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孩子从出生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学走路,懂得第一个道理,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在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因素起着最为经常,最为重要的作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甚至不当会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儿童。
一、问题儿童的界定
在心理学中,问题儿童泛指那些心理异常的儿童,即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易发生的由心理因素直接引起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问题儿童主要有两个表现:一是内化障碍,二是外化障碍。内化障碍即内部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认知、情绪、意志、性格等症状,外化障碍即外部的行为障碍,表现为问题行为,如违法行为,药物及酒精滥用和逃避行为等。内化障碍与外化障碍是相互联系的,如吸烟,吸毒,酗酒,暴力,离家出走,性行为紊乱等多与抑郁,焦虑,缺乏自制力有关。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家庭对人的一生有非常大的影响,家庭不仅可以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而且可以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发展与个性心理品质都与所在家庭有关。积极,科学的家庭心理教育对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十分缺乏。家长对孩子精神上的过度保护,如同身体上的过度保护一样,极大的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当孩子已出现明显的不良心理征兆,家长也不能及时发现,甚至即使家长意识到了也不知道如何着手解决,有时因处理不当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大多数问题儿童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因此,对问题儿童的矫正与治疗必须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开始,社会各界应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以弥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
三、问题儿童产生的家庭心理根源
上面提到问题儿童包括内部心理问题和外部行为问题。这里仅列举几种常见的内外部问题儿童,分析其产生的家庭因素,以个性推共性,进而探讨问题儿童产生的家庭心理根源所在。
(一)情绪问题儿童
情绪问题一般指缺乏适宜的情感反应或不良情绪反应长时不失,一贯的,无缘无故的,不可控制的情绪异常。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率颇高。据有关报道,各种情绪障碍在少年儿童中约占25%,主要表现在焦虑、强迫症、抑郁症、神经衰弱、恐怖症、癔病等方面。在此,我们仅分析前四种儿童情绪问题。
1.焦虑症儿童
焦虑是人对预期要出现的不良处境所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和恐惧的情绪反应。引起儿童焦虑不安的家庭原因主要是亲子关系不良和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可以归纳为正好相反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些青少年由于幼童时期缺乏温暖和必要的照顾,从幼小起失去了安全保护的心理感觉,因而导致了日后的焦虑;二是有些青少年则由于在幼童时期父母过分溺爱,导致他们幼稚,不成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也成了日后焦虑症的潜伏因素。
2.强迫症儿童
儿童强迫症发病原因很复杂,在家庭方面主要表现为教育方式不当,承认对儿童的要求过于苛刻,如对儿童的清洁卫生过分要求,一套衣服要穿几天不能搞脏,若是衣物有一点脏,也要脱下来清洗,或对儿童的生活要求刻板规矩,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受严厉的惩罚。这极大的束缚了儿童的个性自由发展,使得儿童缺乏兴趣与爱好,做事过分谨慎和自卑,常过分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为强迫症的产生提供了潜在的心理基础。
3.抑郁症儿童
家庭气氛与父母教养方式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根所在,儿童得不到父爱母爱,父母亲关系紧张,或父母离异、死亡,造成了儿童的心理需要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父母教育儿童简单粗暴,动不动“棍棒教育”,这也把儿童推向了抑郁的边缘。
(二)意志缺陷儿童
意志缺陷主要表现为意志缺乏和意志过强,儿童产生意志缺乏的原因往往与父母的过多管束有关,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因而有些家庭对孩子特别溺爱,孩子的吃、穿、住、行,到该独立的时候仍然包办代替,惟恐照顾不周,伤害了孩子,而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管束过严,限制太多,孩子的行动如果超出家长的框框,则被训斥为“不听话”,对其严加体罚,在这些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唯唯诺诺,缺乏坚强意志力的平庸之辈。
意志过强也是不良意志品质的表现,在青少年中表现为犟脾气,谁说也不听,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这种执拗的产生可追溯到幼儿时期受到的影响,一岁以后的幼儿开始形成某些个性特质,固执、任性开始萌芽,此时若受到溺爱或父母有倔脾气,很容易形成儿童执拗这一不良意志品质,同时,不良教养方式也是儿童执拗的根源之一,在一般家庭中,对孩子执拗往往采取两种对待方式,一种“顺着来”,一种是“鞭子打”,这两种方法只会造成儿童更加执拗。
(三)学习困难儿童
学习困难儿童指儿童的学习信心受挫,学习动机受挫或学习技能丧失,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低下的儿童。儿童学习困难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家庭因素:
