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古之世,尧舜竖立诽谤木,让百姓在那个木柱上写“大字报”,公开批评领导,可视为政治民主、言论自由的原生态。当然,美好的传说经不起细究,那时没有文房四宝,就连文字也还处在简单画图符号的初始阶段。真要“写”,充其量也就涂抹几个直观的表意图画罢了,类乎今之民调中的划叉或打钩;估计先民们更喜欢采用说话形式,口无遮拦,想说就说,“诽谤”完了,心情舒畅,吃嘛嘛香,一觉睡到大天亮,没有人监听抓辫子,更不会被“秋后算账”。故称诽谤木为自由论坛标志,可能比较恰切。
雨打风吹,世道沧桑。民主推举部落联盟大酋长,演变为父子相传的“家天下”,传说中的民主自由标牌诽谤木,亦随之嬗变为昂首望天的华表,炫耀皇家的威仪,从内容到形式都远离了草根话语。最高领导和民众之间,设置了长城般的屏障,遑论大内的云遮雾罩,只说皇帝老儿巡视时那“肃静”、“回避”的唬人牌,就足以令蚁民浑身战栗,俯伏在地,不敢仰视。就是各级衙门,那也是等级森严,门禁威严,草民告状,也得跪着向“大老爷”诉说;上诉,得依次逐层上传,“越衙上告”被指责为非正常形式,上峰不愿受理;拦轿喊冤,更要冒极大的危险。
但是,考虑到牧民之官中会有人在“明镜高悬”的堂皇匾牌下,贪墨枉法,残民以逞,而小民因为天高皇帝远,可能陷于哭诉无门的绝境,甚至导致啸聚山林的群体事件,所以在制度上特意开了一条民声直达天听的小通道——允许百姓越过地方衙门,径奔天子脚下,击登闻鼓告御状。唐朝还有“哭昭陵”一说,就是准许老百姓到太宗皇帝的陵墓,向先皇亡靈哭诉自家的冤屈。记得前几年,中原大地出了一位深受欢迎的人民代表赵秀荣,说过一句名言,“我就是要给老百姓一个哭的地方”。其实,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这样做了。民主时代,民意代表竟然要为老百姓得到一个“哭”的地方而奔走呼号,真让人困惑莫名。
今夕何年?人民当家做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干部则应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公仆。如此架构,对人民来讲,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好说不好办的。然而,现实中,由于“授权”环节的缺陷和监督纠错的疲软滞后,致使一些“公仆”既不“公”又不“仆”。问题出在下边,而又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善良的百信相信上级、上上级一定会为民做主,于是就出现了特色景象:上访信纷纷地飞往首都,赴京上访的人群络绎不绝。尽管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种种“截访”措施,依然阻不断“越级上访”的人流。
对照宪法文本,我以为,“截访”的做法及“越级上访”的说法,都是背离宪法精神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明明白白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其中并没有不准“越级上访”的规定。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上访又有了新的通道。比起前几年在“焦青天”(央视“焦点访谈”)门前排长队来,近两年“两会”期间,网上策划推出的“我有问题问总理”就更显异常火爆。2008年光人民网强国论坛“问总理”发帖子就有两万多条,今年更高达14万条。这种“人人问总理”的局面,毕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不过,据实而言,上述网络策划热闹明显大于实效。数万帖子,总理难以一一浏览。倒是总理于人大会前邀请基层代表座谈,直接倾听社情民意,效果更好。有点杞忧的是,那些代表,经基层精心筛选,很可能是“报喜鸟”,那就有违总理初衷了。我甚至想建议,总理可以考虑从上访人员中选几个代表,听一听他们原汁原味的诉说。
其实,我们已经有形式上比较完备的代议制,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就是代表民意、忠实传达民声的,如果此渠道畅通无阻,许多问题,用不着当事人直接“问总理”就在制度的框架内解决了;再如果,干部都恪守执政为民的宗旨,切实为民排忧解难,该他解决的就绝不上推下卸,如是,老百姓谁还愿意千里迢迢赴京去“越级上访”?就是“人人问总理”,也会由“过热”走向冷静和正常。
这,应该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常态。
雨打风吹,世道沧桑。民主推举部落联盟大酋长,演变为父子相传的“家天下”,传说中的民主自由标牌诽谤木,亦随之嬗变为昂首望天的华表,炫耀皇家的威仪,从内容到形式都远离了草根话语。最高领导和民众之间,设置了长城般的屏障,遑论大内的云遮雾罩,只说皇帝老儿巡视时那“肃静”、“回避”的唬人牌,就足以令蚁民浑身战栗,俯伏在地,不敢仰视。就是各级衙门,那也是等级森严,门禁威严,草民告状,也得跪着向“大老爷”诉说;上诉,得依次逐层上传,“越衙上告”被指责为非正常形式,上峰不愿受理;拦轿喊冤,更要冒极大的危险。
但是,考虑到牧民之官中会有人在“明镜高悬”的堂皇匾牌下,贪墨枉法,残民以逞,而小民因为天高皇帝远,可能陷于哭诉无门的绝境,甚至导致啸聚山林的群体事件,所以在制度上特意开了一条民声直达天听的小通道——允许百姓越过地方衙门,径奔天子脚下,击登闻鼓告御状。唐朝还有“哭昭陵”一说,就是准许老百姓到太宗皇帝的陵墓,向先皇亡靈哭诉自家的冤屈。记得前几年,中原大地出了一位深受欢迎的人民代表赵秀荣,说过一句名言,“我就是要给老百姓一个哭的地方”。其实,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这样做了。民主时代,民意代表竟然要为老百姓得到一个“哭”的地方而奔走呼号,真让人困惑莫名。
今夕何年?人民当家做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干部则应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公仆。如此架构,对人民来讲,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好说不好办的。然而,现实中,由于“授权”环节的缺陷和监督纠错的疲软滞后,致使一些“公仆”既不“公”又不“仆”。问题出在下边,而又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善良的百信相信上级、上上级一定会为民做主,于是就出现了特色景象:上访信纷纷地飞往首都,赴京上访的人群络绎不绝。尽管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种种“截访”措施,依然阻不断“越级上访”的人流。
对照宪法文本,我以为,“截访”的做法及“越级上访”的说法,都是背离宪法精神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明明白白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其中并没有不准“越级上访”的规定。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上访又有了新的通道。比起前几年在“焦青天”(央视“焦点访谈”)门前排长队来,近两年“两会”期间,网上策划推出的“我有问题问总理”就更显异常火爆。2008年光人民网强国论坛“问总理”发帖子就有两万多条,今年更高达14万条。这种“人人问总理”的局面,毕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不过,据实而言,上述网络策划热闹明显大于实效。数万帖子,总理难以一一浏览。倒是总理于人大会前邀请基层代表座谈,直接倾听社情民意,效果更好。有点杞忧的是,那些代表,经基层精心筛选,很可能是“报喜鸟”,那就有违总理初衷了。我甚至想建议,总理可以考虑从上访人员中选几个代表,听一听他们原汁原味的诉说。
其实,我们已经有形式上比较完备的代议制,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就是代表民意、忠实传达民声的,如果此渠道畅通无阻,许多问题,用不着当事人直接“问总理”就在制度的框架内解决了;再如果,干部都恪守执政为民的宗旨,切实为民排忧解难,该他解决的就绝不上推下卸,如是,老百姓谁还愿意千里迢迢赴京去“越级上访”?就是“人人问总理”,也会由“过热”走向冷静和正常。
这,应该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