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阶段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本文通过概述大学生就业择业面临的形势,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思考,着重引出了在新时期在校园里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就业 启示
一、 大学生就业新形势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由于毕业生的总体规模较小,大学生就业问题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高校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岗位的需求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国企改制、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不景气等多种原因不能同步增加。[1]加之当前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使近年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毕业人数增加,就业率下降。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0年为107万,到2010年超630万;初次就业率从2000年为78%到2010年不到70%,逐年下降,甚至部分学校为完成任务存在“就业率”造假现象,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除去等待签约、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继续读书等其他事项的,真正签约的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可能是在30%左右,甚至更低。
二是专业对口性下降。就业竞争中人多岗位少等压力使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找到与专业对口的行业;用人单位尤其是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的职位在录用人才时对专业的限制很少,能促进就业的成功率,但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既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也要多角度涉猎知识,培养社会性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新要求。
三是就业地区结构矛盾突出。我国发达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城市的就业竞争明显比中西部及基层地区更激烈。虽然国家出台了例如“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三支一扶”等项目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服务,但广度、力度仍较小,短期内无法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地区结构矛盾。
四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很多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成为大学生未就业的原因之一。
五是人才浪费。首先,很多大学毕业生为了将来更好的就业或暂时逃避就业所面临的压力,转向考研继续深造,因此硕士毕业生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继而很多硕士毕业生转向考博,导致博士也难就业的恶性人才浪费现象;其次,由于就业市场的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盲目地要求高学历,专科生能做的工作要求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工作要求硕士生,甚至要求博士,这样更加剧了就业的难度,造成人才浪费。
六是金融风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随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我国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倒闭或者濒临倒闭,许多大企业也取消或缩减招聘计划。而破产倒闭的企业中的人员也加入到再就业行列中,成为应届毕业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机体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和所具有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关系及其在社会结构中所承担的功能。一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作意识形态这方面的工作,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直接等同于上层建筑的地位。另外,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实施部门是政治领导部门。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和功能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觉承担了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层反作用的部分功能;承担了思想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的部分功能;承担了政治思想对思想上层建筑作用的部分功能;承担了思想上层建筑对社会意识作用的部分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方法、新手段
介于目前的就业形势,着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调整就业心理预期、积极应对各种就业问题有积极作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落实以人为本,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创新,建立长效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地探寻新方法、新手段,并结合时代特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里取得成效。
第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大学生的显著特征是历史使命感强,集体主义观念弱;自立自主意识强,自律自强能力弱;他们崇尚竞争,但又以自我为中心,不遗余力地个人奋斗;他们懂得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但过分强调个人价值个人实惠等。由此要用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尊重人,理解人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以理念教育为核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要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认清自我,取长补短,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调节和完善目标。同时,要增强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创业的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通过不断学习,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材注入的精神粮食,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深入的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具体的事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同时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养成知行统一的好习惯。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展示并提高能力,提升素质,提前为毕业就业打好基础。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就业指导全过程,因此,要在毕业生离校前,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先将就业指导教育系统地纳入教学计划;再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另外,组织开展各种专业培训和求职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创业技能。
第四,加强对毕业生心理教育。
临近毕业时学生易产生焦虑情绪,这就要求:一思政工作者要针对毕业生社会适应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选修课或对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二全社会提供必要的关怀。学校、家庭、社会要一起努力,齐抓共管,学校积极发挥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家庭关心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社会提供公平、平等的竞争机制和一些必要的条件以及一定的宽容心。三大学生学会运用诸如自我转化法、自我慰藉法等心理调节法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来进行自我调节。
第五,认真抓好思想品德教学。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思想,提高课程的知识性、生动性和可接受性,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指导教师除在课堂内教学,还要走出去,深入学生内部,全面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做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第六,发挥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
学生社团,尤其是红色理论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导向作用。在社团教育中,还应注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校园各社团活动的方方面面,融入每个学生中。同时,加强培养学生干部及社团骨干,提升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增强其示范作用。
第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校园文化,可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开设各类有益的学术、知识讲座,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可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抓好大学生志愿者项目,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从入校开始就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通过课堂授课、模拟面试、实习等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教育,促进大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就业观、择业观,为今后就业择业奠定基础。
第八,加强认知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在择业时不能结合自身条件,在择业中期望较高,把社会上传统的观念作为选择职业的依据,存在盲目攀比、贪图享受现象、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认知教育十分重要。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强化认知社会,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以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学会主动适应社会教育、积极进行自我调适,转变就业观念,以实现自身价值。
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要根据时代进步、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创新工作载体、方法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新格局,使大学毕业生毕业后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为中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宏.大众化高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5): 7.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
[3]董岗彪,孙其昂.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探微[J].理论月刊,2003,(1).
[4]韩振响.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淮海工学院商学院,2010,(3).
[5]胡杨.试论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
[6]江彪,韩艳.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才智,2010,(5).