1.缺乏民主气氛,人际关系紧张。
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父母之间的频繁争吵和紧张气氛,只会使孩子心情不愉快,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由此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争取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2.家庭结构破损,孩子无人关心。
父母双亡,父或母单亡, 父母分居,父母离婚等,使家庭原来的自然结构遭到破坏。处在这样的家庭,孩子缺乏母爱或父爱,父亲或母亲对孩子学习关心较少,对孩子缺少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对孩子的学习极为不利。
3.父母过分溺爱,一切百依百顺。
有些父母无限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动力去争取,去获得什么,他们完全在一种放任的气氛中成长,没有人约束和引导他们的学习,他们也没有动力和自制力去刻苦学习,对学习缺乏责任感。
4.父母期望过高或过低。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过高,往往给孩子造成害怕失败的心理,从而使孩子失去了积极的学习动力。而期望值过低也会使孩子缺乏动力,有些父母严重低估孩子的能力,对孩子学业成就不抱多大希望,致使孩子的成就动机处于压抑状态,从而使孩子缺乏学习动力。
5.父母个性偏离,影响孩子发展。
陈寿康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困难多与母亲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有关,38名学习困难儿童的母亲有个性偏离者12名,39名正常儿童的母亲有个性偏离者仅占4名,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四)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有两类表现:第一类即注意涣散,冲动,活动过多,第二类为品行问题,学习困难,轻微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根据调查报告,多动症儿童有60%以上家庭管教过于严格,暴力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使多动症患儿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诸如咬嘴唇,眨眼,口吃,究其原因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对父母不亲近,惧怕父母亲,情绪紧张。
另外,溺爱,放任自流,漠不关心,也可能使症状出现或使症状加重。
(五)攻击问题行为儿童
调查表明,少年儿童的攻击行为是明显的,其中对父母的攻击远多于对他人的攻击,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父母与少儿观念格格不入,而父母往往凭借自己的地位与权威,强制少年儿童按照他们的要求,观念行动,对少年儿童进行过多的干预和限制,这往往使少年儿童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进而产生攻击行为。
而且,少年儿童喜欢模仿,父母的榜样及家庭环境也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关,如果父母本身有攻击倾向或对孩子的攻击行为采取默认甚至表扬,那孩子很容易形成攻击行为。
(六)性问题行为儿童
少年儿童最常见的性行为问题是手淫和早恋,父母对孩子缺乏性教育是性问题行为最重要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对性充满好奇感和求知欲的孩子是很多的,比如他们会问父母“人是从哪里来的?”而父母的做法往往差强人意,他们一般有以下做法:一是骗,说“是拣来的”“树上结出来的”;二是不予回答,只是“嘻嘻”神秘一笑;三是斥责孩子“你胡思乱想什么!”“问这种问题真不知羞耻”等,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只会以讹传讹,增加儿童对性的神秘感和不洁感,造成错误的性观念,以至产生性问题行为。
四、问题儿童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以上几种问题儿童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
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如离婚家庭,单亲家庭。
2.家庭气氛。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是否融洽,气氛是否和谐。
3.父母的素质。
包括父母的性格,文化水平,职业及价值观。
4.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5.亲子关系。
针对问题儿童产生的家庭心理根源,我们提供以下几点关于问题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处理好家庭关系,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家庭关系和谐,亲密无间,幸福温暖,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家庭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四分五裂,却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发生心理变态。家长要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1.家庭环境的布置应有审美的价值
家庭居住环境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家长应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审美教育的需求出发,加强整体组合,注意色彩与采光,适当运用绿色植物和艺术品美化居室,使孩子在家庭里生活既感到舒适,方便,又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
2.家庭气氛应宽松、和谐、宁静
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应互相关心,友爱,尊重,理解。尽管生活中可能出现各种分歧矛盾,应在互敬互帮中得到解决,使家庭气氛的主旋律保持活泼愉快,积极向上。
3.适当安排一些丰富健康的家庭文化生活
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好图书,报刊,收看影视,欣赏音乐、美术,组织旅游,参观,收藏各种邮票,文物等等,避免出现物质生活丰富而文化生活贫乏。
