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班级管理中,不少班主任为了追求精准度强调量化管理,有些班主任更是发现蛛丝马迹便“一查到底”、“严惩不贷”、“谆谆教导”,但这种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失落,个性与情感受到压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会巧妙地运用模糊管理,完成在班主任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 班级管理 模糊管理 班主任 “糊涂”
班主任,事多责任大,位置特殊,决定了做工作要严谨认真。在班级管理中,不少班主任为了追求精准度强调量化管理,有些班主任更是发现蛛丝马迹便“一查到底”、“严惩不贷”、“谆谆教导”。事实呢?事情往往在这种过于较真中向预期的反方向发展,量化管理使得不少学生趋于“零件”化、“成品”化,个性与情感受到压抑,认识和个性发展趋于片面。那么这种较真的量化管理究竟是辅助还是扼杀?是给予还是剥夺?稍加思考,其意不言自明。
事实上,高中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普遍还是比较自觉的,而且有较强的自主管理能力,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科学,需要严谨认真,更是艺术,需要巧管。那该怎么办呢?模糊管理,即班级管理不妨“模糊”些。
1.模糊管理是一种“假糊涂真清晰”的管理
模糊与精确是一对平行的概念,而不是两极概念,实则相得益彰,互相补充,甚至“模糊概念比清晰的概念更富于表现力”。①班级模糊管理是指班主任在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对学生提出不具体、不稳定、不精确、不分明、不清晰的模糊管理要求,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得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施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想,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模糊理论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特意给学生留下“空白”,学生则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形成一种“无管而无不管”的人人自管的佳境。对学生实施模糊管理不是让学生糊涂,而是促使其更真切、更完美地理解和感受宽松的班级文化氛围,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是“假糊涂真清晰”的一种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弥补精确管理中的不足。
1.1班主任不必事事较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笛卡尔说:“不知道在适当时候糊涂的人就是个不清醒的人。”郑板桥晚年更是感叹:“难得糊涂。”有时“糊涂”的做法可能比“聪明”的做法更有效,不必事事较真。就像用手抓沙子,抓得越紧,沙子从指缝漏掉的就越多;如果把手放松些,反而抓到的更多。对待学生何尝不是这样,为什么要人为地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画地为牢呢?“事事较真事事难”,更何况还会增加班主任自身许多的负担。一个班难免有几个不太自觉的学生,左一个看不惯,右一个不满意,心情好不起来不说,即使真的有满腔激情和信心去较真,早晚也会被无情的现实给消磨殆尽。偶尔“小糊涂”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很多时侯,给学生多一些信任、空间、自由,反而能获得学生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偶尔糊涂并不是对什么事都糊涂,而是得糊涂时且糊涂,什么时候该闭闭眼,装点糊涂,什么时候该睁大眼睛,用脑子把事情分清楚,这是很重要的。当然,在该清醒、该较真的时候不清醒、不较真,就是“教而不管”了。不仅不能管理好学生,而且会丧失做教师起码的职责和尊严。
偶尔的“小糊涂”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而且是一种艺术。有时所谓“糊涂”,其实是允许限度内的宽容,而这种“糊涂”会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甚至感激涕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育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不能让他们生成自卑感,班主任的糊涂便是给学生以宽容的时间和空间。
1.2处理学生早恋要糊涂些。
