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教学中应采用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课堂教学是学习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而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
一、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绪的志趣活动,它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并创造性地完成研究活动。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休止的“应试”与“题海战”,就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难、繁、枯燥乏味。不少学生因此丧失学数学的信心,从而导致教学质量急剧下降。教学中若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使学生内容与学生的心理需要达成一定程度的默契,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引入有理数时,可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把过去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再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里时,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ΔABC,使∠B=200,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的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之间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教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验、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生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的理解、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他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mm,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的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思维诱导,培养思维探索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一是注重所提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任务:“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好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②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運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③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数学。④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教好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的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好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以上可以看出在设计上注重了结论的探求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的研究,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由此而陶冶出来的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可以长久地保存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
一、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绪的志趣活动,它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并创造性地完成研究活动。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休止的“应试”与“题海战”,就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难、繁、枯燥乏味。不少学生因此丧失学数学的信心,从而导致教学质量急剧下降。教学中若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使学生内容与学生的心理需要达成一定程度的默契,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引入有理数时,可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把过去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再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里时,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ΔABC,使∠B=200,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的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之间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教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验、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生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的理解、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他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mm,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的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思维诱导,培养思维探索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一是注重所提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任务:“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好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②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運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③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数学。④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教好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的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好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以上可以看出在设计上注重了结论的探求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的研究,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由此而陶冶出来的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可以长久地保存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