(二)树立科学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1.理智施爱,爱而不娇
父母之爱是子女工作学习积极的驱动力,是一种教育手段,只有子女切身体验到了父母之爱,才会从感情上和行动上接受父母的教育,朝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发展。因此,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但是爱子女也是有讲究的,不能溺爱,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求必应,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这就是爱,其实这种做法只会使意志消磨,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家长应对孩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鼓励孩子接受磨难。
2.量力而行,循序而进
凡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早日成才,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家长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不能随心所欲地将自己不切实际的主观愿望强加与孩子,那样做的结果只会是事与愿违。
3.态度一致,教育统一
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应达到一致,教育工作要做到统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配合,协作,这样才会形成一种集体的影响作用,使孩子心身协调发展。
4.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家长应抛弃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要建立在对子女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以理服人,说服教育,这种方式不仅容易为孩子所接受,而且对孩子的心理也有好处。
(三)家长要树立榜样,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人格魅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模仿性较强,自制力较差,因此,父母应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作者单位系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书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D],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林少玉.家庭教育[D],1995
3.姜伏莲、张义泉.少年儿童心理异常与矫治[D],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希永、瑞博.家庭心理教育艺术[D],开明出版社,2000
5.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开明出版社,2003
6.郑希付.学校心理卫生学[D],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
7.邹宇量.亲子关系与少年问题行为[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1,17卷2期
一、问题儿童的界定
在心理学中,问题儿童泛指那些心理异常的儿童,即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易发生的由心理因素直接引起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问题儿童主要有两个表现:一是内化障碍,二是外化障碍。内化障碍即内部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认知、情绪、意志、性格等症状,外化障碍即外部的行为障碍,表现为问题行为,如违法行为,药物及酒精滥用和逃避行为等。内化障碍与外化障碍是相互联系的,如吸烟,吸毒,酗酒,暴力,离家出走,性行为紊乱等多与抑郁,焦虑,缺乏自制力有关。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家庭对人的一生有非常大的影响,家庭不仅可以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而且可以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发展与个性心理品质都与所在家庭有关。积极,科学的家庭心理教育对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十分缺乏。家长对孩子精神上的过度保护,如同身体上的过度保护一样,极大的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当孩子已出现明显的不良心理征兆,家长也不能及时发现,甚至即使家长意识到了也不知道如何着手解决,有时因处理不当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大多数问题儿童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因此,对问题儿童的矫正与治疗必须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开始,社会各界应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以弥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
三、问题儿童产生的家庭心理根源
上面提到问题儿童包括内部心理问题和外部行为问题。这里仅列举几种常见的内外部问题儿童,分析其产生的家庭因素,以个性推共性,进而探讨问题儿童产生的家庭心理根源所在。
(一)情绪问题儿童
情绪问题一般指缺乏适宜的情感反应或不良情绪反应长时不失,一贯的,无缘无故的,不可控制的情绪异常。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率颇高。据有关报道,各种情绪障碍在少年儿童中约占25%,主要表现在焦虑、强迫症、抑郁症、神经衰弱、恐怖症、癔病等方面。在此,我们仅分析前四种儿童情绪问题。
1.焦虑症儿童