早恋,是学生一种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大多数早恋是学生在朦朦胧胧之中为之,似有似无,班主任如何理性思考与处理学生的早恋现象?首先,班主任不能谈“早恋”色变,而是不妨“糊涂”些,甚至宁可信其无,不要信其有。其次,有责任保护他们的早恋秘密,尽可能在不损伤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开展教育与疏导工作,即不主动地去发现“早恋”,追查或设专人侦察“早恋”,听小报告式的“早恋”新闻,更不能侮辱“早恋”的学生。即使有“揭发检举”“早恋”的,或者事实上有这一苗头的,也要假装糊涂,先“放他一马”,通过各种间接的方法加以引导,点到为止,帮助其由糊涂变明白。千万不可动辄抖露学生的早恋秘密于众目睽睽之下,否则非但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引发其强烈的反感、抗拒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谓孩子“早恋”这个问题上,班主任或家长不可过于用心掺和和点拨,否则容易导致孩子将无意变有意,把事闹大、闹坏,甚至造成悲剧。在学生早恋现象面前偶尔“糊涂”些,意义可谓非同小可。
1.3引而不发,“糊涂”中给学生自我改正的空间。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学生犯了错,尤其是屡教不改的错,班主任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狠狠批评一顿。“发泄”完后,觉得这样还不够,于是根据班规某某条,或扫地一个星期,或罚跑多少圈。这样虽然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或缺陷认识深刻了,可学生的自信心却极有可能受伤,自我纠错能力也会由此丧失。而且,事情很多时候并没有向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该生从此为免于受罚,渐渐改掉了已有的坏习惯,不再犯类似的错误),通常会往一条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路上越走越远(越惩罚他,他越是不改,最后无计可施)。原因何在呢?或许我们看了“魏书生是如何做的”能得到启发:学生犯错后,他从不让学生写“今天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请老师原谅……今后我一定改正!”这种千篇一律、毫无意义的检讨书。而是让学生写心理活动说明书,写犯错前、犯错时、犯错后的心理活动情况。以便较为深刻地弄清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以及如何避免再犯这样的错。一位学生的一句话非常精辟地说出了检讨书与心理活动说明书的区别:“以前写检讨书,越写越恨老师;现在写心理活动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可见,用班规去惩戒一位犯了错误的学生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那是被动纠错,时间长了难免“抗药性”就上来了,显然主动纠错才是治根治本。“四块糖”的故事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糊涂”中主动纠错的一例。陶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校长时,看见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待。见这名男生已在等候,陶行知先后掏出四块糖给予奖励。第一块糖奖励他按时到校长室;第二块糖奖励他听从劝解;第三块糖奖励他有正义感,因为别的同学欺负女生,他才出手打人;第四块糖则奖励他知错就改。是陶行知先生不知道打人是错误的吗?显然不是,陶行知先生“奖你四块糖”的育人艺术恰是在“糊涂”中透出大智慧,引而不发,“糊涂”中给学生自我改正的空间。若换成“打你四巴掌”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办法,是能暂时威慑学生,但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相反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诚然,教育离不开惩罚,当罚不罚,是教师的失职,是教师不作为的表现。但关键是如何去罚,是“糊涂”地惩罚还是粗鲁地惩罚,是用引而不发的“糊涂”智慧还是粗鲁寺训斥甚至是巴掌?上述魏书生和陶行知的“糊涂”给出了答案。对待学生的错误,“糊涂”很多时候是一种智慧和度量,引而不发的“糊涂”会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羞耻心,从而主动改正错误,若同时不忘对学生予以鼓励,教育效果会更佳。
2.模糊管理带领班级成为良好班集体的策略分析
良好的班集体大体具有如下特征:师爱生,生敬师;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能自觉维护班级利益;班风正,学风好,学生间相互帮助,共同努力。良好班集体的建设是一个班级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保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却非易事,模糊管理如何带领班级成为良好班集体?
