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世界都在研究特朗普。这是肯定的。
但是,从他最初的对手—角逐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资格的杰布·布什等人—开始,到希拉里,到欧美一些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智库,却频频发生误判,以至于特朗普到现在都执政500多天了,在改变美国和世界时屡屡得手,很多人好像都还不知道呈现出来的样子,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他。
这并不怪特朗普太狡猾,而是科层化的知识结构太无能—他从沃顿商学院读书开始,就对这套科层化的认知模式进行了颠覆。
比如吧,对于特朗普上台,很多人用“民粹主义”来解释,那就是一个错觉。用传统的“左-右”框架来看他,更是离题万里。翻看一下政治学或政治哲学的那些名词,比如“激进保守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套用在他身上即使不是笑话,也不过是自言自语。
特朗普的“政治理念”根本就不是小布什们以前说的那些东西,跟奥巴马们说的那些东西也没有多少聯系。他跟世界打交道的行为模式,不可能从这些东西中得到预测。
主流心理学又如何呢?
美国一些心理学家,说特朗普属于“自恋型人格”,“症状”嘛,当然是他有一张大嘴,到处吹嘘自己,还喜欢四处攻击,特别自恋。2017年2月,35位精神病专家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一封公开信,警告说特朗普“情绪极度不稳定”。他们认为特朗普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追求极度的赞美和关注,对批评和失败无法应对。
更多人没什么学术名词可用,一开始当然是根据行为表象作出反应,以“疯子”“小丑”之类的视角去看特朗普。不过500多天了,现在很多人明白,他恐怕既不疯,也不是小丑,而是很不简单。
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信息也许是:特朗普是一个“跨界”达人,既是成功的房地产商,也是不著名演员,同时还是选美大赛的老板,真人秀节目的老板和玩家,畅销书作家,成功学鸡汤教主—美国总统只是最新的一次跨界。不过对于“看透特朗普”来说,最有价值的信息首先并不是这些领域的东西,而是他的性格、心理动力、行为模式—这些东西或者不变,或者自有一套变化的逻辑。
我想尝试以这些视角,去为“看透”特朗普提供点方法论。
是扮演的角色,还是他的自我?
首先说一个最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出道”以来,特朗普大嘴不断,言辞夸张,粗鲁,异想天开,完全没有政客那种外交辞令般的言辞,而且从来不顾对方的感受,这是真实的他吗?
比如,他在第一次正式“出道”,即2015年8月6日党内初选的第一场辩论中,就曾这样说:“如果我当选,我将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建一座‘长城’,而且还要墨西哥为这项工程付费!”同样又嚷嚷:“如果我当选美国总统,我将支持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征收45%的关税!”
又比如,离现在最近的一次,2018年6月22日,他在推特上说:“我们南面的边境必须坚固,我们不能让我们国家的非法移民泛滥,而民主党在一边说着那些虚假的哭哭啼啼的故事来帮助他们的竞选。”
我相信,看到他的这些话(或文字),绝大多数人都会被刺激出情绪,支持者会欢呼,进入亢奋状态,觉得美国在“特哥”的执政下一定很“牛掰”;而反对者则会深感羞辱和愤怒,觉得可恶之极;哪怕是“中立者”,也会认为这个人好像管不住自己的大嘴。
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人在这里都会出现一种条件反射:说这些话的,就是真实的特朗普。
不过我想说,大家恐怕上当了。
自我和角色的相关原理,这是理解特朗普的一把重要钥匙。
他颠覆了以往的游戏规则,创造了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并且掌握话语权,让别人来适应。
我们跟世界打交道,就是用三种东西:真实自我、虚假自我、角色。其中,前两种因为属于心理结构的功能,只要主动亮出来或被刺激出来,都会带着情感情绪。而角色则没有情感情绪,但它根据情境需要,可以表演、演示出来,搞得看上去有感情的样子,比如“我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就是。“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极大的愤慨”也是。