作者简介:
陈晓佳(1988—),女,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就业 启示
一、 大学生就业新形势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由于毕业生的总体规模较小,大学生就业问题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高校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岗位的需求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国企改制、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不景气等多种原因不能同步增加。[1]加之当前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使近年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毕业人数增加,就业率下降。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0年为107万,到2010年超630万;初次就业率从2000年为78%到2010年不到70%,逐年下降,甚至部分学校为完成任务存在“就业率”造假现象,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除去等待签约、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继续读书等其他事项的,真正签约的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可能是在30%左右,甚至更低。
二是专业对口性下降。就业竞争中人多岗位少等压力使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找到与专业对口的行业;用人单位尤其是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的职位在录用人才时对专业的限制很少,能促进就业的成功率,但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既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也要多角度涉猎知识,培养社会性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新要求。
三是就业地区结构矛盾突出。我国发达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城市的就业竞争明显比中西部及基层地区更激烈。虽然国家出台了例如“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三支一扶”等项目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服务,但广度、力度仍较小,短期内无法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地区结构矛盾。
四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很多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成为大学生未就业的原因之一。
五是人才浪费。首先,很多大学毕业生为了将来更好的就业或暂时逃避就业所面临的压力,转向考研继续深造,因此硕士毕业生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继而很多硕士毕业生转向考博,导致博士也难就业的恶性人才浪费现象;其次,由于就业市场的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盲目地要求高学历,专科生能做的工作要求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工作要求硕士生,甚至要求博士,这样更加剧了就业的难度,造成人才浪费。
六是金融风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随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我国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倒闭或者濒临倒闭,许多大企业也取消或缩减招聘计划。而破产倒闭的企业中的人员也加入到再就业行列中,成为应届毕业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机体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和所具有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关系及其在社会结构中所承担的功能。一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作意识形态这方面的工作,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直接等同于上层建筑的地位。另外,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实施部门是政治领导部门。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和功能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觉承担了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层反作用的部分功能;承担了思想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的部分功能;承担了政治思想对思想上层建筑作用的部分功能;承担了思想上层建筑对社会意识作用的部分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方法、新手段
介于目前的就业形势,着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调整就业心理预期、积极应对各种就业问题有积极作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落实以人为本,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创新,建立长效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地探寻新方法、新手段,并结合时代特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里取得成效。
第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大学生的显著特征是历史使命感强,集体主义观念弱;自立自主意识强,自律自强能力弱;他们崇尚竞争,但又以自我为中心,不遗余力地个人奋斗;他们懂得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但过分强调个人价值个人实惠等。由此要用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尊重人,理解人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以理念教育为核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要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认清自我,取长补短,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调节和完善目标。同时,要增强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创业的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通过不断学习,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材注入的精神粮食,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深入的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具体的事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同时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养成知行统一的好习惯。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展示并提高能力,提升素质,提前为毕业就业打好基础。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就业指导全过程,因此,要在毕业生离校前,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先将就业指导教育系统地纳入教学计划;再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另外,组织开展各种专业培训和求职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创业技能。
第四,加强对毕业生心理教育。
临近毕业时学生易产生焦虑情绪,这就要求:一思政工作者要针对毕业生社会适应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选修课或对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二全社会提供必要的关怀。学校、家庭、社会要一起努力,齐抓共管,学校积极发挥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家庭关心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社会提供公平、平等的竞争机制和一些必要的条件以及一定的宽容心。三大学生学会运用诸如自我转化法、自我慰藉法等心理调节法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来进行自我调节。
第五,认真抓好思想品德教学。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思想,提高课程的知识性、生动性和可接受性,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指导教师除在课堂内教学,还要走出去,深入学生内部,全面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做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第六,发挥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
学生社团,尤其是红色理论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导向作用。在社团教育中,还应注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校园各社团活动的方方面面,融入每个学生中。同时,加强培养学生干部及社团骨干,提升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增强其示范作用。
第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校园文化,可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开设各类有益的学术、知识讲座,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可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抓好大学生志愿者项目,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从入校开始就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通过课堂授课、模拟面试、实习等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教育,促进大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就业观、择业观,为今后就业择业奠定基础。
第八,加强认知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在择业时不能结合自身条件,在择业中期望较高,把社会上传统的观念作为选择职业的依据,存在盲目攀比、贪图享受现象、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认知教育十分重要。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强化认知社会,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以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学会主动适应社会教育、积极进行自我调适,转变就业观念,以实现自身价值。
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要根据时代进步、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创新工作载体、方法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新格局,使大学毕业生毕业后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为中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宏.大众化高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5): 7.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
[3]董岗彪,孙其昂.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探微[J].理论月刊,2003,(1).
[4]韩振响.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淮海工学院商学院,2010,(3).
[5]胡杨.试论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
[6]江彪,韩艳.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才智,2010,(5).
作者简介:
陈晓佳(1988—),女,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