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可见,劳动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有重要引导作用。但前段时间,从我校开展的“关于学生劳动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看,发现学生普遍较少参加劳动,这与学校、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激发了我校开发劳动校本课程的研究,本文将以学校开发的形式多样的劳动课程,谈谈新时代背景下我校如何通过劳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校本 劳动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了让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我校通过课程小组研究,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以我校“以劳育人,滋德美心”的劳动教育理念,开发了形式多样的劳动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立足校本实际,设置内容丰富的课程
(一)常规课程,培养习惯
劳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每周安排一节劳动课程,课程内容遵循分层推进的基本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校本劳动实践序列。低年级,劳动教育以“为已”为主,着重解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种劳动能力,并进行自我服务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如开展整理书包、佩戴红领巾、自己洗内衣裤、袜子等专项劳动教育;中年级,劳动教育以“为他”为主,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培养服务他人的合作意识,如开展钉纽扣、折叠衣物、做菜等专项劳动教育;高年级,劳动教育以“生产劳动、公益劳动”为主,侧重劳动技能的指导,培养社会公德和公民意识,如开展饲养小动物、种植花卉、用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工艺品、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专项劳动教育。通过序列化的劳动专项教育,不但使劳动教育内容螺旋上升,更重要的是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深化劳动教育的效果。
(二)出彩课程,培养特长
“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是我校出彩教育的核心理念,所以劳动教育也构建了出彩课程,以年级为单位,每班每周一节,每学期16节,内容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老师的特长设置,每学年均有调整,如最近一学期一到六年级的出彩劳动课程分别是:粘土和数学游戏;折纸和“我是劳动小能手”;课本剧和数独;环保创作和七巧板;线描和辩论;花式跳绳和创意线描。这些内容丰富的出彩劳动课程内容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同学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在友好的合作中,在富有创意的操作中,不但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而且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爱动脑筋、善于跟他人分享劳动成果的习惯。开设出彩劳动课程,既彰显了学校的教育特色,更是为学生搭建了全面发展的平台,有效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三)社会课程,涵养品格
公益劳动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益的无偿劳动,是实施文化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校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在文化德育的引领下,开设了社会劳动课程,结合创文活动,设置“洒扫应对”“日行一善”等主题实践活动课程,通过组织学生整治校园卫生,打扫校外街道,让他们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以及组织学生为军人家属送春联、参与到关爱空巢老人和社区义务劳动公益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从而培养学生传递文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涵养学生美好的品格。
二、依托教育资源,拓展劳动课程
依托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并拓展劳动实践基地,是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劳动实践基地这一平台,实施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的校本特色开发。
(一)“小农田”种植课程
我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在学校楼顶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小农田——“滋德种植园”,各班根据自己的班级文化命名自己班的耕地,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种植,每周以小组为单位对农田进行管理,同时制定了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及时记录劳动的过程,便于分享和总结劳动经验。待收获时,同学们共同分享成果,有的同学还把收获的蔬菜带回家,煮出美味的菜肴带回学校与同学分享呢。
开展小农田种植课程以来,同学们不但认识了相关植物的生长特点,初步学会了田间管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小花盆”养护课程
我校坚持在班级窗台人人养一盆绿植已经6年了。师生人人都养一盆花,做“护花使者”记录着它们的成长。窗台养花,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使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更培养了孩子們的责任心。
(三)校外劳动基地课程
为了拓宽学生的劳动实践途径,提高劳动实践技能,我校选择了两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作为学生校外劳动实践场所,让学生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深刻体会劳动的意义。
三、实施家校共育,落实家务课程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孩子劳动与技术教育最早的老师,小学生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是他们的重要实践“基地”。因此,我校经常通过家长会、校园网站、微信等现代网络媒体宣传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重视并给予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实践机会。与此同时,学校开设了校外家务劳动课程,以年级为单位制定课程内容,学校统一设定了学生家务劳动评价表,坚持家校协同评价,评价结果与学校开展的劳动争章活动相合,每学期评选出若干名家务劳动小能手。通过开展家务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坚持家务劳动,并让家长通过QQ、微信群分享孩子家务劳动的情况,激励孩子热爱劳动。
劳动创造美、劳动最光荣,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校开设系列劳动校本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劳动,体会了劳动精神的可贵,真正体现了“以劳育人,滋德美心”。
参考文献
[1]张红梅,黎明.劳动赋能“三会”养成——“小学生·大课程”理念下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21(20):11-14.
