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大地景观有限公司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建阳市考亭破石村卧龙湾旅游度假区的设计,探讨了如何从场地特征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景观创造,恰当地表现场所精神。
关键词:考亭;卧龙湾度假区;设计;场地特征;场所精神
1.设计思路及依据
1.1 场地特征的把握
任何的园林设计,都有一个特定的场地,而设计则是依据场地的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和布置,所以对场地特征的把握,是设计的基础。对于场地的特征而言,他包含了两个方面,即它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1.2 场所精神的体现
场所与场地有所不同,它包含了场地及其环境。一个场所体现的精神应是其在意识和情感上所要表达的一种倾向,是人对场所的一种感应和理解。
对于本例而言,场所要表现的除了由度假景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带来的文化氛围外,还要表现一种自然、生态、休闲的人居环境的精神。
2.设计理念及手法
针对福建的气候的特点和现代生活方式,户型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推敲研究。低层住宅平面采用了联排和双拼的形式并根据其所在的位置设置外露台、内庭院、外庭院的户型形式。在户内布局上,注重空间的多样化,争取最佳的景观和朝向,营造空间的可塑性。套内分区明确,做到干湿、动静分离,室内布置紧凑、走道便捷、提高使用效率和舒适程度,套内设计适应现在生活方式。户型采用底层架空,不仅提高使用率且能更好的切合自然坡地的走势。通过设计不同面积与环境档次的住宅,形成多元化的供方市场,满足不同背景层次的居住需求。
3 布局与景观创造
3.1 布局
3.1.1 轴线分析
轴线依据社区的出入口方位和人们活动区域而设定社区内的景观单元与节点,通过轴线贯穿其中,社区的人行入口处及主要景观节点处设置了一纵一横两个生态轴,其中一纵生态水廊道将几个广场有机的穿插其中,组成有机的景观结构。
3.1.2 视线分析
以舒畅的交通流线和公共活动场所,为人提供最佳的视觉景观观赏范围,通过视觉范围空间收与放的变化,使各个景点有序的组织起来,形成生动的动态画卷。
3.1.3 交通分析
为了适应小汽车进入家庭的发展趋势,本区交通组织力求符合车流人行的规律,使之便捷通畅,并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同时重视人车分流,减必人车干扰,为居住提供安全、宁静的步行环境。规划构建车行系统和人行组织尽量符合游客出行与活动特征。
(1)建立等级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等级体系。道路系统分为区域性干道、区内联系干道和组团道路三个等级,以环状体系为主,各自承担“通”与“达”的交通功能。
A.建立游客私家车、外来访客车辆、电瓶车及消防车的车行系统,有序的在度假区内行驶。
B.进入小组团的车以尽端式为主,以减少对度假区内部环境的直接干扰。
C.除内部的入户车位外,提供临时车位以方便住户及访客的停车。
D.电瓶车:完善度假区内文通并在度假区内的的几个主要出入口及景点附近设置停靠站。
(2)富有趣味的步行系统,人行交通规划重视步行空间与步行活动的组织,强调度假区外部环境与步行系统、绿化体系及公建設施布局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
A.非机动车;尽量利用度假区内部道路、绿地、广场等现有的绿色空间,辅以部分专门新开辟的绿色通道,将现有的和规划的中心绿地以及组团绿地等相连接,建立一个脱离车行的安静、安全的便捷通道,它与度假区的绿地系统、各居住区的人行系统相结合。
B.休闲:设置健康漫步道,如按摩卵石路,休闲游步道,景观观赏道,溪涧小道等。
C.入户:入户空间序列细腻,各休闲功能区由“组团路”、“小型交往空间”、“私家花园”、“宅前灰空间”、“室内”的特色入户模式。
3.2 景观创造
3.2.1 自然的生态水廊道
水是城市中象征自然的要素。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尤以水为生气之源。水口是指风水地中水流之去处。其中,入水口在西北乾方即“天门”方位。出水口,设在东南巽方即“地户”方位。照风水学的理念,水主财,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之处谓之地户,若不见去处谓之地户闭。天门开,象征财源不断;地户闭,象征财用不竭。入水口和出水口均为暗道,分别象征天门开和地户闭。
