三省吾身:教育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我们该如何和学生交流?
首先“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其次,我们的教育教学为什么要提倡“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仅是指认识和实践的同一关系,更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著名的改革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实践行动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他认为,“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涤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再次,我们该如何与学生交流呢?交流谈话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一种手段,是沟通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第一,谈话要以理服人,有目的性、針对性。第二,谈话要注意对象和场合。第三,谈话要善于捕捉时机,要选准时机与角度。只有善于捕捉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才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现在的教育教学是一体的,教育比教学更有效!每一位教师,首先育人,育人首先育德,育德最先是自己有道德!学生亲其师方信其道,老师们,我们是以声传知识,以行传道德!教育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交流实有德育在,细节更显师品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人民出版社,2008.
[2]周玉萍.班主任谈话艺术.校长阅刊,2007(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天一中学 南师大惠山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