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借助读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呢?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加强读背训练,夯实综合基础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循序渐进的读背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读背有助语言发展
学习语言,从会读发展到会写,最重要的并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我们可以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引领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就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2.读背有助知识积累运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并不是单单只是朗读,更包含着在熟练朗读之后的熟读成诵,不难看出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和背诵对于理解和写作所起的重要作用。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必须抓好朗读、背诵基本功训练,以促进“写”的能力的形成。
3.读背有助于情感培养
1923年,国学大师梁启超写了一篇《治国学杂话》,谈到熟读成诵的价值。他认为,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在教材中,也蕴涵着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进入意境,就能让他们真切地认识到文中所描绘的事物,感受自然的美。
二、巧用读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读背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如此重要,可如何训练学生的读背习惯和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新课标提出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指导朗读的关键之处,不应只注重节奏重音、急缓顿挫的标示,而应把重点放到朗读的根本——怎样在朗读中拓展想象、涵养美感上。通过吟咏诵读引导学生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1.“多方”诵读,掌握“读”的多种方法
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因此,熟读成诵强调读法多样,不能与“死记硬背”相提并论而加以全盘否定。在这里,我们应该提倡的是有目的地“朗读”、“精读”、“活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朗读,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
2.“多情”诵读,培养“想”的能力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如《观潮》一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电教手段,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自然而然也就背下了。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韵律性等特点,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们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朗读呢?方法有三:
其一,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集中体现文章基调的“悲”这个字,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悲”之情,再让学生讀,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其二,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
其三,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
3.多次诵读,形成“量”的积累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读背的训练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就每次训练来说,在文章的篇幅长短和难易程度上要科学地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背诵《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
总而言之,从朗读到背诵,从背诵到写作,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然而,朗读和背诵在语文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在于背诵这个结果上,更在于从朗读到背诵的“读”的过程中。而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带领学生反复吟味作者的语言,咀嚼,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里去。“好书不厌百回读”,让我们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借助读背训练,不断实践,共同开拓出一处海阔凭鱼跃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倡导读背为主的传统学习方法》江苏省海安县丁所初中.李健, 夏永风.
[2]《为读而狂为情而学》.胡桂光.
[3]《“读”放异彩个性飞扬——谈我朗读指导招式》.刘锦萍,姚萍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
一、加强读背训练,夯实综合基础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循序渐进的读背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读背有助语言发展
学习语言,从会读发展到会写,最重要的并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我们可以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引领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就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2.读背有助知识积累运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并不是单单只是朗读,更包含着在熟练朗读之后的熟读成诵,不难看出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和背诵对于理解和写作所起的重要作用。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必须抓好朗读、背诵基本功训练,以促进“写”的能力的形成。
3.读背有助于情感培养
1923年,国学大师梁启超写了一篇《治国学杂话》,谈到熟读成诵的价值。他认为,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在教材中,也蕴涵着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进入意境,就能让他们真切地认识到文中所描绘的事物,感受自然的美。
二、巧用读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读背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如此重要,可如何训练学生的读背习惯和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新课标提出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指导朗读的关键之处,不应只注重节奏重音、急缓顿挫的标示,而应把重点放到朗读的根本——怎样在朗读中拓展想象、涵养美感上。通过吟咏诵读引导学生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1.“多方”诵读,掌握“读”的多种方法
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因此,熟读成诵强调读法多样,不能与“死记硬背”相提并论而加以全盘否定。在这里,我们应该提倡的是有目的地“朗读”、“精读”、“活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朗读,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
2.“多情”诵读,培养“想”的能力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如《观潮》一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电教手段,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自然而然也就背下了。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韵律性等特点,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们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朗读呢?方法有三:
其一,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集中体现文章基调的“悲”这个字,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悲”之情,再让学生讀,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其二,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
其三,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
3.多次诵读,形成“量”的积累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读背的训练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就每次训练来说,在文章的篇幅长短和难易程度上要科学地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背诵《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
总而言之,从朗读到背诵,从背诵到写作,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然而,朗读和背诵在语文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在于背诵这个结果上,更在于从朗读到背诵的“读”的过程中。而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带领学生反复吟味作者的语言,咀嚼,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里去。“好书不厌百回读”,让我们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借助读背训练,不断实践,共同开拓出一处海阔凭鱼跃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倡导读背为主的传统学习方法》江苏省海安县丁所初中.李健, 夏永风.
[2]《为读而狂为情而学》.胡桂光.
[3]《“读”放异彩个性飞扬——谈我朗读指导招式》.刘锦萍,姚萍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