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一方面,但学生怕写作文已是较突出的现象,究其原因,我们目前对学生的作文要求太高是其中之一。另外,作文教学目前也仍带有太多的功利性: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每逢作文训练,教师往往向学生提出一大串作文要求,似乎要在一夜之间让学生个个成为“作文高手”。孰不知“高处不胜寒”,因为这样的要求束缚了学生自由的心灵,捆住了学生灵巧的手脚,使他们不知所措。因此,作文教学泯灭了学生的作文信心和兴趣,必将走向死胡同。可见,要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激发其写作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呢?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深入了解,精心设计,应用各种手段,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目标适度,增强信心
生活并不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己所读背过的优秀作文改头换面,东拼西凑,或在文中胡编瞎造,一派假话空话,所以过高的习作要求以及硬拼凑已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戕害。
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觉得,让他们害怕的作文其实同他们喜爱、感兴趣的美术、音乐、体育一样,也只是一种练习,是练习语言的表达,想到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我手写我口”嘛!只要是自己想说的,哪怕是芝麻一点小事,哪怕是三五句话,都可以写下来,写下来就是作文。这比学生不动脑筋东拼西凑或用改头换面的优秀作文交上来的效果更好。因为这样他们已渐渐步入教师布设的适度的习作氛围内了,这时,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走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理想境界(这里指作文修改)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必将大大地增强其写作信心。
二、逐步引发,让学生乐意习作
兴趣是开启学生习作能力的钥匙,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紧锁眉头地写,事倍功半,有了兴趣,心情愉快地写,事半功倍。所以,我们不能用“写有意义的事”去限制学生,我们只要能引领学生逐步写出事情的意义。如对于《我家的一个星期天》这个题目,不太可能所有学生家里都会有意义、有趣的事發生。学生只要能写出自己家的主要成员是怎样过星期天的即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能硬性规定其字数要达到四百以上或一定要有意义的。才不会把学生仅有的一点习作信心和兴趣泯灭掉。反而,更应该适当地激励他们。俗话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要使学生有习作兴趣,教师应当在适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学生有了兴趣,面对着一次次的习作练习就不会马虎应付或是不知所措了。
三、“画”写结合,让学生主动写作
这里说到的“画”写结合是指绘画并给画配话。小学生从幼儿的依样葫芦到高年级的绘画时,都沉浸在一个比现实斑斓得多的世界里,这时也是学生最灵动的时刻,在绘画过程中也是他们最顺畅、最多灵感的思维状态。那么,让他们图画出一幅幅“故事”或“游览”的景色,再从画中涂乙习作——多带劲。如教学第九册第三单元写一处秋天的景色时,我精心地组织学生来到田野、山坡观看、游览。期间,我让他们有序地绘画下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或“畅游”路线,然后写上几行小字(图画中的注释)就可。这样,图有了,画里字间,作文也差不多完成了,这便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动笔完成作文的兴趣。再如,在教学《二十年后的……》这次习作时,我先让学生图画出“二十年后的我”“二十年后的学校”“二十年后的家乡”等的模样、外貌形象,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并加以详细的图说。这不,当学生们在完成一幅画的思路时习作的思路不也差不多完成了吗?这就比学生在优秀作文中生搬硬套的效果更理想。为行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并达到平时多练笔的要求,我刻意地让学生随身携带一本绘画本子,让他们随画随记,画写相随,慢慢地就养成主动动笔的好习惯。那么,随着兴趣的提高,学生又在肯动笔的状态下,他们的作文习作能力肯定又是一个提高。
四、走向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所以作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的作业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例如,教学《这件事我明白了……》时,我告诉学生无须着急完成,并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寻觅”生活的点滴,然后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不仅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而且也有了兴趣完成作文了。
作文本无定法,我们应该让学生自由写作、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出独特的感受和心声,打破不必要的限制,给学生作文“松绑”,激发其写作兴趣,让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释放出来。
一、目标适度,增强信心
生活并不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己所读背过的优秀作文改头换面,东拼西凑,或在文中胡编瞎造,一派假话空话,所以过高的习作要求以及硬拼凑已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戕害。
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觉得,让他们害怕的作文其实同他们喜爱、感兴趣的美术、音乐、体育一样,也只是一种练习,是练习语言的表达,想到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我手写我口”嘛!只要是自己想说的,哪怕是芝麻一点小事,哪怕是三五句话,都可以写下来,写下来就是作文。这比学生不动脑筋东拼西凑或用改头换面的优秀作文交上来的效果更好。因为这样他们已渐渐步入教师布设的适度的习作氛围内了,这时,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走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理想境界(这里指作文修改)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必将大大地增强其写作信心。
二、逐步引发,让学生乐意习作
兴趣是开启学生习作能力的钥匙,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紧锁眉头地写,事倍功半,有了兴趣,心情愉快地写,事半功倍。所以,我们不能用“写有意义的事”去限制学生,我们只要能引领学生逐步写出事情的意义。如对于《我家的一个星期天》这个题目,不太可能所有学生家里都会有意义、有趣的事發生。学生只要能写出自己家的主要成员是怎样过星期天的即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能硬性规定其字数要达到四百以上或一定要有意义的。才不会把学生仅有的一点习作信心和兴趣泯灭掉。反而,更应该适当地激励他们。俗话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要使学生有习作兴趣,教师应当在适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学生有了兴趣,面对着一次次的习作练习就不会马虎应付或是不知所措了。
三、“画”写结合,让学生主动写作
这里说到的“画”写结合是指绘画并给画配话。小学生从幼儿的依样葫芦到高年级的绘画时,都沉浸在一个比现实斑斓得多的世界里,这时也是学生最灵动的时刻,在绘画过程中也是他们最顺畅、最多灵感的思维状态。那么,让他们图画出一幅幅“故事”或“游览”的景色,再从画中涂乙习作——多带劲。如教学第九册第三单元写一处秋天的景色时,我精心地组织学生来到田野、山坡观看、游览。期间,我让他们有序地绘画下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或“畅游”路线,然后写上几行小字(图画中的注释)就可。这样,图有了,画里字间,作文也差不多完成了,这便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动笔完成作文的兴趣。再如,在教学《二十年后的……》这次习作时,我先让学生图画出“二十年后的我”“二十年后的学校”“二十年后的家乡”等的模样、外貌形象,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并加以详细的图说。这不,当学生们在完成一幅画的思路时习作的思路不也差不多完成了吗?这就比学生在优秀作文中生搬硬套的效果更理想。为行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并达到平时多练笔的要求,我刻意地让学生随身携带一本绘画本子,让他们随画随记,画写相随,慢慢地就养成主动动笔的好习惯。那么,随着兴趣的提高,学生又在肯动笔的状态下,他们的作文习作能力肯定又是一个提高。
四、走向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所以作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的作业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例如,教学《这件事我明白了……》时,我告诉学生无须着急完成,并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寻觅”生活的点滴,然后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不仅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而且也有了兴趣完成作文了。
作文本无定法,我们应该让学生自由写作、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出独特的感受和心声,打破不必要的限制,给学生作文“松绑”,激发其写作兴趣,让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