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真实自我的情感是真实的,是真情流露;虚假自我的情感则很假;角色呢?不存在真假这个概念,大家只是感觉营造出来的情感氛围还可以,这是气氛、情境、姿态、态度、立场的需要,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当然也会有人入戏。
这是原理上的分析。在大部分的现实情境中,真实自我、虚假自我、角色往往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两两组合,甚至三个按一定的百分比一起上。但每一次,都必然是以某一个为主,其它为辅。
所以,面对特朗普,最正确的反应应该是:此时出现,说了这些话的特朗普,是纯粹的角色、真实自我、虚假自我,还是以哪一个为主的组合?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特朗普说的哪一句是真是假,真假程度又如何。
但我们发现,特朗普的听众绝大多数人都把它视为特朗普真实自我的显现,即使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上认为他在胡扯,不相信他所说的,但也相信那就是真实的他,他好像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一种错误的反应。如果特朗普只玩一次,那这种错误不会产生什么后果。关键是特朗普把它变成了一种一贯的风格。
制造的效果
政客必须隐藏自我,所以,他们所说的很多话,往往都具有外交辞令般的表达形式,是以角色为主的,甚至全是角色。因为暴露出自我固然可以显示出实力,但也容易暴露出漏洞。而且在博弈中,自我似乎没有多少回旋空间,但以角色为主就不一样了,可以进退自如。这似乎是一个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典的游戏规则,也是支撑外交关系的一种流行认知模式。
如波兹曼所说,美国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社会,其制度决定了政客必须取悦于选民。所以只是角色往往不够用,除了演示出角色情感之外,或多或少会加进一点真实自我、虚假自我的佐料,并且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达成一种逼真和富有感染力的效果。奥巴马们对此可能有很深的体会。但无论怎样,仍是以角色为主。 在特朗普那儿,他完全不玩这一套了,每讲一句话都含有情绪,甚至情绪强烈,夸张,刺激,给人一种以自我为主的感觉。这实际上颠覆了以角色为主的那种跟世界打交道的游戏规则。
大家对应于那种游戏规则的认知模式不够用了,出现了“认知短路”。
原理是这样的:
如果特朗普的风格只玩一次,那只是在跟奥巴马、小布什等人的反差中产生一种冲击,人们会认为他就是某种人,但如果他回归主流游戏规则,则表明他也是想隐藏自我,或认为那个自我是拿不出手的。这对特朗普非常不利,相当于“失言”,很可能成为一个污点。
可是,他一直这样玩,不停地强加给听众一种他是什么什么人的印象,那在听众那儿,就形成了对于他的清晰形象,会“接受”他这个人,会默认他玩这种风格的“合理性”。那些觉得他“牛掰”的人自不必说,即使是反对者,由于并不会真的认为他是个疯子,所以,也觉得这头闯进了瓷器店的公牛说的一些话虽然难听,但他就是这样的人。
这就是特朗普要的效果。
这个效果,就相当于是他的一种保护,他可以去说他想做的。
他颠覆了以往的游戏规则,创造了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并且掌握话语权,让别人来适应。
以我的观察,特朗普跟外界打交道,是以虚假自我为主的,同时真实自我、角色也一起上。公式可以是:特朗普=虚假自我 真实自我 角色。份量是:虚假自我>真实自我>角色。
由于他的言行表演性很强,还可以观察出,他呈现虚假自我、真实自我、角色时,是通过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相当于有时他的自我隐身幕后,把自我、角色当成道具进行表演,有时又直接把自我推到心理前台,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很多人就是吃了他这个亏。从中可见,他是一个真正的高手。
不过还是有逻辑可梳理的:
第一,他的虚假自我是负责制造冲击性、戏剧效果和传播效应,以及放烟幕弹来打掩护的;真实自我是负责做想做的和不让人格破产的;角色则是他用来界定打交道的对象。他所说的很多话,可以认为是夸张的,但不能当成是随口胡扯—毕竟他押上了真实自我;
第二,带着角色上场,那就意味着,在不是一次性博弈的情境里,有可能在某个时候,真实自我一直藏着不动,全由虚假自我和角色来玩,迷惑对手,但最终,在获取了博弈优势后,真实自我总会跳出来。
特朗普主要是带着自我出场的,而不是角色,他就很难去扮演那种政治上的“理念人”。
“金特会”就是如此。说好的要在新加坡谈,但突然又说不谈了,在朝鲜作出表示后,又改口要谈了。看上去出尔反尔,但实际上,在非一次性博弈中,这是他的套路,在这里,真实自我藏着不动,由虚假自我来玩—这并不是他的真实表示。当虚假自我获得优势后,真实自我就可以跳出来了。
