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认为,语文的阅读课教学,应该是师生在课堂中一起感悟语言文字,体悟情感变化,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升华,在识字教学完成的基础上,随着课文思想一起欢乐一起忧,一起悲愤一起愁。置身课堂内,感受到的是荡气回肠的文化氛围;走出课堂外,回味的是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
【关键词】阅读课教学;语文素养;传道授業;真情流露;教学经验
从古至今,凡有学堂的地方就有致力于研究如何传道授业的先生。从私塾的先生到现今的老师,历经了多少朝代的变换,以至于传道授业的方法流传下来的不计其数。虽是如此,但,学习先人之法,累积自己经验之道,人们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我也是一名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坛中的老师,从教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同样使我在这个领域中既学习了先人累积下来的经验,又在亲身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积累。它让我认识到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从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工具。所以学好小学语文至关重要,尤其是语文的阅读课教学。我认为,语文的阅读课教学,应该是师生在课堂中一起感悟语言文字,体悟情感变化,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升华,在识字教学完成的基础上,随着课文思想一起欢乐一起忧,一起悲愤一起愁。置身课堂内,感受到的是荡气回肠的文化氛围;走出课堂外,回味的是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
一、语文的阅读教学要巧妙地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使学习具有趣味性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也就可以看出兴趣在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了。根据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大部分学生对新事物都是充满好奇的,他们有着好动和好胜的心理。教学中专门设计有动手的课让他们活动,也设计有益的户外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获得不同的知识经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都在课堂中显现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但我在备课时进行了新颖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仿佛将学生带进太空去旅游,学生成了宇航员,以宇航员的身份在太空中参观游览地球。我提示学生,在学习时把自己当成宇航员,将怎样很好地感受在太空中看到的一切,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学习空间,用这种想象的方式,学生参与,兴趣盎然,甚至设想出许多美丽的画面。学生做到了动脑、动口、动手,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在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认识了社会。课堂不再是枯燥的、封闭的,而是丰富的、开放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老师少讲精讲,学生多读多思
面对应试教育,家长重视的是考试分数,而老师讲课文时,就生怕讲得不全面而被考试钻了空子,于是面面俱到,为了堵住一些小题,而多讲不少内容,结果大讲特讲,学生不仅没记住这么多内容,结果连重点内容也被冲淡而无暇掌握了。其实,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其统一的中心内容,只要老师在进入新单元时适当地给学生分析清楚,抓住新单元开始的导读页面进行导入,那么接下来的课文就容易学了。老师就可以做到少讲,学生多读。老师讲得少,抓住必讲的内容,挑出哪些是讲了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真正学到知识。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读,读多了,学生才能慢慢地提高阅读水平。真正去读了,学生才会去思考、去琢磨,才能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多读、多分析文章,他才能有自己的分析能力。如果每篇文章都让老师总结,写出板书,学生抄,学生就没有机会自己去读,去思考,没学过的文章就把握不了中心思想,课外阅读的分析能力就肯定差了。即使讲过的内容,如果没有自己实践,没有去多读,去想过程,过不了多长时间还是容易忘记。
三、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自内心自然地真情流露,学生才能感同身受
通过这几年的研究,我发现许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时课堂中教师注意外在的东西太多,比如提出问题时,教师眉头紧锁,学生却不知道你是要他们思考;朗读时很有感情,学生就是没有被打动;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却一点儿也领会不到,老师想要达到的感动和感悟都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教学效果反而被花哨的形式所累。这归根结底是自身准备不足,自己都没有被美文陶醉,更不能带领学生深入地去亲近课文。真情流露是做不出来、演不出来的,它是内心的自然外露。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讲的是北京二中的一个学生雷利,在1996年11月8日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作者讲自己失去父亲和家庭幸福的痛苦,讲战争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并呼吁国际社会停止战争。教授课文时,不用多个回合的问答,也不用小组合作式的热烈讨论,适当地引用教学资源来升华课文表达的情感,比如大量的战争死亡数据,读着这些数据,学生不能平静了。紧接着,教师抓住文中爸爸张着嘴呼唤的“和平!和平!和平!”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联想到,每一个“和平!”都仿佛在向制造战争的人呼喊,向发动战争的国家呼喊,向一切侵略者呼喊。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到一个人的死影响的是一个家庭,千万个人的死影响的就是千万个家庭,给他们带来不幸。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让21世纪那已经能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声音响彻云霄,孩子们内心震撼了,有的眼里充盈着泪水。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用真挚的情感在传道授业。
四、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生活实际,扩大知识面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由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的潜力。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生阅读、学习。但,教材只给了我们一个特定的环境和内容,它并不是法典或圣经,我们可以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是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扩大阅读量,在课堂中增加课外文章或推荐适合本年龄阶段的课外书籍。这样,学生才能从延伸阅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除此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就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再创作,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例如讲完了《一夜的工作》《为人民服务》等课文,让学生向作家、领袖提意见。再比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我让学生把这篇文章作为参考资料,可以请教别人,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以“我了解到的李大钊”为内容写一篇文章。结果学生把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用文字描述得相当深入。可见,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体验,他们的文化素养、知识面就广阔许多了。
