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核心。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界极为关往的问题之一。
【论文关键词】
一、适当放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新课改以来,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也突出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由传统的“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实践工作均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积极响应新课改“生本理念”[2]的发展需要。在传统“教师教”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中,一切教学工作安排都是凭借教师个人的主观判断展开,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思维能力的养成很容易受到教师影响,不利于培养其自主探索和自主创新意识。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强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探索意识,在开展具体课程教学实践时,不妨先让学生进行自我预习,通过独立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当然,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般比较差,针对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要及时加以指引,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教辅参考书来拓展视野,也鼓励数学兴趣小组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激励争吵与讨论,针对确实比较困难的问题也可以向老师、家长以及网络需求帮助。以小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为例,让学生先结合书本进行阅读,比较识别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长方形,两个在角、边上有什么异同点,可以通过个人观察、小组讨论、班级讨论以及老师评点的方式达到学习知识、拓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充分调动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外部环境因素就是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设置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引发学生独立的思考,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比如说,在讲授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编一个故事,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穿插进去,这样对于小学生而言会比较感兴趣。在讲“乘法运用”这一节时,可以编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天,森林里要开表彰大会,奖励工作努力的动物,奖品是每人一双鞋。但是森林之王狮子为这件事感到十分头疼,因为获奖者有兔子、青蛙、袋鼠、骆驼等,狮子算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算出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算一下一共需要买多少双鞋啊?利用这样讲故事的方式显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喜欢上了数学,就会试着去解决数学问题,努力思考问题。由听故事到思考问题再到听教师讲解最后再思考问题,每一步都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心境。此外,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探索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之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在数学学习中,能学会提问,能发现问题,才能有新的发现。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然后通过适时的点拨,让学生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例如:在教乘法估算时,21×48是看作20×50进行估算的,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赞成这意见,有的则说:“48看作50,大2,积就增加了2个21,如把21看作20,就小1,积减少1个48,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又如:在教统计时,学生问:“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还可以表示几?”全班顿时兴奋起来:“可以表示20、100……”“可以表示任何数……”“每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数,0及比0小的数就不行。”学生们在激烈的讨论中,很快的融入课堂,这样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对于课堂的效率,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
四、在“补、变”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五、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逻辑思维都是练出来的。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我们当今数学教学中必然趋向。让我们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总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明亮.刍议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宋艳红.如何培养学生的小學数学思维能力[J].创新教育,2013(05):145.
【论文关键词】
一、适当放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新课改以来,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也突出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由传统的“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实践工作均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积极响应新课改“生本理念”[2]的发展需要。在传统“教师教”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中,一切教学工作安排都是凭借教师个人的主观判断展开,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思维能力的养成很容易受到教师影响,不利于培养其自主探索和自主创新意识。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强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探索意识,在开展具体课程教学实践时,不妨先让学生进行自我预习,通过独立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当然,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般比较差,针对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要及时加以指引,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教辅参考书来拓展视野,也鼓励数学兴趣小组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激励争吵与讨论,针对确实比较困难的问题也可以向老师、家长以及网络需求帮助。以小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为例,让学生先结合书本进行阅读,比较识别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长方形,两个在角、边上有什么异同点,可以通过个人观察、小组讨论、班级讨论以及老师评点的方式达到学习知识、拓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充分调动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外部环境因素就是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设置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引发学生独立的思考,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比如说,在讲授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编一个故事,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穿插进去,这样对于小学生而言会比较感兴趣。在讲“乘法运用”这一节时,可以编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天,森林里要开表彰大会,奖励工作努力的动物,奖品是每人一双鞋。但是森林之王狮子为这件事感到十分头疼,因为获奖者有兔子、青蛙、袋鼠、骆驼等,狮子算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算出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算一下一共需要买多少双鞋啊?利用这样讲故事的方式显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喜欢上了数学,就会试着去解决数学问题,努力思考问题。由听故事到思考问题再到听教师讲解最后再思考问题,每一步都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心境。此外,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探索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之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在数学学习中,能学会提问,能发现问题,才能有新的发现。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然后通过适时的点拨,让学生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例如:在教乘法估算时,21×48是看作20×50进行估算的,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赞成这意见,有的则说:“48看作50,大2,积就增加了2个21,如把21看作20,就小1,积减少1个48,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又如:在教统计时,学生问:“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还可以表示几?”全班顿时兴奋起来:“可以表示20、100……”“可以表示任何数……”“每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数,0及比0小的数就不行。”学生们在激烈的讨论中,很快的融入课堂,这样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对于课堂的效率,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
四、在“补、变”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五、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逻辑思维都是练出来的。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我们当今数学教学中必然趋向。让我们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总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明亮.刍议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宋艳红.如何培养学生的小學数学思维能力[J].创新教育,2013(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