景观生态走廊分别根据所处地形高差,结合周围环境,因地制宜,做成游步道与阶梯结合的形式,并设置台阶花坛和坐凳。在各个景观节点设置不同功能的开放空间,如儿童活动中心、健身步道、雕塑广场等等。各区功能明确,通过品种丰富、疏密有序的植物穿插种植,空间高差的变化,独具匠心的文化景墙,富于内涵的雕塑小品的安排点缀,材质各异的铺地形式的衔接变化,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层次的游人对景观空间的需求,相互之间互不干扰,突出了功用性与实用性。景观空间的多变性和丰富的植物应用使得整个度假区的景观有机、生态、自然、和谐地溶入到周边大环境之中。
(1)水体景观的设计:在入水口处设计假山置石,做成小型瀑布形式,为整个水系的起始景观。在出水口处,设计人行主入口景观区,景观节点设计诸如景观亭、木栈台、喷泉之类的景观小品,为整个水系的终点景观,同是也作为小区人行入口的主要入口景观。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入水口和出水口隐蔽起来,象征天门开和地户闭。本水域面积大约333m2,各处水景宛若清澈的玉带,明镜,镶嵌在绿地建筑之中,营造出滨水景观、水乡氛围,水潭、水溪、水湾、湿地、涌泉… … 等景观氛围,一条动感十足、线条流畅的山泉在阳光下波光鳞鳞,似梦似幻。
在水面狭窄的地方采用溪流、涧等自然活泼的形式做出动态水景。溪涧宜多弯曲以增长流程,显示出源远流长,绵延不尽。水岸多用自然石岸,以砾石为底,溪水宜浅,可数游鱼,又可涉水。游览小径须时沿溪行,时踏汀步(见园桥),两岸树木掩映,表现山水相依的景象,有时造成河床石骨暴露,流水激湍有声,用自然山石以理涧法做成的曲水,少了一份静谧,多了几分野趣。整条水系无羁无绊,蜿蜒其中,溪边水草盈盈,水底卵石依依,两旁树木婆娑,绿意盎然。沿着溪流行走,间或跳入眼帘的一丛丛烂漫的鲜花,或含蓄,或奔放,或火热,或端详,身影在水中若隐若现,暗香浮动,使得那一泓清水,竟似有数不尽的风流。 明代理学大家朱熹有一诗文传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这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生命启迪,在这青山碧水间体味个中滋味,更别有一番情趣。
坐在古朴的亲水木平台上,头上是白云缓缓飘动的蓝天,脚下是哗哗流淌的清洌溪水,又或者干脆脱下鞋袜,挽起裤脚,跟孩子们一道,在一汪浅水中忘情地玩耍,那情景,那笑声,熟悉得让你忆起了童年……玩累了,可以沿着草坡随意走一走,那一块块奇形怪状、形态各异的石头躺在白色的迷雾之中,若隐若现,不经意中,你会在里面看出一则古老的寓言或一个遗忘已久的传说。还有那满怀古韵之风的草亭,周围完全是一个水与绿色的世界。在此,你满眼被绿色所浸淫,心灵也被洗涤一清,如若再泡上一壶清茗,就更是妙不可言,品着的是茶,也是生活。
(2)驳岸的处理:驳岸是人与水之间的过渡带、是展观水景的平台。主要采用自然驳岸和人工驳岸两种形式。
A.自然驮岸:主要以涧、草地、卵石、芦苇、滩涂等形式构筑驳岸,这种手法贯穿整个水系,主要为度假区营造一种纯真、天然、不假人工的自然野趣氛围。
B.人工驳岸:主要以木栈道、块石、平台等形式构筑驳岸,主要用在各个构建的开放空间中,为度假区游客营造一个交流的平台。
水岸氤氲的温柔中,露天咖啡茶座,悠扬的小夜曲,隐约晕透着清侣丸间绵绵的情话,孩子们天真的笑声和邻里之间悠闲的交谈。
(3)旱地蓄水: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旱地蓄水可以有效的将蓄存起来的水加以有效合理的使用。
(4)亲水文化:人们对水的亲近感无法替代的。人與水有关的活动也是五花介门,多种多样。因此,我们在水系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为居住者创造了与水有关的活动场所,如观水,戏水,水滨散步,钓鱼,划船,摘野草等。
3.2.2 植物造景塑造绿色空间
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环境规划设计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形成“以人为本”的度假、游玩与生活环境空间,最重要的就是植物生态景观群落的适当构成,它是自然化景观再现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局部性植被生态景观群落构成、富于自然化的景观,空间就是无源之水。
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充分考虑与建筑风格的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与冬季充足的阳光。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下层是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在满足度假区环境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以及丰富季相变化的同时,还要考虑植物种植文化的原则。纵观历史名园环境都拥有数量不等的古树名木,既作为园区悠久历史的见证,又具有形象表征的意义。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应遵循长生树种与速生树结合的原则,既可在近期达到一定的景观要求,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通过植物配置和群体寓意,反映我国在植物鉴赏中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与现代优秀植物设计文化的交融和渗透。