2.1建立合理的班级文化,营造师生互敬、生生互助的班级氛围。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其实细细品味,《论语》对于班级文化的构建也是很有启示作用的。比如《论语·为政第二20》孔子有一段答弟子季康子的语录:“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是,孔子说:“你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对待百姓,百姓便会尊敬你;你以对父母的孝顺、对子女慈爱的态度来爱护百姓,百姓也会效忠于你;你选拔任用优秀、乐善的人去循循善诱地教育、帮助能力差的人,百姓则会互相勉励而努力干活了。”百姓是如此,学生又何尝不是呢?“临之以庄,则敬”。对班级管理者而言,在学校、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应该以庄重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来获得学生的尊重,当然,必要的幽默、和蔼的笑容也是需要和应该的。“孝慈,则忠”。班主任以对子女慈爱的态度去爱护、关心学生,那么学生,尤其是已懂事的中学生必定会回报以“忠”,“忠”于你,“忠”于班级。当然,这里的“忠”应该理解成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对你的信任、拥护。另外,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感到颇为棘手的事情,“举善而教不能”或许很能指点迷津。转化后进生仅靠班主任一个人来完成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的,班主任可以选拔优秀、乐善的学生作为班干部,这样,班主任和班干部一起用心、用爱、用实际行动不厌其烦去教育、帮助那些后进学生,从学习上的一个很简单的知识点到生活中的点滴关怀……久而久之,效果定会显现,因为爱是相互的。可见,《论语》中的一些精华语录是很值得在班级管理借鉴应用,对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师生互敬、生生互助的班级氛围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也为模糊管理的成功实施奠定了班级基础。
2.2彰咎惩罚应先模糊师生界线:是一味责怪学生还是反省教师自己。
上学期其中考试后,学校学生处处公布自习课学生纪律检查情况,我班是纪律较差的班级之一,我有点震惊——我以为我班学生成绩处于前列,自修纪律肯定也还可以(当然事实并非如此)。我当即找来班长询问情况,获知由于班主任督查次数明显偏少,多数同学自我要求有所放松,在自习纪律上尤为严重。此时,我深深感觉到,应先模糊师生界线,不能一味责怪学生,而是应该好好反省我自己。我当即表示主要是两个人需要惩戒处置——班主任和班长,班主任未做到经常深入班级,没有履行好督促管理之责;班长没有在班级及时制止违反自习纪律的行为,且没有及时汇报老师,班长低下了头。又是一堂自习课,我让班长宣读了自习纪律考评情况,并提出了自习课的一字要求——“静”,并由“静”展开阐述具体要求。在得到学生的响应后,我和班长先后宣读了各自的“纠错”说明书,并予以张贴在班级宣传栏,直至学期结束。惩戒结束,我表示以后自习课上,自己会多深入班级,了解班情,同时希望班长积极管理,同学们认真配合。自此,自习课上“风平浪静”,学习风气甚是浓厚。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当学生违纪时,教师应先模糊师生的界线,不但要反思学生的行为,而且要多反思自己的行为,适当时候还要检讨自己、惩罚自己,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从而达到“不令而行”的良好状态。
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科学,需要严谨认真,更是艺术,需要模糊些。模糊并非易事,很多时候恰是一种大智慧。班主任成功的班级模糊管理,可以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挑战性,促进学生发展,也将收获真挚的感情,收获各类人才。
注释:
①康德1764年提出“模糊”的概念.
参考文献:
[1]周奎英.巧扮“糊涂老师”.江苏教育,2004,(3).
[2]张文林.“糊涂”一下又何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11~12):49.
关键词: 班级管理 模糊管理 班主任 “糊涂”
班主任,事多责任大,位置特殊,决定了做工作要严谨认真。在班级管理中,不少班主任为了追求精准度强调量化管理,有些班主任更是发现蛛丝马迹便“一查到底”、“严惩不贷”、“谆谆教导”。事实呢?事情往往在这种过于较真中向预期的反方向发展,量化管理使得不少学生趋于“零件”化、“成品”化,个性与情感受到压抑,认识和个性发展趋于片面。那么这种较真的量化管理究竟是辅助还是扼杀?是给予还是剥夺?稍加思考,其意不言自明。
事实上,高中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普遍还是比较自觉的,而且有较强的自主管理能力,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科学,需要严谨认真,更是艺术,需要巧管。那该怎么办呢?模糊管理,即班级管理不妨“模糊”些。
1.模糊管理是一种“假糊涂真清晰”的管理
