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不断理解文本,并将文本内涵影射到个体生活经验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阅读过程和结果的多样性。因为阅读实际上是个人的事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也正是异彩纷呈的结果,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个文本,去理解一个文本,所追求的教学效果绝对不是像自然科学中的实验那样,或者像数理化那样,只追求一个客观的结果,而是要让学生在一个结果之上,得到更多的收获,也就是让学生在既有经验的作用下去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而这意义是在学生的个体阅读感受中生成的。从教学的角度看,阅读教学是综合而复杂的,但是同时也是个体的、独立的。复杂之处在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作者”;简单之处在于,每个学生都只有个体的认知。那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如何组织学生的阅读理解呢?
一、强调读者与文本的融合
我们知道,写作其实也是一种交际的方式,只不过写作是以文字的方式进行对话而已。那就是说,阅读也是一个对话交际的过程。当读者阅读文本时,自然也就是和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和沟通,也就是要进入作者的语境,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强调的一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要建立在承认阅读是一种动态的对话过程的基础之上。事实上,我们知道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而阅读理解也就是在这过程中生成文本意义与教学意义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素质教育观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才能为文本的生成意义奠定前提基础。因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视野是多元化的、立体的、动态的、包容的。我们知道,文本阅读既然是读者与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那就必须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即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都是片面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只是强调学生认同文本的权威地位,不能把文本的既有意义当成唯一的意义,不能认为阅读就是从文本里挖掘意义,从文本中获取唯一的客观知识,也不能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去组织教学,认为阅读的意义只是存在于学生的思维里,不存在于文本中,只存在于学生的意识中。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搭建桥梁。学生、文本、教师,在这三者中,学生是处于一种主动的阅读地位,文本是静态的被阅读,那两者之间桥梁的建立,就要靠教师的联通和搭建。也就是说,教师要强调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让文本成为学生的阅读对象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启发者和引导者,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多的知识。如在《这就是我》、《理想》等文章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目标,不是为了认同作者所建构的“我”、“理想”,不是要将作者的“我”和“理想”作为自己的“我”和“理想”,而是要在认识作者眼中的“我”和“理想”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经验,转换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我”,自己所要追求的“理想”。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引导,让学生既能深入他人的经验世界,又能超越他人的经验世界,构建出自己的经验世界。
总之,对学生而言,阅读文本,不是从“封面”到“封底”的简单浏览,也不是个人经验主义的阐述,而是在强调文本的示范性和启发性作用的前提下,强调个体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与创造精神。这是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点强调的。
二、强调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阅读,不是纯粹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要不断探索和开拓的过程。知识是无疆界的,文本的生成意义也是多样的。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在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去不断地挖掘文本的意义,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有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也就是要有独立的思维和视野。
在阅读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初中学生总是将自己看到的东西认定为“真理”,原因就是我们一直强调教材的示范性和权威性。我们总是强调学生学习“课本”,而课本无疑也就成了学生的另一个“老师”。这自然就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索。从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看,我们让学生理解文本,其实更多的是在意识上了解,而真正的理解反而是要借助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根据自身体验来理解和解释作品,将作品与自身经验联系起来,然后再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天地。但是,我们知道文本的存在是静态的,它所具备的所有的精神都是内在的,学生无论是接受他人的经验,还是阐释自己的经验,都是主动的。这就是我们说的要强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如在《背影》的阅读中,我们都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父爱是如此的真实、真挚、感人,这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但是对于“父爱”的体验和理解,并不能建立在这个文本之上,这个文本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是大众化的平台,每个人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但是不是纯粹属于自己的。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在每个人的心里。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经验进行不断的挖掘,寻找被自己忽视的、埋没的,甚至是拒绝的父爱。
三、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不管采取怎么样的教学方式,也不管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何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任何教学都是失败的,甚至不能称之为教学。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说要让学生进行探索,进行阅读,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地位。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引导和帮助,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地发挥文本阅读自身所具备的意义。从时间上看,学生的课堂阅读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致的;从空间上看,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场所。阅读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教”与“学”的融合,“学”与“学”的融合。
课堂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视野。现在,教师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对话,让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得到扩大。建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策略,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作。那如何构建对话的策略呢?问题式的启发阅读。问答,永远是师生合作交流的一个主要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之下,学生的思维能够被教师所引导和启发。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响应文本的“召唤”,才能实现课堂阅读教学的意义。师生对话应当立足于此。教师关注文本的内涵,也就是要让文本自身产生出一种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力量。如在《伤仲永》的阅读中,“仲永之伤”是谁造成的呢?这个问题不是所有初中生都能体悟到的,从教学经验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只体验到“仲永之伤”,但是不知道这背后的隐含意义。在这样的问题之下,学生的阅读会更深入,是社会造成的,是仲永之父造成的,还是仲永自己造成的?在这些问题之上,我们还有更深入的探索,当前我们提倡的教育,是否存在“揠苗助长“,是否会产生更多的“伤仲永”?这是文本给我们思考的空间,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空间。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文本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交流沟通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主体心灵不断地复杂化,甚至渐趋主观化和经验化的过程,更是学生与教师启发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眼睛外在地观察自然现象世界,同时也在用心灵的眼睛去理解文本的生成意义。而初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再走出文本,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主观认识。■
参考文献:
1.李琳.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知识内容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陈奕.网络文化时代的语文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3.