植物群落的空间合形态上,应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小径、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感悟空间。
通过植物空间的营造,以及我们赋予它的文化内涵,使得整个度假区显得更加有韵味。
4 结束语
卧龙湾旅游度假区空间的布局必须结合场地自然特征,以人为本,从满足功能的需要出发,才能达到设计的合理性,可达性,实践性。本设计着重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因地制宜地保留并恰当地利用了原有地形植被,特别是“樟树抱佛”这棵千年古树名木,以及天然的座山临水的地理优势,使这个居住区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度假区,更是一个将村庄改建成旅游度假区的良好的旅游景区示范点,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达到了构图美观、功能合理的效果。
对于旅游度假区这类园林空间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场地人文特征,有正确的立意和丰富的内涵。本设计根据场地所处背景,以度假区自身的特点,开拓一个宜居的山水人家景区。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是任何一个设计都必须坚持的原则,充分考虑场所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将人、社会、自然环境更加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何晓军,方益萍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x
摘要: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建阳市考亭破石村卧龙湾旅游度假区的设计,探讨了如何从场地特征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景观创造,恰当地表现场所精神。
关键词:考亭;卧龙湾度假区;设计;场地特征;场所精神
1.设计思路及依据
1.1 场地特征的把握
任何的园林设计,都有一个特定的场地,而设计则是依据场地的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和布置,所以对场地特征的把握,是设计的基础。对于场地的特征而言,他包含了两个方面,即它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1.2 场所精神的体现
场所与场地有所不同,它包含了场地及其环境。一个场所体现的精神应是其在意识和情感上所要表达的一种倾向,是人对场所的一种感应和理解。
对于本例而言,场所要表现的除了由度假景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带来的文化氛围外,还要表现一种自然、生态、休闲的人居环境的精神。
2.设计理念及手法
针对福建的气候的特点和现代生活方式,户型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推敲研究。低层住宅平面采用了联排和双拼的形式并根据其所在的位置设置外露台、内庭院、外庭院的户型形式。在户内布局上,注重空间的多样化,争取最佳的景观和朝向,营造空间的可塑性。套内分区明确,做到干湿、动静分离,室内布置紧凑、走道便捷、提高使用效率和舒适程度,套内设计适应现在生活方式。户型采用底层架空,不仅提高使用率且能更好的切合自然坡地的走势。通过设计不同面积与环境档次的住宅,形成多元化的供方市场,满足不同背景层次的居住需求。
3 布局与景观创造
3.1 布局
3.1.1 轴线分析
轴线依据社区的出入口方位和人们活动区域而设定社区内的景观单元与节点,通过轴线贯穿其中,社区的人行入口处及主要景观节点处设置了一纵一横两个生态轴,其中一纵生态水廊道将几个广场有机的穿插其中,组成有机的景观结构。
3.1.2 视线分析
以舒畅的交通流线和公共活动场所,为人提供最佳的视觉景观观赏范围,通过视觉范围空间收与放的变化,使各个景点有序的组织起来,形成生动的动态画卷。
3.1.3 交通分析
