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风吹过,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柳枝绿了,杏花、桃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争艳,春天到处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困”的感觉,让情绪多变的孩子们变得更加焦躁不安。 忽冷忽热的天气,让我这个身体还算可以的人感冒了,极不舒服,眼皮抬不起来,就想找一张床躺下,美美地睡上一觉,可我坚持着。
大课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让孩子们站队回教室。就在这档口,君君告诉我说坤躺在了滑梯上,不起来。我没拿当回事,因为坤从来到学校后最听我的话,平时,我一喊她她就跟我走。我喊了一声:“坤,咱们回教室了!”她没反应。还是四平八稳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其实,这个时候,我把我温暖的手给她,也许她就起来了,可我因为身体不舒服,就只管动嘴,不想“动手”。这一次她真和我较上劲了,怎么喊,如何哄都没有效果,就更不用说和她生气了。问她为什么,她也不说(在她拗上来的时候,她的金口很难打开)。依我对她的了解,在这个“春困”的季节,大概坤累了,想睡觉。
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带着其他孩子先回教室,等她休息一会,心情放松下来再喊她。在教室待了有5分钟,我看快要上课了,心想,坤的心情应该好点了。于是,我再一次来到活动场地上,坤的姿势一点都没变,我想还是没有走到孩子的心里去,我问坤:“君君拿你的东西了吗?”她不做声,可已经翻了个身,看来她已经不再坚持了。“坤,咱们回教室吧,老师喜欢你呢!”我边说边去拉坤的手,连拉带拽加哄地和坤一起回到了教室。
进入教室,坤不去自己的座位,定在了黑板的前面。我深深吸了一口气,坤只要回到了教室,进入了我的视线,一切都好说。“坤,今天你可把我气坏了,嗨,气得我胃疼!”我用开玩笑的语气和坤说话。“俺不!”坤的脸瞬间由阴转晴,上前抱住了我,我也顺势抱住了她。“那,以后还让老师生气不?”我追问了一句。坤摇了摇头,平时我喜欢的那个坤又回来了。
坤是个中度智障的女生,个子不高,非常文静,但她特别爱笑,一笑起来,本来就不大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像个俏皮的笑和尚。我与坤相识是在她刚到学校报名时,因为是我给她登记的入学信息,所以我成了她到校认识的第一人,由此和她结缘。虽然入学后分到了其他班级,但我给了她更多的关注,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她:坤特别爱美,只要自己喜欢,感觉好看的衣服,即使与季节不符,她都坚持穿,任憑你磨破嘴皮子,她都不听劝;坤还非常喜欢吃,书包里的零食各式各样,从早晨上学到下午回家,她的嘴基本不停,导致胃疼,住了好几次院。有时老师把零食拿走,她会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不说话、不做事,直到老师把零食还给她。
国庆节后,学校调整学生,坤和辉辉来到了我们班。交接学生的时候,我咨询了原班主任,班主任给她下的定义:别的都还好,就是“拗”。 我不以为然,自认为对坤非常了解,以我和坤的特殊关系,坤在我面前不会“拗”的。果然,我们平稳地度过一个月,我心中暗喜!可没过太久,意料之外的事就接踵而至。
一次下午放学,在我的引导下,大多数孩子都已在教室门口站好队,而坤的身影却定格在了她的课桌前,头低垂着,满脸的不高兴。我一看大事不妙,这可怎么办,她不走,别的孩子也没法走,孩子的家长都在大门口等着呢!关键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要镇定、镇定、再镇定,保持冷静,不能因为心急乱了方寸。
我赶紧问:“坤,怎么了?”坤无言。“坤,同学欺负你了吗?”坤不语。坤心烦的时候是不说话的,当然我也问不出什么来。我急的跺脚,可坤还是稳如泰山,一动不动。
就这样僵持了好一会,忽然一个声音传来:“孙老师,君君、发卡。”鑫鑫简单的话语点醒了我这个梦中人,看来是君君拿了坤的发卡。早上坤头戴漂亮的蝴蝶发卡来上学,宝贝似的,引起了学校女老师的注意。个别爱美的老师还借坤的发卡戴着照相,粗心的我竟然忘了这一茬。君君也是一个爱美的女孩,对于物品的归属没有概念,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会据为己有,我用尽各种办法帮助她,可效果不是很大。
“君君,是你拿了坤的发卡吗?”我转而问君君。君君倒也没有狡辩,只是不太情愿地说:“是,孙老师。”“你把发卡还给坤,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要是喜欢,让妈妈给你买一个。”君君慢吞吞地把发卡放到坤的手里,坤自然也就跟随同学站好了队。
孩子的拗,给了我改变的机会,也给了我表现得机会。其实,我们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有时应该更多的考虑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把自己的心情强加给孩子。想通了这个道理,在以后和坤的“较量”中,我会冷静处理,给孩子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
大多数智障孩子不善于沟通、表达,内心的想法不能被人理解,很多时候她(他)想这样做,而老师和家长却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心思,致使孩子不能接受,给双方造成了困扰,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对于不善言辞的智障孩子来说,就成了我们所谓的“拗”,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想通了这些,于是在和智障孩子交往、交流的时候,我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保持平静,凡事多问个为什么,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让简单的事情不再复杂。
对于特殊需要的孩子,我们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付出更多的精力,走进他们的世界,读懂他们,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建立胜过师生的特殊关系。