3.傅惠敏.语文教学交往简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5.
4.赵德志.中学语文教学困境再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
5.刘萍.论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
一、强调读者与文本的融合
我们知道,写作其实也是一种交际的方式,只不过写作是以文字的方式进行对话而已。那就是说,阅读也是一个对话交际的过程。当读者阅读文本时,自然也就是和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和沟通,也就是要进入作者的语境,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强调的一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要建立在承认阅读是一种动态的对话过程的基础之上。事实上,我们知道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而阅读理解也就是在这过程中生成文本意义与教学意义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素质教育观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才能为文本的生成意义奠定前提基础。因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视野是多元化的、立体的、动态的、包容的。我们知道,文本阅读既然是读者与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那就必须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即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都是片面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只是强调学生认同文本的权威地位,不能把文本的既有意义当成唯一的意义,不能认为阅读就是从文本里挖掘意义,从文本中获取唯一的客观知识,也不能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去组织教学,认为阅读的意义只是存在于学生的思维里,不存在于文本中,只存在于学生的意识中。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搭建桥梁。学生、文本、教师,在这三者中,学生是处于一种主动的阅读地位,文本是静态的被阅读,那两者之间桥梁的建立,就要靠教师的联通和搭建。也就是说,教师要强调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让文本成为学生的阅读对象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启发者和引导者,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多的知识。如在《这就是我》、《理想》等文章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目标,不是为了认同作者所建构的“我”、“理想”,不是要将作者的“我”和“理想”作为自己的“我”和“理想”,而是要在认识作者眼中的“我”和“理想”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经验,转换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我”,自己所要追求的“理想”。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引导,让学生既能深入他人的经验世界,又能超越他人的经验世界,构建出自己的经验世界。
总之,对学生而言,阅读文本,不是从“封面”到“封底”的简单浏览,也不是个人经验主义的阐述,而是在强调文本的示范性和启发性作用的前提下,强调个体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与创造精神。这是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点强调的。
二、强调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阅读,不是纯粹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要不断探索和开拓的过程。知识是无疆界的,文本的生成意义也是多样的。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在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去不断地挖掘文本的意义,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有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也就是要有独立的思维和视野。
在阅读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初中学生总是将自己看到的东西认定为“真理”,原因就是我们一直强调教材的示范性和权威性。我们总是强调学生学习“课本”,而课本无疑也就成了学生的另一个“老师”。这自然就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索。从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看,我们让学生理解文本,其实更多的是在意识上了解,而真正的理解反而是要借助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根据自身体验来理解和解释作品,将作品与自身经验联系起来,然后再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天地。但是,我们知道文本的存在是静态的,它所具备的所有的精神都是内在的,学生无论是接受他人的经验,还是阐释自己的经验,都是主动的。这就是我们说的要强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如在《背影》的阅读中,我们都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父爱是如此的真实、真挚、感人,这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但是对于“父爱”的体验和理解,并不能建立在这个文本之上,这个文本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是大众化的平台,每个人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但是不是纯粹属于自己的。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在每个人的心里。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经验进行不断的挖掘,寻找被自己忽视的、埋没的,甚至是拒绝的父爱。
三、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不管采取怎么样的教学方式,也不管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何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任何教学都是失败的,甚至不能称之为教学。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说要让学生进行探索,进行阅读,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地位。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引导和帮助,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地发挥文本阅读自身所具备的意义。从时间上看,学生的课堂阅读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致的;从空间上看,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场所。阅读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教”与“学”的融合,“学”与“学”的融合。
课堂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视野。现在,教师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对话,让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得到扩大。建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策略,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作。那如何构建对话的策略呢?问题式的启发阅读。问答,永远是师生合作交流的一个主要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之下,学生的思维能够被教师所引导和启发。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响应文本的“召唤”,才能实现课堂阅读教学的意义。师生对话应当立足于此。教师关注文本的内涵,也就是要让文本自身产生出一种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力量。如在《伤仲永》的阅读中,“仲永之伤”是谁造成的呢?这个问题不是所有初中生都能体悟到的,从教学经验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只体验到“仲永之伤”,但是不知道这背后的隐含意义。在这样的问题之下,学生的阅读会更深入,是社会造成的,是仲永之父造成的,还是仲永自己造成的?在这些问题之上,我们还有更深入的探索,当前我们提倡的教育,是否存在“揠苗助长“,是否会产生更多的“伤仲永”?这是文本给我们思考的空间,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空间。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文本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交流沟通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主体心灵不断地复杂化,甚至渐趋主观化和经验化的过程,更是学生与教师启发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眼睛外在地观察自然现象世界,同时也在用心灵的眼睛去理解文本的生成意义。而初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再走出文本,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主观认识。■
参考文献:
1.李琳.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知识内容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陈奕.网络文化时代的语文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3.
3.傅惠敏.语文教学交往简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5.
4.赵德志.中学语文教学困境再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
5.刘萍.论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