焦虑是人对预期要出现的不良处境所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和恐惧的情绪反应。引起儿童焦虑不安的家庭原因主要是亲子关系不良和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可以归纳为正好相反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些青少年由于幼童时期缺乏温暖和必要的照顾,从幼小起失去了安全保护的心理感觉,因而导致了日后的焦虑;二是有些青少年则由于在幼童时期父母过分溺爱,导致他们幼稚,不成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也成了日后焦虑症的潜伏因素。
2.强迫症儿童
儿童强迫症发病原因很复杂,在家庭方面主要表现为教育方式不当,承认对儿童的要求过于苛刻,如对儿童的清洁卫生过分要求,一套衣服要穿几天不能搞脏,若是衣物有一点脏,也要脱下来清洗,或对儿童的生活要求刻板规矩,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受严厉的惩罚。这极大的束缚了儿童的个性自由发展,使得儿童缺乏兴趣与爱好,做事过分谨慎和自卑,常过分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为强迫症的产生提供了潜在的心理基础。
3.抑郁症儿童
家庭气氛与父母教养方式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根所在,儿童得不到父爱母爱,父母亲关系紧张,或父母离异、死亡,造成了儿童的心理需要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父母教育儿童简单粗暴,动不动“棍棒教育”,这也把儿童推向了抑郁的边缘。
(二)意志缺陷儿童
意志缺陷主要表现为意志缺乏和意志过强,儿童产生意志缺乏的原因往往与父母的过多管束有关,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因而有些家庭对孩子特别溺爱,孩子的吃、穿、住、行,到该独立的时候仍然包办代替,惟恐照顾不周,伤害了孩子,而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管束过严,限制太多,孩子的行动如果超出家长的框框,则被训斥为“不听话”,对其严加体罚,在这些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唯唯诺诺,缺乏坚强意志力的平庸之辈。
意志过强也是不良意志品质的表现,在青少年中表现为犟脾气,谁说也不听,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这种执拗的产生可追溯到幼儿时期受到的影响,一岁以后的幼儿开始形成某些个性特质,固执、任性开始萌芽,此时若受到溺爱或父母有倔脾气,很容易形成儿童执拗这一不良意志品质,同时,不良教养方式也是儿童执拗的根源之一,在一般家庭中,对孩子执拗往往采取两种对待方式,一种“顺着来”,一种是“鞭子打”,这两种方法只会造成儿童更加执拗。
(三)学习困难儿童
学习困难儿童指儿童的学习信心受挫,学习动机受挫或学习技能丧失,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低下的儿童。儿童学习困难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家庭因素:
1.缺乏民主气氛,人际关系紧张。
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父母之间的频繁争吵和紧张气氛,只会使孩子心情不愉快,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由此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争取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2.家庭结构破损,孩子无人关心。
父母双亡,父或母单亡, 父母分居,父母离婚等,使家庭原来的自然结构遭到破坏。处在这样的家庭,孩子缺乏母爱或父爱,父亲或母亲对孩子学习关心较少,对孩子缺少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对孩子的学习极为不利。
3.父母过分溺爱,一切百依百顺。
有些父母无限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动力去争取,去获得什么,他们完全在一种放任的气氛中成长,没有人约束和引导他们的学习,他们也没有动力和自制力去刻苦学习,对学习缺乏责任感。
4.父母期望过高或过低。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过高,往往给孩子造成害怕失败的心理,从而使孩子失去了积极的学习动力。而期望值过低也会使孩子缺乏动力,有些父母严重低估孩子的能力,对孩子学业成就不抱多大希望,致使孩子的成就动机处于压抑状态,从而使孩子缺乏学习动力。
5.父母个性偏离,影响孩子发展。
陈寿康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困难多与母亲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有关,38名学习困难儿童的母亲有个性偏离者12名,39名正常儿童的母亲有个性偏离者仅占4名,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四)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有两类表现:第一类即注意涣散,冲动,活动过多,第二类为品行问题,学习困难,轻微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根据调查报告,多动症儿童有60%以上家庭管教过于严格,暴力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使多动症患儿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诸如咬嘴唇,眨眼,口吃,究其原因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对父母不亲近,惧怕父母亲,情绪紧张。
另外,溺爱,放任自流,漠不关心,也可能使症状出现或使症状加重。
(五)攻击问题行为儿童
调查表明,少年儿童的攻击行为是明显的,其中对父母的攻击远多于对他人的攻击,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父母与少儿观念格格不入,而父母往往凭借自己的地位与权威,强制少年儿童按照他们的要求,观念行动,对少年儿童进行过多的干预和限制,这往往使少年儿童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进而产生攻击行为。
而且,少年儿童喜欢模仿,父母的榜样及家庭环境也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关,如果父母本身有攻击倾向或对孩子的攻击行为采取默认甚至表扬,那孩子很容易形成攻击行为。
(六)性问题行为儿童
