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介绍了江苏吕四港某LNG接收站和相距约2km的某电厂联合布置的循环水取排水工程,分析了LNG接收站直接选用电厂温排水作为液化天然气气化热源的优势,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探讨了LNG接收站实现与电厂循环水综合利用的方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江苏吕四港某LNG接收站和相距约2km的某电厂联合布置的循环水取排水工程,分析了LNG接收站直接选用电厂温排水作为液化天然气气化热源的优势,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探讨了LNG接收站实现与电厂循环水综合利用的方向。
其他文献
以头孢菌素C产生菌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B-1822-S-04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和丙二酸复合诱变,筛选得到了4株头孢菌素C高产菌株D-G-017、D-G-083、D-G-096和D-G-133,其中菌株D-G-096的效价高达6816 mg·L-1,较出发菌株提高了50.80%,且高产特性稳定;50 L发酵罐小试结果显示,菌株D-G-096的效价达到了29270 mg·L-1,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1
摘要:目前关于路基冻害的防治方法已经有很多,但是由于产生冻害的土质、温度和水三个重要因素难于控制,特别是近几年极端气候的出现,大大的增加了路基防冻害的难度,包括排水法、更换路基填料等方法均不能满足路基冻胀防治的要求。本试验基于锦承线76k+500处路基冻胀的实际情况,将实际路基缩小为箱体模型,在模型中埋入横向的碎石桩以阻断毛细水的上升,同时还起到路基排水的作用以及增强路面的整体稳定性。模型试验结果
系统分析评价了涠洲12-1C平台调整井目标储层损害因素,提出了完井液体系优化与产能释放措施建议,并优选了核心处理剂,系统评价了优化后完井液体系性能。结果表明,钻完井过程中主要损害因素为低渗水锁和储层水敏;优化后完井液体系具有溶蚀性好、防膨性强、腐蚀性小、防水锁性好等特点,优化后的单项流体具有较好的储层保护性能和储层改造性能;提出的涠洲12-1C平台调整井钻完井液体系使用建议有利于充分释放产能。
海洋放线菌S187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好的抗补体活性。以抗补体活性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菌株S187产抗补体活性物质的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工艺为:可溶性淀粉20 g·L-1,大豆粉35 g·L-1,(NH4)2SO42 g·L-1,NaCl 2 g·L-1,K2HPO40.5 g·L<
为配合车身轻量化生产中焊接机器人选型,文章以热熔自攻丝工艺中孔成形阶段铆枪最大下压力为参考标准,对其工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1.2 mm RC5754+3.5 mm 6082-T6铝合金板件为研究对象,基于正交试验研究螺钉转速、进给速度以及监测设定值3个参数对该工艺中最大下压力的影响规律,运用极差分析法分析得到孔成形阶段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以及对应的铆枪最大下压力。试验结果表明,分析得到的优化参数组合可以提高铆接质量,同时优化后的铆枪最大下压力可以为实际生产中铆接机器人的型号选择提供参考,节约成本。
概述了碳酸二甲酯的应用、生产技术及市场情况。重点介绍了各种工业级碳酸二甲酯的生产工艺路线、优缺点和技术进展,并对比了不同生产工艺的生产成本,简要阐述了电池级碳酸二甲酯的两种提纯方法。此外,还对碳酸二甲酯的需求和供应市场及价格走势进行了分析。
延性断裂严重威胁高钢级管道的运行安全,但其具体行为尚不明确,尤其是壁厚减薄率这一参量,难以在全尺寸管道爆破试验中实时监测,制约了对高钢级管道断裂与止裂机理的深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对高钢级天然气管道延性裂纹动态扩展过程中管道轴向壁厚减薄率的分布及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设计系数、管道几何尺寸及管材特性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轴向管壁减薄始终分布于初始裂纹尖端至当前裂纹尖端的范围内,各因素对其分布规律均无影响;减薄率最大值始终出现在当前裂纹尖端处.管道壁厚越小、材料强度越低,壁厚减薄率
为提高商用车的驾驶舒适性,文章基于某款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实际结构,搭建了多体动力学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搭建了半主动悬置系统控制模型,将2个部分的模型进行联合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被动悬置进行了对比;针对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PID)控制器的设计过于依靠专家经验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联合仿真模型、通过差分进化(differential evolution,DE)算法对控制器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的方法,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mi-empirical model to predict a ship\'s speed loss at arbitrary wave heading. In the model, the formulas that estimate a ship\'s added resistance due to waves attacking from different heading angles have been further developed.
为获得内齿强力珩齿加工中的珩削力数值,文章引入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对其进行预测。以主轴转速、珩轮径向进给量、珩轮轴向进给速度为设计因子开展珩削试验,采用机床内部Kistler测力仪测量获取珩削力;采集试验样本后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珩削力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与相同试验样本下的指数型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更精准地预测内齿强力珩齿加工中的珩削力,BP神经网络普遍误差均不超过5%,而指数型预测模型误差最大达到了18.94%。但指数型模型在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