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权处分之效力探讨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1976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权处分是民事权利变动中非常特殊的一种情形,涉及债权效力、物权效力、善意取得以及不当得利等诸多理论和制度的理解,困扰实务界和学术界多年。我国《合同法》第51条和《物权法》第15条在学理解释中便发产生激烈争论。且最高院出台的《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又做出了与合同法相悖的解释规定,这进一步使我国立法在无权处分效力的态度上出现不清晰之现状。司法解释的规定与合同法的规定出现不同立场之情形下,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无权处分理论与我国司法实践中法院所持的典型立场为视角对无权处分合同之效力展开讨论。
  一、我国无权处分效力立法规定
  (一)《合同法》第51条与《物权法》第15条之规定
  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这说明无权处分所签合同在权利人拒绝追认或无权处分人无法取得处分权后是无效的。对此我国学者对我国物权变动模式多采取债权形式主义说。[1]即认为在买卖交易中,仅存在合同行为,合同行为是物权转移的直接原因,但要发生物权变动之效果还需进行交付或登记。
  《物权法》第9条、23条规定了我国物权设立和转让以交付或登记为生效要件。第15条规定了当事人之間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然第15条的规定恰恰成为了我国是否承认物权行为理论争议的导火索。我国学者对此条文的理解大多认为其承认了物权变动中法律行为的区分原则,即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分离。[2]但却在物权行为是否具有“无因性”这一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否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的观点认为区分原则并不能说明物权行为具有“无因性”,而应采取“有因性”理解,将债权行为视为物权行为生效的原因,反对者认为既然区分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则必然认可“无因性”的存在。[3]
  由上文对两个条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于无权处分合同之效力产生了分歧,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条文所采用的物权变动模式不同,在两种法条都现行有效的情况下便产生了逻辑漏洞,我国究竟是采取何种模式成为了争议。
  (二)《解释》第3条之态度
  《解释》第3条中规定当事人一方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该官方释义第一次正面阐释了区分原则实质内涵应是两种法律行为之间的区分。该释义指出物权法第15条已确认物权变动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原则,故对于合同法第51条以及第132条的解释,应当区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对于合同法第51条中的“合同”也应限缩解释为“处分行为”不包括“负担行为”。作为官方机关的最高院对该条款的解释应当被视为其对区分原则的肯认。
  二、我国司法实践之立场
  笔者以“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为检索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对裁判文书进行检索,通过阅读近三年案例判决发现法院均肯定区分原则的立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选用了两个典型案例。河南省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张启华、刘霞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二审判决中,合议庭认为,处分包括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对于负担行为的买卖合同来说,若不违反《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无效情形,则合同的成立不以出卖人对于标的物享有所有权为要件,合同自签订之日生效;而物权变动的处分行为则处于效力待定的状态。[4]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人民法院审理的王霞与朱桂勇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审判决中,合议庭在适用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判决合同有效的同时,还提出“司法者必须遵从,通过司法者的认定有效去逐步改变这种出卖他人之物的合同无效的观念,虽然这种改变需要时间,也必须做。”[5]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区分原则正被逐渐接受。
  三、区分原则的中国化
  区分原则在我国的发展有三个较为重要的立法和实践的转折点。即合同法第51条规定了无权处分,但由于该规定将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决定权归于权利人,将物债作一体把握,区分的理念并未在中国得到承认。物权法在第15条对区分的理念实现了立法化。这是区分原则在中国正式得到立法及司法承认的起点。最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进一步厘清了区分的实质内涵,并经由大量司法案例的适用而逐步为实践所接受。
  如前文所述,我国在适用区分原则时并没有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在司法实践中当债权行为无效时物权行为当然无效,并不存在合同无效物权转让却有效的情形,故区分原则在我国适用时应保留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 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上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 孙宪忠.物权法(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上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 (2019)豫15民终2187号.
  [5] (2017)鄂0602民初621号.