在这里,判断是虚假自我还是真实自我,就看三点:用词有没有留下余地或作出什么暗示(即虚假自我有没有留出余地给真实自我);表达跟情境有无逻辑关系;是否答非所问。
性 格
特朗普是制造表象的行家里手。以上从自我和角色的原理来看他的行为模式,只能判断他的真真假假哪个为真哪个为假。要知道他是什么人,我们必須进入他心理动力的核心:性格。
我在这里所说的性格,不是指“内向外向”“性格孤僻”之类日常说法,那是心理学家荣格在20世纪初的一个错误,把一个人的心理倾向当成了性格—事实上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但都可能表现出“内向外向”的心理倾向。它也不是指那些创造出来供商业鸡汤或娱乐上运用的这个九型那个色彩的性格。我指的是我的性格理论。
特朗普的性格很清楚:表演型 占有型。表演型是主性格,占有型是辅性格。
关于这个性格,我用一个通俗说法:特朗普这样性格的人,最强烈的心理动力,就是想成为众人关注的主角,成为舞台上的中心人物,绝对不想成为配角,预设这个世界就应该是他玩的;次要的心理动力,弥补主性格不足的心理动力,就是想占有这个世界上有价值的东西,比如钱—包括权力和名声、美女。
没有天生的性格,一个人形成什么性格,一般是从家庭的影响开始。
特朗普在房地产上赚了大钱成为成功人士后,曾经写过一本他高度看重的书《交易的艺术》。这本很“成功学”的书,曾经卖了300多万册,数十次登上纽约畅销书排行榜。在这本书里,他讲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比如他说:
“回顾以往,现在我觉得,我的想出人头地的感觉有些是从母亲那里得来的,她对戏剧性的和富丽堂皇的事物总是有天赋的敏感。她是一个很传统的家庭妇女,但她也具有对事物的敏锐感觉。我仍记得我生于苏格兰的母亲在电视机前动也不动地坐了一整天,观看伊丽莎白女王的加冕仪式。她被那宏伟的景观和堂皇华贵的魅力迷住了。我也记得父亲那天的表现。他一边不耐烦地踱来踱去,一边说:‘看在上帝的份上,玛丽,你到底有完没完。关掉它。这帮人都是些虚伪的戏子。’而母亲连头都没抬。在这点上,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母亲喜欢辉煌壮丽的事情,而父亲却是脚踏实地,只相信能力和效率。”
不错,他的表演型正是受其母亲影响形成。他的父亲主性格是自卑型,辅性格是占有型。他的辅性格占有型,正是受父亲影响。
其性格的表现,在小学和上军事学校时就很明显。在小学时,他是一个主角,孩子王,有很多人喜欢他,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欢,颇像现在一样。
13岁时,由于他太“淘气”,行为恶劣,他的父亲决定送他上军事学校。而特朗普在军事学校也混得如鱼得水,充分表现出他表演型性格的优势,高年级时还被任命为大队长。
对于一个表演型性格的人来说,财富、权力之类,最终都会消失,但关于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人,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什么,他希望无数人知道并记住。
从小开始,一直到现在,特朗普几乎随时都表演出他的性格。但在不同时期内容不同,小学时是孩子王;军事学校时是素质全面的大队长;在沃顿商学院时是具有精明商人头脑的学生,不死读书,却研究联邦住房管理局的房产没收清单。
毕业后,他发现父亲这个房地产商做得很LOW,只是建中低档公寓出租,而且房客素质差,于是想成为一个在纽约上流社会的开发商。他所建的很多大厦,就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房地产成功后拍电影,搞选美,搞《学徒》真人秀节目。2000年,他在电视剧《辛普森一家》中扮演美国总统,掌管着支离破碎的美国经济;直到终于成为美国总统,把世界推入一个大变局。
成为美国总统前,他要表演的是一个成功人士的形象。在竞选美国总统时,他要表演一个拯救美国,让美国重新“第一”的形象。无论如何,他有强大的心理动力让自己,以及别人相信,情况就是这样,肯定是这样。而其占有型性格,则充分发挥出商人的精明,利益的盘算,以及对实力的重视。
这是性格,并不是演戏—至少不仅仅是演戏。
性格是自我最内核的一部分,特朗普主要是带着自我出场的,而不是角色,他就很难去扮演那种政治上的“理念人”。这就是他和共和党“建制派”不一样的地方。说穿了,他的很多行为,跟他性格上要表演一个厉害的人生形象,跟“美国第一”的关于“山巅之城”的宗教传统有关。他必须相信这一点,这可以给他的行为进行合理论证。而他当初的当选,现在的高支持率,让他感觉自己是正确的,而且会一直正确下去。表演型的人,都很容易自我说服和自我催眠。
行为规律
搞清楚特朗普的自我-角色规律,以及性格后,我们来问一问:他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
我要给出一个公式:
行为规律=自我(性格、心理倾向、情绪情感、偏好、价值观) 角色 利益 互動模式。
