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知识的重点处,设计梯度问题——引导自学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出示3个圆片,问:这里有几个圆片?(板书:3个)再出示9个三角形,问:三角形是圆片的几倍?(板书:3倍)问:这里的两个3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生归纳出,一个整数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课件出示)下列各题中的分数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甲绳长3/5米,乙绳的长度是甲绳的3/5。(学生归纳出,一个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3.出示:本班男生占45/100;一根电线长98/100千米;去年我国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2/100;小伟比小李多50/100元……问: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能依据它们的意义分类吗?
4.(指着其中的百分数)如果这些分数叫百分数,那么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教师板书。)
通过上述具有梯度的系列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思考,学生能准确把握百分数的意义,明确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针对重点知识,设计相应的思考路线,引导自学,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在知识的难点处,加强感性认识——指导探究
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中,指导学生探究1/2时,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活动:
1.折。刚才我们已经能够用一个圆形折出它的1/2,那么你能折出这些图片的1/2吗?(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片分别折出它的1/2。)
2.说。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能在你折的图片上涂出并标明1/2吗?
3.辨。下列涂色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为什么?(图略)
4.思。唐僧和悟空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分得了饼,正准备吃,这时八戒和沙僧回来了,他们又要吃饼。这时能用“1/2”块吗?那么又该怎么分,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请同学们自己操作并思考。(学生操作、思考,并交流。)
5.拓。若将这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13份呢?25份呢?
6.比。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创造了这么多的分数,但老师有一个疑问要问同学们:你们说一块的1/2与1/4到底谁大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处理知识的难点时,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感性材料,指导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既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与转化能力。
三、在知识的衔接处,注重联系比较——诱导迁移
比如教学二年级“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时,可以出示这样的两道题:
1.有25个苹果,梨比苹果少7个。梨有多少个?
2.苹果有25个,苹果比梨少7个。梨有多少个?
在分析这两道题时,教师首先运用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比较:题1与题2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通过观察、比较线段图,学生产生疑问,萌发猜想。这时,学生很快说出题2是求大数,应用加法计算,此时教师及时加以鼓励,并顺势揭示课题。
上述的教学,教师从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创设相关知识的相似点,让学生在学习中迁移,在迁移中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四、在知识的易混处,设置陷阱障碍——激发思考
小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容易将新知与一些形似神异的旧知相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在知识的易混处,巧设陷阱,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错误认识诱发出来,进而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触及知识的本质属性,从而及时纠正错误。如学习“正反比例的判断”时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意义进行判断,易受一些形似神非的题目所迷惑,教师可以将以下的一些易错题型一一出示,诱导学生比较,思考其正确性。
1.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2.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3.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成正比例;
4.正方体的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成正比例(是恒等式,学生误判为对)
……
通过这种题组训练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在解题时的免疫力,将可能出现的错误防患于未然。
(责编 黄桂坚)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出示3个圆片,问:这里有几个圆片?(板书:3个)再出示9个三角形,问:三角形是圆片的几倍?(板书:3倍)问:这里的两个3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生归纳出,一个整数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课件出示)下列各题中的分数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甲绳长3/5米,乙绳的长度是甲绳的3/5。(学生归纳出,一个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3.出示:本班男生占45/100;一根电线长98/100千米;去年我国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2/100;小伟比小李多50/100元……问: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能依据它们的意义分类吗?
4.(指着其中的百分数)如果这些分数叫百分数,那么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教师板书。)
通过上述具有梯度的系列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思考,学生能准确把握百分数的意义,明确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针对重点知识,设计相应的思考路线,引导自学,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在知识的难点处,加强感性认识——指导探究
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中,指导学生探究1/2时,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活动:
1.折。刚才我们已经能够用一个圆形折出它的1/2,那么你能折出这些图片的1/2吗?(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片分别折出它的1/2。)
2.说。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能在你折的图片上涂出并标明1/2吗?
3.辨。下列涂色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为什么?(图略)
4.思。唐僧和悟空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分得了饼,正准备吃,这时八戒和沙僧回来了,他们又要吃饼。这时能用“1/2”块吗?那么又该怎么分,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请同学们自己操作并思考。(学生操作、思考,并交流。)
5.拓。若将这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13份呢?25份呢?
6.比。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创造了这么多的分数,但老师有一个疑问要问同学们:你们说一块的1/2与1/4到底谁大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处理知识的难点时,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感性材料,指导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既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与转化能力。
三、在知识的衔接处,注重联系比较——诱导迁移
比如教学二年级“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时,可以出示这样的两道题:
1.有25个苹果,梨比苹果少7个。梨有多少个?
2.苹果有25个,苹果比梨少7个。梨有多少个?
在分析这两道题时,教师首先运用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比较:题1与题2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通过观察、比较线段图,学生产生疑问,萌发猜想。这时,学生很快说出题2是求大数,应用加法计算,此时教师及时加以鼓励,并顺势揭示课题。
上述的教学,教师从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创设相关知识的相似点,让学生在学习中迁移,在迁移中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四、在知识的易混处,设置陷阱障碍——激发思考
小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容易将新知与一些形似神异的旧知相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在知识的易混处,巧设陷阱,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错误认识诱发出来,进而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触及知识的本质属性,从而及时纠正错误。如学习“正反比例的判断”时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意义进行判断,易受一些形似神非的题目所迷惑,教师可以将以下的一些易错题型一一出示,诱导学生比较,思考其正确性。
1.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2.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3.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成正比例;
4.正方体的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成正比例(是恒等式,学生误判为对)
……
通过这种题组训练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在解题时的免疫力,将可能出现的错误防患于未然。
(责编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