为了适应小汽车进入家庭的发展趋势,本区交通组织力求符合车流人行的规律,使之便捷通畅,并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同时重视人车分流,减必人车干扰,为居住提供安全、宁静的步行环境。规划构建车行系统和人行组织尽量符合游客出行与活动特征。
(1)建立等级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等级体系。道路系统分为区域性干道、区内联系干道和组团道路三个等级,以环状体系为主,各自承担“通”与“达”的交通功能。
A.建立游客私家车、外来访客车辆、电瓶车及消防车的车行系统,有序的在度假区内行驶。
B.进入小组团的车以尽端式为主,以减少对度假区内部环境的直接干扰。
C.除内部的入户车位外,提供临时车位以方便住户及访客的停车。
D.电瓶车:完善度假区内文通并在度假区内的的几个主要出入口及景点附近设置停靠站。
(2)富有趣味的步行系统,人行交通规划重视步行空间与步行活动的组织,强调度假区外部环境与步行系统、绿化体系及公建設施布局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
A.非机动车;尽量利用度假区内部道路、绿地、广场等现有的绿色空间,辅以部分专门新开辟的绿色通道,将现有的和规划的中心绿地以及组团绿地等相连接,建立一个脱离车行的安静、安全的便捷通道,它与度假区的绿地系统、各居住区的人行系统相结合。
B.休闲:设置健康漫步道,如按摩卵石路,休闲游步道,景观观赏道,溪涧小道等。
C.入户:入户空间序列细腻,各休闲功能区由“组团路”、“小型交往空间”、“私家花园”、“宅前灰空间”、“室内”的特色入户模式。
3.2 景观创造
3.2.1 自然的生态水廊道
水是城市中象征自然的要素。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尤以水为生气之源。水口是指风水地中水流之去处。其中,入水口在西北乾方即“天门”方位。出水口,设在东南巽方即“地户”方位。照风水学的理念,水主财,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之处谓之地户,若不见去处谓之地户闭。天门开,象征财源不断;地户闭,象征财用不竭。入水口和出水口均为暗道,分别象征天门开和地户闭。
景观生态走廊分别根据所处地形高差,结合周围环境,因地制宜,做成游步道与阶梯结合的形式,并设置台阶花坛和坐凳。在各个景观节点设置不同功能的开放空间,如儿童活动中心、健身步道、雕塑广场等等。各区功能明确,通过品种丰富、疏密有序的植物穿插种植,空间高差的变化,独具匠心的文化景墙,富于内涵的雕塑小品的安排点缀,材质各异的铺地形式的衔接变化,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层次的游人对景观空间的需求,相互之间互不干扰,突出了功用性与实用性。景观空间的多变性和丰富的植物应用使得整个度假区的景观有机、生态、自然、和谐地溶入到周边大环境之中。
(1)水体景观的设计:在入水口处设计假山置石,做成小型瀑布形式,为整个水系的起始景观。在出水口处,设计人行主入口景观区,景观节点设计诸如景观亭、木栈台、喷泉之类的景观小品,为整个水系的终点景观,同是也作为小区人行入口的主要入口景观。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入水口和出水口隐蔽起来,象征天门开和地户闭。本水域面积大约333m2,各处水景宛若清澈的玉带,明镜,镶嵌在绿地建筑之中,营造出滨水景观、水乡氛围,水潭、水溪、水湾、湿地、涌泉… … 等景观氛围,一条动感十足、线条流畅的山泉在阳光下波光鳞鳞,似梦似幻。
在水面狭窄的地方采用溪流、涧等自然活泼的形式做出动态水景。溪涧宜多弯曲以增长流程,显示出源远流长,绵延不尽。水岸多用自然石岸,以砾石为底,溪水宜浅,可数游鱼,又可涉水。游览小径须时沿溪行,时踏汀步(见园桥),两岸树木掩映,表现山水相依的景象,有时造成河床石骨暴露,流水激湍有声,用自然山石以理涧法做成的曲水,少了一份静谧,多了几分野趣。整条水系无羁无绊,蜿蜒其中,溪边水草盈盈,水底卵石依依,两旁树木婆娑,绿意盎然。沿着溪流行走,间或跳入眼帘的一丛丛烂漫的鲜花,或含蓄,或奔放,或火热,或端详,身影在水中若隐若现,暗香浮动,使得那一泓清水,竟似有数不尽的风流。 明代理学大家朱熹有一诗文传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这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生命启迪,在这青山碧水间体味个中滋味,更别有一番情趣。
坐在古朴的亲水木平台上,头上是白云缓缓飘动的蓝天,脚下是哗哗流淌的清洌溪水,又或者干脆脱下鞋袜,挽起裤脚,跟孩子们一道,在一汪浅水中忘情地玩耍,那情景,那笑声,熟悉得让你忆起了童年……玩累了,可以沿着草坡随意走一走,那一块块奇形怪状、形态各异的石头躺在白色的迷雾之中,若隐若现,不经意中,你会在里面看出一则古老的寓言或一个遗忘已久的传说。还有那满怀古韵之风的草亭,周围完全是一个水与绿色的世界。在此,你满眼被绿色所浸淫,心灵也被洗涤一清,如若再泡上一壶清茗,就更是妙不可言,品着的是茶,也是生活。