看一下特朗普的价值观是很有意思的。他曾经在一本书里说:“我们以为自己很文明,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人人……”
显然,他所预设的是“人性恶”,认为“文明”不过是一种包装,撕掉这个包装,露出的其实是霍布斯的那个丛林世界。这种价值观,意味着不可能像传统美国政治精英那样,在自由民主口号下讲究很多“政治正确”。
前面所说的那本《交易的艺术》,其实透露出了特朗普的很多想法。我相信这都是他的夫子自道。他不可能写一本只是在瞎说话欺世盗名的书。原因很简单,对于一个表演型性格的人来说,财富、权力之类,最终都会消失,但关于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人,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什么,他希望无数人知道并记住。他担心自己一旦离开这个世界,别人对他的描述便有可能失真,因此写书便是留下自己的真实形象。在这里,他不可能造假,因为造出一个虚假的自己进行欣赏并为之骄傲,是没有意义的。造假是为了忽悠人,而不是为了自我忽悠。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里的一些自述:
“我喜欢好大喜功,因为我不觉得这是件困难的事,既然人们总要思考点什么,为什么不往大的方面想呢?大多数人爱打小算盘,因为他们害怕成功,害怕做出决定,害怕取胜,这就使像我这样的人占了很大的优势。”
“敢想的诀窍之一是全神贯注。我在思考时,就像一个能控制自己的精神病患者,我注意到许多获得极大成功的企业家都有这种特性。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精力过人,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偏执而疯狂的。”
这里,解释了他的一系列行为。从当孩子王开始,到竞选美国总统,到打贸易战,到现在宣布建“天军”,在不同时期总是往大的方面想。而且,他所说的很多话,确实看上去是偏执而疯狂的。
他又说:
“人们都说我是主动进攻型的,恰恰在决策时我小心谨慎,十分保守。”
“我依靠灵活来保护自己。我从来也不让自己被某一项生意或方法拴得太死。对新开的项目,我尽量将球停在空中,而不急于让它落下来。”
这说明,他在发挥其表演的性格优势、说一些很偏执的话前,其实对很多东西已经有预先的筹划和多种预案了;而不急于让球落下来,则是要进行控场。“金特会”当时作为“新开的项目”,正属于这类案例。
他在发挥其表演的性格优势、说一些很偏执的话前,其实对很多东西已经有预先的筹划和多种预案了;而不急于让球落下来,则是要进行控场。
特朗普并不雇用许多统计专家,而且并不相信时髦的市场调查。他的办法就是在作出一个决定前,先问问每个人的意见,从而得到人们的本能反应。他可以不断地问来问去,直到开始对某些事获得某种直觉,那就是他该决定的时候了。
民主党正是在2016年大选中吃了这样的大亏。那些看似权威的民意调查实际上并没有显示出真实状况,跟科层化的知识结构一样金玉其外。与此相比,特朗普根本不理睬这些时髦花哨的东西,直达本质,找准了自己的“客户”。这是性格的敏感,也是商人的敏感。
他对宣传极为重视,所谓的“推特治国”正是由此而来。“我做宣传的最后一把钥匙是虚张声势。我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引起人们的幻想。人们的想象力不总是那么丰富,但在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面前,他们也会激动起来。因此,适当的夸张是无害的。人们希望要信某种东西是最大、最好和最壮观的。”
所以,可以说得很夸张,“美国第一”也是必须的。
特朗普还说:“一旦有人想很恶劣或不公平地对待我,或想占我便宜,我的一贯态度是毫不留情地给予有力的反击。”关于这一点,已经稀松平常了。
最后,“你不能欺骗人们,至少不能长时间欺骗……如果你的货不真价不实,人们最后总会明白过来”。关于这一点,也正是我在前面所说的,他的行为往往押上真实自我的原因。他可以玩很多花样,但会努力阻止自己人格破产。
我们从这里可以归纳出,在商业和政治上,他和别人的互动会有这样的模式:
预先谋划,准备多种方案→夸张地说出→利用舆论效应查看对方反应→试探性博弈或抛出烟幕弹→对方抛出筹码→决策
或:
预先谋划,准备多种方案→夸张地说出→利用舆论效应查看对方反应→试探性博弈或抛出烟幕弹→对方反击→报复性反击→进入新平衡→决策
再看一下行为规律的公式:行为规律=自我(性格、心理倾向、情绪情感、偏好、价值观) 角色 利益 互动模式。
在这里,无非是对自我、角色、利益、互动模式有所认知,以及对情境和信息有所了解。当然,越完备,越能趋近行为的规律。
另外,特朗普是一个复杂的身份组合。作为美国总统的他是:心理人 商人 政治人 宗教人。在他做什么的时候,视情境不同,可能含有这个组合的部分甚至全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