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新课标《教学大纲》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纲中明确提出来,这不仅是大纲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训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首先要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教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要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在初中数学中,許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尔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给予成功的满足。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重建新的以学生为在中心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价值观,把学生当作生命体,而不是认知体,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终极指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注重个体的同时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都得到焕发;在教学评价中不仅重视知识、技能达成,更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身心整体发展,关键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和研究性学习,尤其在教学中是否真正意义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能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其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再次要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最后要指导学生研究问题,炼就学生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有一个新的作业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首先应明确作业的功能目标。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某方面的解题技能,但具有这样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业设计时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
其次要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业设计应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使“数学生活化”。应将数学、语文、科技、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五、小结
总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老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实践证明: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能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期。
2 龚春燕、邱国权、胡方,《中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0期。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新课标《教学大纲》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纲中明确提出来,这不仅是大纲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训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首先要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教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要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在初中数学中,許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尔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给予成功的满足。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重建新的以学生为在中心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价值观,把学生当作生命体,而不是认知体,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终极指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注重个体的同时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都得到焕发;在教学评价中不仅重视知识、技能达成,更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身心整体发展,关键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和研究性学习,尤其在教学中是否真正意义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能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其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再次要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最后要指导学生研究问题,炼就学生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有一个新的作业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首先应明确作业的功能目标。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某方面的解题技能,但具有这样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业设计时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
其次要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业设计应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使“数学生活化”。应将数学、语文、科技、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五、小结
总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老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实践证明: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能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期。
2 龚春燕、邱国权、胡方,《中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