(2)驳岸的处理:驳岸是人与水之间的过渡带、是展观水景的平台。主要采用自然驳岸和人工驳岸两种形式。
A.自然驮岸:主要以涧、草地、卵石、芦苇、滩涂等形式构筑驳岸,这种手法贯穿整个水系,主要为度假区营造一种纯真、天然、不假人工的自然野趣氛围。
B.人工驳岸:主要以木栈道、块石、平台等形式构筑驳岸,主要用在各个构建的开放空间中,为度假区游客营造一个交流的平台。
水岸氤氲的温柔中,露天咖啡茶座,悠扬的小夜曲,隐约晕透着清侣丸间绵绵的情话,孩子们天真的笑声和邻里之间悠闲的交谈。
(3)旱地蓄水: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旱地蓄水可以有效的将蓄存起来的水加以有效合理的使用。
(4)亲水文化:人们对水的亲近感无法替代的。人與水有关的活动也是五花介门,多种多样。因此,我们在水系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为居住者创造了与水有关的活动场所,如观水,戏水,水滨散步,钓鱼,划船,摘野草等。
3.2.2 植物造景塑造绿色空间
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环境规划设计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形成“以人为本”的度假、游玩与生活环境空间,最重要的就是植物生态景观群落的适当构成,它是自然化景观再现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局部性植被生态景观群落构成、富于自然化的景观,空间就是无源之水。
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充分考虑与建筑风格的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与冬季充足的阳光。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下层是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在满足度假区环境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以及丰富季相变化的同时,还要考虑植物种植文化的原则。纵观历史名园环境都拥有数量不等的古树名木,既作为园区悠久历史的见证,又具有形象表征的意义。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应遵循长生树种与速生树结合的原则,既可在近期达到一定的景观要求,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通过植物配置和群体寓意,反映我国在植物鉴赏中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与现代优秀植物设计文化的交融和渗透。
植物群落的空间合形态上,应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小径、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感悟空间。
通过植物空间的营造,以及我们赋予它的文化内涵,使得整个度假区显得更加有韵味。
4 结束语
卧龙湾旅游度假区空间的布局必须结合场地自然特征,以人为本,从满足功能的需要出发,才能达到设计的合理性,可达性,实践性。本设计着重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因地制宜地保留并恰当地利用了原有地形植被,特别是“樟树抱佛”这棵千年古树名木,以及天然的座山临水的地理优势,使这个居住区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度假区,更是一个将村庄改建成旅游度假区的良好的旅游景区示范点,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达到了构图美观、功能合理的效果。
对于旅游度假区这类园林空间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场地人文特征,有正确的立意和丰富的内涵。本设计根据场地所处背景,以度假区自身的特点,开拓一个宜居的山水人家景区。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是任何一个设计都必须坚持的原则,充分考虑场所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将人、社会、自然环境更加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何晓军,方益萍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