[2]陈美霞.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人才教育,2021(02):42-47.
关键词:校本 劳动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了让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我校通过课程小组研究,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以我校“以劳育人,滋德美心”的劳动教育理念,开发了形式多样的劳动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立足校本实际,设置内容丰富的课程
(一)常规课程,培养习惯
劳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每周安排一节劳动课程,课程内容遵循分层推进的基本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校本劳动实践序列。低年级,劳动教育以“为已”为主,着重解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种劳动能力,并进行自我服务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如开展整理书包、佩戴红领巾、自己洗内衣裤、袜子等专项劳动教育;中年级,劳动教育以“为他”为主,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培养服务他人的合作意识,如开展钉纽扣、折叠衣物、做菜等专项劳动教育;高年级,劳动教育以“生产劳动、公益劳动”为主,侧重劳动技能的指导,培养社会公德和公民意识,如开展饲养小动物、种植花卉、用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工艺品、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专项劳动教育。通过序列化的劳动专项教育,不但使劳动教育内容螺旋上升,更重要的是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深化劳动教育的效果。
(二)出彩课程,培养特长
“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是我校出彩教育的核心理念,所以劳动教育也构建了出彩课程,以年级为单位,每班每周一节,每学期16节,内容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老师的特长设置,每学年均有调整,如最近一学期一到六年级的出彩劳动课程分别是:粘土和数学游戏;折纸和“我是劳动小能手”;课本剧和数独;环保创作和七巧板;线描和辩论;花式跳绳和创意线描。这些内容丰富的出彩劳动课程内容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同学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在友好的合作中,在富有创意的操作中,不但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而且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爱动脑筋、善于跟他人分享劳动成果的习惯。开设出彩劳动课程,既彰显了学校的教育特色,更是为学生搭建了全面发展的平台,有效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三)社会课程,涵养品格
公益劳动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益的无偿劳动,是实施文化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校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在文化德育的引领下,开设了社会劳动课程,结合创文活动,设置“洒扫应对”“日行一善”等主题实践活动课程,通过组织学生整治校园卫生,打扫校外街道,让他们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以及组织学生为军人家属送春联、参与到关爱空巢老人和社区义务劳动公益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从而培养学生传递文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涵养学生美好的品格。
二、依托教育资源,拓展劳动课程
依托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并拓展劳动实践基地,是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劳动实践基地这一平台,实施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的校本特色开发。
(一)“小农田”种植课程
我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在学校楼顶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小农田——“滋德种植园”,各班根据自己的班级文化命名自己班的耕地,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种植,每周以小组为单位对农田进行管理,同时制定了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及时记录劳动的过程,便于分享和总结劳动经验。待收获时,同学们共同分享成果,有的同学还把收获的蔬菜带回家,煮出美味的菜肴带回学校与同学分享呢。
开展小农田种植课程以来,同学们不但认识了相关植物的生长特点,初步学会了田间管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小花盆”养护课程
我校坚持在班级窗台人人养一盆绿植已经6年了。师生人人都养一盆花,做“护花使者”记录着它们的成长。窗台养花,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使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更培养了孩子們的责任心。
(三)校外劳动基地课程
为了拓宽学生的劳动实践途径,提高劳动实践技能,我校选择了两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作为学生校外劳动实践场所,让学生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深刻体会劳动的意义。
三、实施家校共育,落实家务课程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孩子劳动与技术教育最早的老师,小学生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是他们的重要实践“基地”。因此,我校经常通过家长会、校园网站、微信等现代网络媒体宣传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重视并给予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实践机会。与此同时,学校开设了校外家务劳动课程,以年级为单位制定课程内容,学校统一设定了学生家务劳动评价表,坚持家校协同评价,评价结果与学校开展的劳动争章活动相合,每学期评选出若干名家务劳动小能手。通过开展家务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坚持家务劳动,并让家长通过QQ、微信群分享孩子家务劳动的情况,激励孩子热爱劳动。
劳动创造美、劳动最光荣,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校开设系列劳动校本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劳动,体会了劳动精神的可贵,真正体现了“以劳育人,滋德美心”。
参考文献
[1]张红梅,黎明.劳动赋能“三会”养成——“小学生·大课程”理念下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21(20):11-14.
[2]陈美霞.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人才教育,2021(02):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