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中药药物不良反应

来源 :健康导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67716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关键词】中药 药物不良反应
  自从化学药品问世以来,很多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得到有效遏制。但随之而来的药品不良反应,也给人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相继发生的,以"反应停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被西方人士称之为"药物公害",使药品不良反应很快成为全球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相比之下,沿用了几千年的中药以其安全性大受世人青睐。正当中药不断走出国门的时候,却突然引发出"中药肾毒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因此,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是个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大问题。
  1中药不良反应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一部分。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该规定明确指出构成药品不良反应必须兼备三个条件:一是"合格药品";二是"正常用法用量";三是"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判断是否属于药品不良反应,必须用上述规定去衡量。如果上述药品不良反应是中药引起的,即为中药不良反应。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一致的。
  2中药不良反应的两面性
  中药既有促进健康的正面效应-疗效,也有妨害健康的负面效应-不良反应。曾经大肆宣扬的"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纯天然药物没有毒副反应"的炒作是出于商业目的,误导广大患者。如今这股歪风虽已刹住,但"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的观点在不少人的认识里依然存在,应当纠正。中药存在不良反应的理论依据包括:
  2.1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人体由阴阳所代表的两种物质产生和形成,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生之本,本于阴阳。"其认为,人体只有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才能健康生活,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人体出现阴阳失衡,那就必然生病,而治病就是促使失衡的阴阳归于平衡。就性质和作用而言,无药不偏,无药不毒,诚如《类经》记载:"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以气味之有偏也","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石寿棠在《医原·用药大象论》中也说:"药未有不偏者也,以偏救偏,故名曰药。"张景岳在《本草正》里记载的"无药无毒"。偏性可以纠正人体生理失常之偏,即治疗作用;偏性若导致偏胜,也可以损害人体生理,便有失常之偏,即不良反应,这充分说明药品作用的两面性。
  2.2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中药(古称本草)有毒。神农氏(公元前3220~3079年)尝百草的传说,几乎遍及民间,《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大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公元25~220年)的《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药物分类法就是按药物有无毒性、防治疾病的主要功能和可否多服久服来区分的。即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说明传统中药理论对中药的毒性早有认识。
  2.3中药药性理论在论述药物作用时,也有不少关于不良反应的论述。《研经言》中"凡药能逐邪出某经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能提邪出某经者,皆能引邪入某经。帮麻、桂发表,亦能亡阳;苓泻利,亦能烁津。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又如,在论述"五味"的正、负面作用时提到:"辛行"、"辛散"与"辛散耗气"、"辛伤皮毛";"甘能补、能和、能缓"与"甘味滋腻"、"甘伤肉"、"(甘)助湿满中";"苦能泄、能燥"与"苦伤气"、"苦燥伤津";"酸能收、能涩"与"酸收敛邪"、"酸伤筋";"咸能软、能泄"与"咸伤血"。论述药味配合时,有"甘寒生津"与"甘寒助湿","甘温益气"与"甘温壅中","苦寒清热"与"苦寒败胃"等等。以"甘寒"的不良反应为例,栝楼功能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如患者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用之合适。若患者兼见脾虚便溏,则可因栝楼的性味甘寒有滑肠的作用,会带来便溏加重的不良反应。
  中药,即使是单味药,由于所含成分很复杂,其功能与主治都是多方面的。中药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诸多功能与主治中的一种或一小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属于"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其偏性必然带来不良影响(即"有害")。这些"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就是不折不扣的中药不良反应。以大黄为例,其功能"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等等。如妇女经前或经期因实热便秘用大黄通便,就可能出现经血过多的不良反应。
  3中药不良反应被扩大化的原因分析
  3.1概念不准确。最早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系统的国家是美国在1954年建立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8年开始实施其国际药品监测计划。我国1989年成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1998年正式加入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计划。由于开展工作时间不长,我国出版的辞书、专著、教科书及报刊文章中,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同国家2004年3月15日发布的概念不尽相同,包括不少医药卫生专业人员在内,对中药不良反应概念不够清楚,将很多原本不属于中药药物不良事件(指发生于中药治疗期间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用中药有因果关系)的病例,包括并非合格中药引起而是假冒伪劣中药引起,误用其他品种中药引起的,或不属正常应用范围的误用、滥用,或超出正常用量的乱用,甚至未能判定确系中药引起的不良事件,都归入中药不良反应范围。文献报道的所谓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章,应尽量明确指出具体是由于何种情况引起的事件,如不合格中药(品种不对、炮制不规范、制剂不合格等)、超剂量、超长时间服用、使用病证不对、甚至故意自杀等等。不分青红皂白,不加分析研究而统统归入中药不良反应,这是不对的。   3.2缺乏足够的证据。没有充分确认不良事件(指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同中药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认为是中药不良反应。欲准确判断中药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即使是有经验的医师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更何况不是中医药专业人员。
  3.3对中药缺乏了解或有偏见。例如近年来出现在比利时的减肥茶事件,被炒作为"中草药肾病",有些国家借此对我国12种含马兜铃酸的产品实行禁运,仅2001年我国中药材提取物出口金额就因此下降四分之一。其实,减肥茶事件是不恰当的使用中草药(如超剂量、长期使用等)造成的。又如日本将小柴胡汤制剂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肝炎,且长期服用,结果出现间质性肺炎,而在我国,按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应用小柴胡汤近两千年之久,至今依然安全、有效、经常使用。
