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沙盘游戏疗法是当前国际上影响深远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儿童的语言能力还未发展到足以完全表达其思想、情感的水平,沙盘游戏既能够帮助其表达内心情感,又能够唤起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验,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创造和实现的力量,宣泄心中的不安与烦躁,激发心灵自愈的能力。
沙盘游戏疗法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特别是针对儿童群体的心理工作。在沙盘游戏中,个体在带领者的陪同下,通过水、沙具、沙盘,来呈现他所感受和体验到的而语言又无法做出清晰描述的内在世界。这种技术的特点主要是在沙盘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运用意象,创建融合了水、沙以及沙具的图案。
1998年,华南师范大学的申荷永教授、高岚教授将沙盘游戏引进回国,并开始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建立沙盘游戏室。从1998年至今,沙盘游戏在中国落地开花,深受广大家长、老师和儿童的欢迎。笔者在广州市某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儿童沙盘游戏辅导工作,深感沙盘游戏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一、表达儿童的内心世界
与成人的逻辑思维不同,儿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词汇匮乏,儿童难以用言语表达他的内心世界。沙盘游戏是一种非言语的、高度形象生动的方式,特别适合于言语能力还未充分发展的幼儿。在沙盘游戏中,各种各样生动形象的玩具模型都是具体事物概念的实物化表征,如:房子、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儿童可以不用通过过多的言语,而是通过在沙盘中摆放具体的沙具来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在幼儿园的工作过程中,我接到了一个个案,是一个4岁内向,不爱说话的小女孩小雅。她最近总是不受控制地咬指甲。在和她工作的前几次当中,她的沙盘中一直出现一只小兔子,在小兔子的身边总是空蕩荡的没有任何沙具,而象征着生活和其他人的沙具总是离它(小兔子)很远很远。小兔子孤零零的,仿佛被遗弃一样。几次工作之后,我约了她的妈妈进行了访谈,从她的妈妈口中我了解到:妈妈前期正在备孕,目前已经怀孕一个月了。然而妈妈并没有将即将发生的事情告诉小雅,因为担心小雅会有所抵触。但是这样的信息往往会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亲戚们的口中传递给小雅,让小雅感到无比的焦虑,而这样的焦虑她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只能转化为躯体化的现象——咬指甲。
作为哺乳类动物的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本能——吮吸。我们通过吮吸来获取食物,使自己生存下来。把手指放在口中去吮吸,能让儿童获得一种存在的安全感,情绪上的稳定感。当孩子遭遇到紧张焦虑不安的时候,感到不安全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手放到口腔里,通过吮吸,来再次获得婴儿时期的那种安全感。当孩子最初遭遇到的一些情绪性的状态焦虑担忧害怕的时候,而又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就会寻求本能,寻求原始的获得安全感的方式。
于是,在我的建议下,小雅的妈妈在回到家后,告知小雅“要当姐姐”的事情,并在此后的日子里,和小雅分享小生命在肚子里成长的点点滴滴,用语言和行为告诉小雅,“即使有了弟弟/妹妹,妈妈和爸爸依然爱你。”慢慢地,小雅咬指甲的行为减少了,在沙盘中,小兔子周围也多了很多植物,焕发了生机。最后一次工作的时候,小兔子周围还出现了另外一只小兔子。小雅说,这是她的弟弟。
二、宣泄儿童不良情绪
大部分参加沙盘游戏的儿童都是通过家长问卷和老师评定攻击性水平较高的孩子,他们在班集体里可能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并不太受欢迎,甚至会被同学排斥。在沙盘游戏里,“听话”“好孩子”等评价标准都不存在了,沙盘游戏中不做评价和非指导的原则,能够让每一个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和想法。沙盘指导老师不做批评,认真倾听,理解接纳别人的态度也给儿童们积极的示范。在沙盘游戏过程中,沙盘指导老师采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表达共情、真诚与尊重,陪同并鼓励儿童对沙盘世界进行体验。儿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游戏当中,在“玩”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探索、认知自我,达到自我修复和自愈。在“自由受保护空间”里,儿童更容易释放自己的原始本能,将自己心中的不良情绪释放,重新接纳外部世界。