  作者简介:张晓阳(1996-),女,汉族,天津人,天津商业大学民商法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诉讼时效又被称为消灭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其公力救济权归于消灭的一种时效制度,一旦过了诉讼时效,权利人将失去胜诉权利,即胜诉权利归于消灭。  【关键词】 诉讼时效 胜诉权 纠纷  一、案情介绍  M公司员工邓某某,于1983年11月23日至2001年3月28日在土城矿工作,期间,邓某某于1984年5月和1987年9月两次受伤,
期刊
【摘 要】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这一法律制度在我国《物权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一法律制度既能维护当事人权益,还能辐射到房地产交易安全上。然而,我国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仍有不足之处,在实际生活中,该制度原本的功能未能全面显现,甚至被忽略。相关部门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并着手解决。本文从不动产预告登记的概念着手,分析了该制度在我国施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完善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 不动产 预告登
期刊
【摘 要】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服务型政府”等相关理念的提出,传统的公共管理方式向着现代政府管理转型。同时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具有中国特色的居家养老方式必将开始大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政府转型和居家养老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应该有怎样的角色定位?这是本文试图处理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角色定位的意义、相关理论支撑和已有研究,结合国内已有的现行模式的经验
期刊
【摘 要】 现有的《反垄断法》已经难以适应汽车行业当前的发展态势,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所以,为了防止垄断协议的出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为基础,相继颁布实施了2019年9月1日施行了《禁止垄断协议暂行规定》、《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暂行规定》、《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暂行规定》等法规,内容具有一定的约束效力,但是由于该规定施行日期较短,具体成效以及对于实
期刊
【摘 要】 新加坡法院附设调解是指诉讼开始后在法院进行的调解。新加坡立法确立的ADR推定制度和诉讼费罚则制度进一步推进了法院附设调解的发展。此外,法院附设调解的调解程序与审判程序衔接紧密、调解人权威性高、调解费用低等因素也影响着当事人对适用调解的选择。  【关键词】 法院附设调解 调解程序 调解人  一、新加坡法院附设调解制度概述  新加坡法院附设调解(Court-based mediation)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移动支付也日益普及。许多人在小额购物或消费时,逐渐习惯于扫码支付。在偷换商家支付二维码获取财物的案件中,由于行为获取商家财物的手段,在本质上属于秘密窃取,并且无论是在社会观念上还是在所有人权意识上,至少在顾客扫码支付的那一瞬间,钱款属于商家所有和占有,行为人通过秘密手段将商家的财物转移为自己非法占有,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成特征。本文将阐述盗窃罪与诈骗罪两个罪名在本
期刊
【摘 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逐步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现实中外聘教师的管理呈现出重聘用、轻培养,重任职资格、轻教学能力,重专业课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物质报酬、轻人文关怀,重短期效应、轻长期规划等诸多问题。为适应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需要,可以从完善外聘教师聘用制度和聘用流程,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招聘力度,增进与外聘教师的情感交流,完善外聘教师考评机制等方面着手改进。  【关键词】 独
期刊
【摘 要】 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在民法中是可撤销合同,但基于欺诈而缔结的婚姻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制。纵观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婚姻欺诈问题,欺诈婚姻类型多样、案件频发,应当引起重视。通过参考比较法上的立法例,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应将欺诈婚姻作为可撤销婚姻的一种予以规制。  【关键词】 欺诈 婚姻 规制  一、欺诈婚姻实证研究及概念界定  (一)司法实践中的欺诈婚姻  以婚姻欺诈为关键词,在裁判文书网中共检索到68
期刊
【摘 要】 公司治理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是企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而企业价值最大化又是企业绩效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以我国产业链垂直程度最完整的乳制品企业辉山乳业为案例公司,通过以该企业为负面教材分析了公司治理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并且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应该怎样完善公司治理的结构以及如何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来更好的规避企业的风险,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
期刊
【摘 要】 《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赋予实际施工人以发包人为被告主张权利的诉权。实际施工人与发包人之间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理论和实践中对于实际施工人的请求权基础为何尚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从不当得利请求权的构成分析,拟论证实际施工人的请求权基础为不当得利返還请求权。  【关键词】 实际施工人 请求权基础 不当得利  因为建筑行业与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密切相关,我国目前对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