  4确认中药不良反应的难点
  4.1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很多。认定中药不良反应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合格药品引起的。判断中药药品是否合格,可从原料和制剂两个方面着手。原料质量与药材品种、生长环境、生长年限、采收季节、炮制加工、贮存条件等有关;制剂质量与制备工艺是否合理,质量标准是否定得合理、药品质量是否可控等有关。以品种是否正确来说,一般中医师若缺乏足够的中药材学专业知识,也是不容易确认的。
  4.2不易界定是否属于正常用法用量。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中药的应用范围本来就缺乏很明确的界限,加上实际用药时往往对患者的病证了解、记录不清或不准,以致事后回忆成问题;其用量以饮片而言,往往差异较大,如以《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为硬指标,超过就按超剂量论,对此尚有争议,因为《药典》中的中药用量尚需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
  4.3中药不良反应易被疏忽。中医习惯用复方药品治病,其药味多,成分复杂,而每种化学成分常常含量比较少,作用不够显著,以致某些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表现不明显,于是就难于被发现、被确认。因为中药不良反应往往少而轻,加之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不够,所以易被疏忽。今后应当加大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力度。
  目前国际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发展迅速,而我国目前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起步不久,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资料,注意同国际接轨,进一步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应当有志气、有能力从中药不良反应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焕.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发展概况[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01:75-78.
  [2]赵信联,张建华.药剂科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思考[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2:289-290.
  [3]王超,刘心萍.333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药学,2014,06:160-16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2013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78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9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西医结合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89例患者,经西医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后。痊愈83例,有效5例,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护士,为护士求职和进入临床一线工作打好夯实基础。方式:运用全面规范、系统化的培训方法并结合护士自身特点制定个体化带教计划,一对一带教。效果:培训护士经过综合考核,全部达标,竟聘求职100%成功率。  【关键词】规范化 培训护士 带教  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指在完成护理专业院校基础教育后所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 评价咖啡酸片对宫颈癌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 30例宫颈癌患者放疗中白细胞减少,口服咖啡酸片,随机分成咖啡酸组和对照组,咖啡酸组15例,口服咖啡酸片0.2g/日,每日3次;对照组未服用任何药物或白细胞下降后口服利可君片20mg/次,每日3次。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患者治疗情况和药物不良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总结持续质量改进在体外冲击波碎石虚拟床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体会。在入院协调中心,泌尿外科主任,护士长等工作人员指导下,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分析体外碎石虚拟床位患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及落实各项改进措施。实施持续质量改进3月后,体外碎石患者反应的问题比率下降。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体外碎石;虚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降低神经外科PICC感染风险,提高神经外科PICC管理质量。方法:选择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患者实施PICC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结果:实验组患者PICC感染风险大幅下降,防护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检验 X2=4.54,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静脉置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5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液氮冷冻联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予以内服伊曲康唑胶囊治疗2周,采用外用炉甘石洗剂治疗4周,观察组患者予以口服伊曲康唑治疗2周,联合液氮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本文以桑椹为出发点,介绍桑椹的研究开发现状和潜在价值,内容涉及桑椹的药用价值和工业开发前景。若将桑椹充分开发利用,必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  【关键词】桑椹;资源分布;营养保健;降血糖;抗氧化;抗癌;抗菌  1桑椹的资源分布  我国是蚕桑生产的发源地,经过长期的自然、人工选择,形成了极其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按摩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70例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按摩。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病人肢体痉挛状态,肢体活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组患者在肢体痉挛状态恢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评价口服洛索洛芬钠减少开髓时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实验组患牙开髓治疗前15 min,30 min及1 h口服洛索洛芬钠后行开髓,对照组不口服洛索洛芬钠,其余治疗与实验组相同。结果:开髓前30 min口服洛索洛芬钠可显著减少开髓时所产生的疼痛。结论:口服洛索洛芬钠对减轻牙髓炎患者开髓痛苦起到了良好作用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吞咽障碍、说话不清、咽反射迟钝等,轻者饮食饮水呛咳,重者需静脉补充液体或鼻饲,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笔者采用针刺廉泉、金津、玉液以及风池、翳风、解语等穴,并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86例均为我院2011年07月~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