比如,有一个女孩在沙盘的右下角摆放了一个小男孩,并用一座山将男孩挡住。在分享时,她表示这是一个哥哥,因为欺负妹妹,被父母严厉批评并关在家里,不能和家人一起出去游玩。她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沙具上,间接表达自己的攻击行为(把欺负自己的哥哥关起来)和宣泄不良情绪。通过游戏的方式宣泄不满和怨恨,儿童的攻击能量得到了释放,从而降低了攻击倾向。
三、激发儿童心灵自愈的能力
儿童成长中总是会面临很多心理发展问题,沙盘游戏是一种非指导性的治疗过程。活动中,沙盘指导老师并未做过多的干预,只是以包容接纳的态度陪伴儿童,儿童就自发实现了一个积极发展的过程,心理发展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自愈。在12 次的沙盘游戏中,不少儿童都在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灵自愈的力量。有的儿童可能会一次又一次重复相似的场景,摆放类似的沙具,但每一次都有一些变化,一点点前进,不断积聚内心的能量。有的儿童可能在前期摆出一个创伤主题的沙盘,接着慢慢中期时候出现平静的积累能量的沙盘,在后期出现解决困境的沙盘。虽然不同的个体成长的速度不同,但显而易见他们都有自己自愈的力量,沙盘指导老师陪伴着每一个儿童,按照自己的速度去成长。
通过一年与孩子们的相处,我见证到了他们身上的变化,也听到老师和家长对这些孩子评价的改变,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沙盘游戏的魔力,也发现周边很多同行也在利用沙盘游戏进行着探索性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沙盘游戏不仅仅可以是个案的,也可以是团体的;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儿童,也可应用于成人;不仅仅是治疗干预,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申荷永,高岚,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申荷永,高岚,沙盘游戏疗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申荷永,心理分析,三联出版社,2004.
[4]陈静. 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5]李东平. 团体沙盘游戏对中年级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效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沙盘游戏疗法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特别是针对儿童群体的心理工作。在沙盘游戏中,个体在带领者的陪同下,通过水、沙具、沙盘,来呈现他所感受和体验到的而语言又无法做出清晰描述的内在世界。这种技术的特点主要是在沙盘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运用意象,创建融合了水、沙以及沙具的图案。
1998年,华南师范大学的申荷永教授、高岚教授将沙盘游戏引进回国,并开始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建立沙盘游戏室。从1998年至今,沙盘游戏在中国落地开花,深受广大家长、老师和儿童的欢迎。笔者在广州市某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儿童沙盘游戏辅导工作,深感沙盘游戏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一、表达儿童的内心世界
与成人的逻辑思维不同,儿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词汇匮乏,儿童难以用言语表达他的内心世界。沙盘游戏是一种非言语的、高度形象生动的方式,特别适合于言语能力还未充分发展的幼儿。在沙盘游戏中,各种各样生动形象的玩具模型都是具体事物概念的实物化表征,如:房子、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儿童可以不用通过过多的言语,而是通过在沙盘中摆放具体的沙具来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在幼儿园的工作过程中,我接到了一个个案,是一个4岁内向,不爱说话的小女孩小雅。她最近总是不受控制地咬指甲。在和她工作的前几次当中,她的沙盘中一直出现一只小兔子,在小兔子的身边总是空蕩荡的没有任何沙具,而象征着生活和其他人的沙具总是离它(小兔子)很远很远。小兔子孤零零的,仿佛被遗弃一样。几次工作之后,我约了她的妈妈进行了访谈,从她的妈妈口中我了解到:妈妈前期正在备孕,目前已经怀孕一个月了。然而妈妈并没有将即将发生的事情告诉小雅,因为担心小雅会有所抵触。但是这样的信息往往会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亲戚们的口中传递给小雅,让小雅感到无比的焦虑,而这样的焦虑她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只能转化为躯体化的现象——咬指甲。
