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所谓语感能力就是语言感受能力、语言对比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驾驭能力的总和。语感能力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培养语感能力的关键,在于阅读好文章,所谓阅读好文章,不是一般的阅读,而是反复揣摩、品味、推敲、吟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学习汉语言的规律来看,汉语言的特点决定了要学好它,最主要的是靠自身的实践。因此,在教学中,以课文阅读指导为重点,以录音朗读带为辅助,以“听录音——自读对比——跟录音读”为操作程式,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只有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充分地阅读,用心地感受,反复地吟咏,他们才能真正体味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完美组织形式的感悟,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重视语言的累积。为此,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还应重视背诵及其指导,以帮助学生积累文中的精彩语段,并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学会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识记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也就越准,语感能力也就越强。同时,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大量的句式、大量的段篇,作文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驰放达,任凭吞吐。
二.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句的揣摩,培养语感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对文章中的经典,有独创性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去深入探讨,慢慢咀嚼,细细体味。这样,语感能力的培养才能点到实处,拔到妙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王安石四易其字,为何最终确定了这个“绿”字呢?“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诗人贾岛原来也在“推”与“敲”之间徘徊,用他自己的话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他为何最终还是选择了“推”字?又如鲁迅的《故乡》中讲到,“路是人走出来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如果学生能对这些关键语句潜心钻研,仔细思考,就能体会出其中的丰富内涵。感悟出其中的精妙所在,就能使自己的语感能力和欣赏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再如教读《变色龙》一课,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好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同一条狗的称呼,一会儿是“疯狗”,一会儿是“名贵的狗”,一会儿是“下贱胚子”,一会儿却又变成“娇贵的动物”,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对狗咬伤人的处理,对狗的称呼与态度完全是受狗主人的身份主宰。听说这是寻常人家的狗咬伤人,就摆出貌似公允,秉公处理的架势;而听说是席加洛夫将军或其兄长家的狗时就百般献媚;而最后又听说是平民的狗时又摆出欺人的臭架子。这样,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认识到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物。其令人做呕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令人回味,令人难忘。可见,阅读文章时斟词酌句,就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切入点。
总之,语感能力是长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能力,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技能等诸因素都是通过方谈举止表现出来的,而这些因素也正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抓住语感能力的培养,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周启德,教师,现居贵州黄平。
所谓语感能力就是语言感受能力、语言对比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驾驭能力的总和。语感能力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培养语感能力的关键,在于阅读好文章,所谓阅读好文章,不是一般的阅读,而是反复揣摩、品味、推敲、吟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学习汉语言的规律来看,汉语言的特点决定了要学好它,最主要的是靠自身的实践。因此,在教学中,以课文阅读指导为重点,以录音朗读带为辅助,以“听录音——自读对比——跟录音读”为操作程式,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只有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充分地阅读,用心地感受,反复地吟咏,他们才能真正体味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完美组织形式的感悟,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重视语言的累积。为此,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还应重视背诵及其指导,以帮助学生积累文中的精彩语段,并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学会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识记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也就越准,语感能力也就越强。同时,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大量的句式、大量的段篇,作文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驰放达,任凭吞吐。
二.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句的揣摩,培养语感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对文章中的经典,有独创性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去深入探讨,慢慢咀嚼,细细体味。这样,语感能力的培养才能点到实处,拔到妙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王安石四易其字,为何最终确定了这个“绿”字呢?“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诗人贾岛原来也在“推”与“敲”之间徘徊,用他自己的话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他为何最终还是选择了“推”字?又如鲁迅的《故乡》中讲到,“路是人走出来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如果学生能对这些关键语句潜心钻研,仔细思考,就能体会出其中的丰富内涵。感悟出其中的精妙所在,就能使自己的语感能力和欣赏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再如教读《变色龙》一课,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好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同一条狗的称呼,一会儿是“疯狗”,一会儿是“名贵的狗”,一会儿是“下贱胚子”,一会儿却又变成“娇贵的动物”,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对狗咬伤人的处理,对狗的称呼与态度完全是受狗主人的身份主宰。听说这是寻常人家的狗咬伤人,就摆出貌似公允,秉公处理的架势;而听说是席加洛夫将军或其兄长家的狗时就百般献媚;而最后又听说是平民的狗时又摆出欺人的臭架子。这样,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认识到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物。其令人做呕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令人回味,令人难忘。可见,阅读文章时斟词酌句,就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切入点。
总之,语感能力是长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能力,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技能等诸因素都是通过方谈举止表现出来的,而这些因素也正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抓住语感能力的培养,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周启德,教师,现居贵州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