自从踏进特教学校的大门,成就了我与特殊孩子的不解之缘,他们就像未经雕琢的玉,单纯、善良、可爱,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他们。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也有迷茫,也有困惑,当谜题解开的时候,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大课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让孩子们站队回教室。就在这档口,君君告诉我说坤躺在了滑梯上,不起来。我没拿当回事,因为坤从来到学校后最听我的话,平时,我一喊她她就跟我走。我喊了一声:“坤,咱们回教室了!”她没反应。还是四平八稳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其实,这个时候,我把我温暖的手给她,也许她就起来了,可我因为身体不舒服,就只管动嘴,不想“动手”。这一次她真和我较上劲了,怎么喊,如何哄都没有效果,就更不用说和她生气了。问她为什么,她也不说(在她拗上来的时候,她的金口很难打开)。依我对她的了解,在这个“春困”的季节,大概坤累了,想睡觉。
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带着其他孩子先回教室,等她休息一会,心情放松下来再喊她。在教室待了有5分钟,我看快要上课了,心想,坤的心情应该好点了。于是,我再一次来到活动场地上,坤的姿势一点都没变,我想还是没有走到孩子的心里去,我问坤:“君君拿你的东西了吗?”她不做声,可已经翻了个身,看来她已经不再坚持了。“坤,咱们回教室吧,老师喜欢你呢!”我边说边去拉坤的手,连拉带拽加哄地和坤一起回到了教室。
进入教室,坤不去自己的座位,定在了黑板的前面。我深深吸了一口气,坤只要回到了教室,进入了我的视线,一切都好说。“坤,今天你可把我气坏了,嗨,气得我胃疼!”我用开玩笑的语气和坤说话。“俺不!”坤的脸瞬间由阴转晴,上前抱住了我,我也顺势抱住了她。“那,以后还让老师生气不?”我追问了一句。坤摇了摇头,平时我喜欢的那个坤又回来了。
坤是个中度智障的女生,个子不高,非常文静,但她特别爱笑,一笑起来,本来就不大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像个俏皮的笑和尚。我与坤相识是在她刚到学校报名时,因为是我给她登记的入学信息,所以我成了她到校认识的第一人,由此和她结缘。虽然入学后分到了其他班级,但我给了她更多的关注,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她:坤特别爱美,只要自己喜欢,感觉好看的衣服,即使与季节不符,她都坚持穿,任憑你磨破嘴皮子,她都不听劝;坤还非常喜欢吃,书包里的零食各式各样,从早晨上学到下午回家,她的嘴基本不停,导致胃疼,住了好几次院。有时老师把零食拿走,她会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不说话、不做事,直到老师把零食还给她。
国庆节后,学校调整学生,坤和辉辉来到了我们班。交接学生的时候,我咨询了原班主任,班主任给她下的定义:别的都还好,就是“拗”。 我不以为然,自认为对坤非常了解,以我和坤的特殊关系,坤在我面前不会“拗”的。果然,我们平稳地度过一个月,我心中暗喜!可没过太久,意料之外的事就接踵而至。
一次下午放学,在我的引导下,大多数孩子都已在教室门口站好队,而坤的身影却定格在了她的课桌前,头低垂着,满脸的不高兴。我一看大事不妙,这可怎么办,她不走,别的孩子也没法走,孩子的家长都在大门口等着呢!关键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要镇定、镇定、再镇定,保持冷静,不能因为心急乱了方寸。
我赶紧问:“坤,怎么了?”坤无言。“坤,同学欺负你了吗?”坤不语。坤心烦的时候是不说话的,当然我也问不出什么来。我急的跺脚,可坤还是稳如泰山,一动不动。
就这样僵持了好一会,忽然一个声音传来:“孙老师,君君、发卡。”鑫鑫简单的话语点醒了我这个梦中人,看来是君君拿了坤的发卡。早上坤头戴漂亮的蝴蝶发卡来上学,宝贝似的,引起了学校女老师的注意。个别爱美的老师还借坤的发卡戴着照相,粗心的我竟然忘了这一茬。君君也是一个爱美的女孩,对于物品的归属没有概念,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会据为己有,我用尽各种办法帮助她,可效果不是很大。
“君君,是你拿了坤的发卡吗?”我转而问君君。君君倒也没有狡辩,只是不太情愿地说:“是,孙老师。”“你把发卡还给坤,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要是喜欢,让妈妈给你买一个。”君君慢吞吞地把发卡放到坤的手里,坤自然也就跟随同学站好了队。
孩子的拗,给了我改变的机会,也给了我表现得机会。其实,我们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有时应该更多的考虑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把自己的心情强加给孩子。想通了这个道理,在以后和坤的“较量”中,我会冷静处理,给孩子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
大多数智障孩子不善于沟通、表达,内心的想法不能被人理解,很多时候她(他)想这样做,而老师和家长却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心思,致使孩子不能接受,给双方造成了困扰,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对于不善言辞的智障孩子来说,就成了我们所谓的“拗”,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想通了这些,于是在和智障孩子交往、交流的时候,我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保持平静,凡事多问个为什么,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让简单的事情不再复杂。
对于特殊需要的孩子,我们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付出更多的精力,走进他们的世界,读懂他们,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建立胜过师生的特殊关系。
自从踏进特教学校的大门,成就了我与特殊孩子的不解之缘,他们就像未经雕琢的玉,单纯、善良、可爱,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他们。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也有迷茫,也有困惑,当谜题解开的时候,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