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挖掘教材的多解因素,要勤于钻研,吃透教材,鼓励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情景,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与学生融为一体,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和学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然后比一比,看看谁最高,高多少,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就抓住时机,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学生也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際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互动即活动,教学活动需要以相应的环境为载体,来诱发学生产生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或操作、表达、交际等外显活动。创设情境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用谜语、寓言故事、音乐欣赏、游戏等形式,或利用录音、幻灯、图片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喜爱数学。
例如:在讲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星期天,王源、张牧言和魏博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王源花了这笔钱的32%,张牧言花了这笔钱的3/8,魏博山花了这笔钱的0.35倍。他们谁花的钱多,谁花的钱少?
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了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来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教材对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一般只给一种操作方法,教师要深入吃透教材,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操作学具解决同一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把操作过程主动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结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竟研究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研究三角形面积学生用了五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第二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第三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第四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第五种方法:学生用一个等腰三角形沿着高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长方形的面积。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通过了类似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创新潜能,教师必须进一步认识现代教育的职责,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创新情趣,多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新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不断教给创新方法,总结经验,大胆改革,正确引导,及时点拨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1 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情景,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与学生融为一体,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和学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然后比一比,看看谁最高,高多少,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就抓住时机,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学生也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際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互动即活动,教学活动需要以相应的环境为载体,来诱发学生产生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或操作、表达、交际等外显活动。创设情境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用谜语、寓言故事、音乐欣赏、游戏等形式,或利用录音、幻灯、图片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喜爱数学。
例如:在讲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星期天,王源、张牧言和魏博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王源花了这笔钱的32%,张牧言花了这笔钱的3/8,魏博山花了这笔钱的0.35倍。他们谁花的钱多,谁花的钱少?
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了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来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教材对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一般只给一种操作方法,教师要深入吃透教材,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操作学具解决同一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把操作过程主动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结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竟研究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研究三角形面积学生用了五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第二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第三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第四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第五种方法:学生用一个等腰三角形沿着高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长方形的面积。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通过了类似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创新潜能,教师必须进一步认识现代教育的职责,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创新情趣,多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新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不断教给创新方法,总结经验,大胆改革,正确引导,及时点拨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