少年儿童最常见的性行为问题是手淫和早恋,父母对孩子缺乏性教育是性问题行为最重要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对性充满好奇感和求知欲的孩子是很多的,比如他们会问父母“人是从哪里来的?”而父母的做法往往差强人意,他们一般有以下做法:一是骗,说“是拣来的”“树上结出来的”;二是不予回答,只是“嘻嘻”神秘一笑;三是斥责孩子“你胡思乱想什么!”“问这种问题真不知羞耻”等,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只会以讹传讹,增加儿童对性的神秘感和不洁感,造成错误的性观念,以至产生性问题行为。
四、问题儿童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以上几种问题儿童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
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如离婚家庭,单亲家庭。
2.家庭气氛。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是否融洽,气氛是否和谐。
3.父母的素质。
包括父母的性格,文化水平,职业及价值观。
4.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5.亲子关系。
针对问题儿童产生的家庭心理根源,我们提供以下几点关于问题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处理好家庭关系,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家庭关系和谐,亲密无间,幸福温暖,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家庭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四分五裂,却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发生心理变态。家长要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1.家庭环境的布置应有审美的价值
家庭居住环境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家长应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审美教育的需求出发,加强整体组合,注意色彩与采光,适当运用绿色植物和艺术品美化居室,使孩子在家庭里生活既感到舒适,方便,又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
2.家庭气氛应宽松、和谐、宁静
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应互相关心,友爱,尊重,理解。尽管生活中可能出现各种分歧矛盾,应在互敬互帮中得到解决,使家庭气氛的主旋律保持活泼愉快,积极向上。
3.适当安排一些丰富健康的家庭文化生活
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好图书,报刊,收看影视,欣赏音乐、美术,组织旅游,参观,收藏各种邮票,文物等等,避免出现物质生活丰富而文化生活贫乏。
(二)树立科学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1.理智施爱,爱而不娇
父母之爱是子女工作学习积极的驱动力,是一种教育手段,只有子女切身体验到了父母之爱,才会从感情上和行动上接受父母的教育,朝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发展。因此,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但是爱子女也是有讲究的,不能溺爱,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求必应,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这就是爱,其实这种做法只会使意志消磨,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家长应对孩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鼓励孩子接受磨难。
2.量力而行,循序而进
凡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早日成才,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家长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不能随心所欲地将自己不切实际的主观愿望强加与孩子,那样做的结果只会是事与愿违。
3.态度一致,教育统一
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应达到一致,教育工作要做到统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配合,协作,这样才会形成一种集体的影响作用,使孩子心身协调发展。
4.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家长应抛弃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要建立在对子女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以理服人,说服教育,这种方式不仅容易为孩子所接受,而且对孩子的心理也有好处。
(三)家长要树立榜样,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人格魅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模仿性较强,自制力较差,因此,父母应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作者单位系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书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D],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林少玉.家庭教育[D],1995
3.姜伏莲、张义泉.少年儿童心理异常与矫治[D],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希永、瑞博.家庭心理教育艺术[D],开明出版社,2000
5.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开明出版社,2003
6.郑希付.学校心理卫生学[D],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
7.邹宇量.亲子关系与少年问题行为[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1,17卷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