作为哺乳类动物的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本能——吮吸。我们通过吮吸来获取食物,使自己生存下来。把手指放在口中去吮吸,能让儿童获得一种存在的安全感,情绪上的稳定感。当孩子遭遇到紧张焦虑不安的时候,感到不安全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手放到口腔里,通过吮吸,来再次获得婴儿时期的那种安全感。当孩子最初遭遇到的一些情绪性的状态焦虑担忧害怕的时候,而又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就会寻求本能,寻求原始的获得安全感的方式。
于是,在我的建议下,小雅的妈妈在回到家后,告知小雅“要当姐姐”的事情,并在此后的日子里,和小雅分享小生命在肚子里成长的点点滴滴,用语言和行为告诉小雅,“即使有了弟弟/妹妹,妈妈和爸爸依然爱你。”慢慢地,小雅咬指甲的行为减少了,在沙盘中,小兔子周围也多了很多植物,焕发了生机。最后一次工作的时候,小兔子周围还出现了另外一只小兔子。小雅说,这是她的弟弟。
二、宣泄儿童不良情绪
大部分参加沙盘游戏的儿童都是通过家长问卷和老师评定攻击性水平较高的孩子,他们在班集体里可能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并不太受欢迎,甚至会被同学排斥。在沙盘游戏里,“听话”“好孩子”等评价标准都不存在了,沙盘游戏中不做评价和非指导的原则,能够让每一个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和想法。沙盘指导老师不做批评,认真倾听,理解接纳别人的态度也给儿童们积极的示范。在沙盘游戏过程中,沙盘指导老师采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表达共情、真诚与尊重,陪同并鼓励儿童对沙盘世界进行体验。儿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游戏当中,在“玩”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探索、认知自我,达到自我修复和自愈。在“自由受保护空间”里,儿童更容易释放自己的原始本能,将自己心中的不良情绪释放,重新接纳外部世界。
比如,有一个女孩在沙盘的右下角摆放了一个小男孩,并用一座山将男孩挡住。在分享时,她表示这是一个哥哥,因为欺负妹妹,被父母严厉批评并关在家里,不能和家人一起出去游玩。她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沙具上,间接表达自己的攻击行为(把欺负自己的哥哥关起来)和宣泄不良情绪。通过游戏的方式宣泄不满和怨恨,儿童的攻击能量得到了释放,从而降低了攻击倾向。
三、激发儿童心灵自愈的能力
儿童成长中总是会面临很多心理发展问题,沙盘游戏是一种非指导性的治疗过程。活动中,沙盘指导老师并未做过多的干预,只是以包容接纳的态度陪伴儿童,儿童就自发实现了一个积极发展的过程,心理发展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自愈。在12 次的沙盘游戏中,不少儿童都在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灵自愈的力量。有的儿童可能会一次又一次重复相似的场景,摆放类似的沙具,但每一次都有一些变化,一点点前进,不断积聚内心的能量。有的儿童可能在前期摆出一个创伤主题的沙盘,接着慢慢中期时候出现平静的积累能量的沙盘,在后期出现解决困境的沙盘。虽然不同的个体成长的速度不同,但显而易见他们都有自己自愈的力量,沙盘指导老师陪伴着每一个儿童,按照自己的速度去成长。
通过一年与孩子们的相处,我见证到了他们身上的变化,也听到老师和家长对这些孩子评价的改变,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沙盘游戏的魔力,也发现周边很多同行也在利用沙盘游戏进行着探索性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沙盘游戏不仅仅可以是个案的,也可以是团体的;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儿童,也可应用于成人;不仅仅是治疗干预,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申荷永,高岚,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申荷永,高岚,沙盘游戏疗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申荷永,心理分析,三联出版社,2004.
[4]陈静. 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5]李东平. 团体沙盘游戏对中年级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效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