探索精神应该是教师上进的特质,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有不断探索、更新教学理念的实践过程,我会带着坚毅、持恒的信念,在教育教学这片土壤中,撒播生命的种子,让他们迸发出无限的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阅读课教学;语文素养;传道授業;真情流露;教学经验
从古至今,凡有学堂的地方就有致力于研究如何传道授业的先生。从私塾的先生到现今的老师,历经了多少朝代的变换,以至于传道授业的方法流传下来的不计其数。虽是如此,但,学习先人之法,累积自己经验之道,人们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我也是一名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坛中的老师,从教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同样使我在这个领域中既学习了先人累积下来的经验,又在亲身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积累。它让我认识到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从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工具。所以学好小学语文至关重要,尤其是语文的阅读课教学。我认为,语文的阅读课教学,应该是师生在课堂中一起感悟语言文字,体悟情感变化,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升华,在识字教学完成的基础上,随着课文思想一起欢乐一起忧,一起悲愤一起愁。置身课堂内,感受到的是荡气回肠的文化氛围;走出课堂外,回味的是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
一、语文的阅读教学要巧妙地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使学习具有趣味性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也就可以看出兴趣在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了。根据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大部分学生对新事物都是充满好奇的,他们有着好动和好胜的心理。教学中专门设计有动手的课让他们活动,也设计有益的户外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获得不同的知识经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都在课堂中显现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但我在备课时进行了新颖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仿佛将学生带进太空去旅游,学生成了宇航员,以宇航员的身份在太空中参观游览地球。我提示学生,在学习时把自己当成宇航员,将怎样很好地感受在太空中看到的一切,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学习空间,用这种想象的方式,学生参与,兴趣盎然,甚至设想出许多美丽的画面。学生做到了动脑、动口、动手,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在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认识了社会。课堂不再是枯燥的、封闭的,而是丰富的、开放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老师少讲精讲,学生多读多思
面对应试教育,家长重视的是考试分数,而老师讲课文时,就生怕讲得不全面而被考试钻了空子,于是面面俱到,为了堵住一些小题,而多讲不少内容,结果大讲特讲,学生不仅没记住这么多内容,结果连重点内容也被冲淡而无暇掌握了。其实,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其统一的中心内容,只要老师在进入新单元时适当地给学生分析清楚,抓住新单元开始的导读页面进行导入,那么接下来的课文就容易学了。老师就可以做到少讲,学生多读。老师讲得少,抓住必讲的内容,挑出哪些是讲了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真正学到知识。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读,读多了,学生才能慢慢地提高阅读水平。真正去读了,学生才会去思考、去琢磨,才能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多读、多分析文章,他才能有自己的分析能力。如果每篇文章都让老师总结,写出板书,学生抄,学生就没有机会自己去读,去思考,没学过的文章就把握不了中心思想,课外阅读的分析能力就肯定差了。即使讲过的内容,如果没有自己实践,没有去多读,去想过程,过不了多长时间还是容易忘记。
三、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自内心自然地真情流露,学生才能感同身受
通过这几年的研究,我发现许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时课堂中教师注意外在的东西太多,比如提出问题时,教师眉头紧锁,学生却不知道你是要他们思考;朗读时很有感情,学生就是没有被打动;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却一点儿也领会不到,老师想要达到的感动和感悟都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教学效果反而被花哨的形式所累。这归根结底是自身准备不足,自己都没有被美文陶醉,更不能带领学生深入地去亲近课文。真情流露是做不出来、演不出来的,它是内心的自然外露。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讲的是北京二中的一个学生雷利,在1996年11月8日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作者讲自己失去父亲和家庭幸福的痛苦,讲战争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并呼吁国际社会停止战争。教授课文时,不用多个回合的问答,也不用小组合作式的热烈讨论,适当地引用教学资源来升华课文表达的情感,比如大量的战争死亡数据,读着这些数据,学生不能平静了。紧接着,教师抓住文中爸爸张着嘴呼唤的“和平!和平!和平!”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联想到,每一个“和平!”都仿佛在向制造战争的人呼喊,向发动战争的国家呼喊,向一切侵略者呼喊。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到一个人的死影响的是一个家庭,千万个人的死影响的就是千万个家庭,给他们带来不幸。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让21世纪那已经能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声音响彻云霄,孩子们内心震撼了,有的眼里充盈着泪水。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用真挚的情感在传道授业。
四、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生活实际,扩大知识面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由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的潜力。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生阅读、学习。但,教材只给了我们一个特定的环境和内容,它并不是法典或圣经,我们可以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是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扩大阅读量,在课堂中增加课外文章或推荐适合本年龄阶段的课外书籍。这样,学生才能从延伸阅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除此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就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再创作,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例如讲完了《一夜的工作》《为人民服务》等课文,让学生向作家、领袖提意见。再比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我让学生把这篇文章作为参考资料,可以请教别人,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以“我了解到的李大钊”为内容写一篇文章。结果学生把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用文字描述得相当深入。可见,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体验,他们的文化素养、知识面就广阔许多了。
探索精神应该是教师上进的特质,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有不断探索、更新教学理念的实践过程,我会带着坚毅、持恒的信念,在教育教学这片土壤中,撒播生命的种子,让他们迸发出无限的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