模糊与精确是一对平行的概念,而不是两极概念,实则相得益彰,互相补充,甚至“模糊概念比清晰的概念更富于表现力”。①班级模糊管理是指班主任在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对学生提出不具体、不稳定、不精确、不分明、不清晰的模糊管理要求,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得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施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想,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模糊理论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特意给学生留下“空白”,学生则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形成一种“无管而无不管”的人人自管的佳境。对学生实施模糊管理不是让学生糊涂,而是促使其更真切、更完美地理解和感受宽松的班级文化氛围,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是“假糊涂真清晰”的一种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弥补精确管理中的不足。
1.1班主任不必事事较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笛卡尔说:“不知道在适当时候糊涂的人就是个不清醒的人。”郑板桥晚年更是感叹:“难得糊涂。”有时“糊涂”的做法可能比“聪明”的做法更有效,不必事事较真。就像用手抓沙子,抓得越紧,沙子从指缝漏掉的就越多;如果把手放松些,反而抓到的更多。对待学生何尝不是这样,为什么要人为地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画地为牢呢?“事事较真事事难”,更何况还会增加班主任自身许多的负担。一个班难免有几个不太自觉的学生,左一个看不惯,右一个不满意,心情好不起来不说,即使真的有满腔激情和信心去较真,早晚也会被无情的现实给消磨殆尽。偶尔“小糊涂”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很多时侯,给学生多一些信任、空间、自由,反而能获得学生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偶尔糊涂并不是对什么事都糊涂,而是得糊涂时且糊涂,什么时候该闭闭眼,装点糊涂,什么时候该睁大眼睛,用脑子把事情分清楚,这是很重要的。当然,在该清醒、该较真的时候不清醒、不较真,就是“教而不管”了。不仅不能管理好学生,而且会丧失做教师起码的职责和尊严。
偶尔的“小糊涂”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而且是一种艺术。有时所谓“糊涂”,其实是允许限度内的宽容,而这种“糊涂”会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甚至感激涕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育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不能让他们生成自卑感,班主任的糊涂便是给学生以宽容的时间和空间。
1.2处理学生早恋要糊涂些。
早恋,是学生一种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大多数早恋是学生在朦朦胧胧之中为之,似有似无,班主任如何理性思考与处理学生的早恋现象?首先,班主任不能谈“早恋”色变,而是不妨“糊涂”些,甚至宁可信其无,不要信其有。其次,有责任保护他们的早恋秘密,尽可能在不损伤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开展教育与疏导工作,即不主动地去发现“早恋”,追查或设专人侦察“早恋”,听小报告式的“早恋”新闻,更不能侮辱“早恋”的学生。即使有“揭发检举”“早恋”的,或者事实上有这一苗头的,也要假装糊涂,先“放他一马”,通过各种间接的方法加以引导,点到为止,帮助其由糊涂变明白。千万不可动辄抖露学生的早恋秘密于众目睽睽之下,否则非但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引发其强烈的反感、抗拒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谓孩子“早恋”这个问题上,班主任或家长不可过于用心掺和和点拨,否则容易导致孩子将无意变有意,把事闹大、闹坏,甚至造成悲剧。在学生早恋现象面前偶尔“糊涂”些,意义可谓非同小可。
1.3引而不发,“糊涂”中给学生自我改正的空间。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学生犯了错,尤其是屡教不改的错,班主任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狠狠批评一顿。“发泄”完后,觉得这样还不够,于是根据班规某某条,或扫地一个星期,或罚跑多少圈。这样虽然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或缺陷认识深刻了,可学生的自信心却极有可能受伤,自我纠错能力也会由此丧失。而且,事情很多时候并没有向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该生从此为免于受罚,渐渐改掉了已有的坏习惯,不再犯类似的错误),通常会往一条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路上越走越远(越惩罚他,他越是不改,最后无计可施)。原因何在呢?或许我们看了“魏书生是如何做的”能得到启发:学生犯错后,他从不让学生写“今天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请老师原谅……今后我一定改正!”这种千篇一律、毫无意义的检讨书。而是让学生写心理活动说明书,写犯错前、犯错时、犯错后的心理活动情况。以便较为深刻地弄清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以及如何避免再犯这样的错。一位学生的一句话非常精辟地说出了检讨书与心理活动说明书的区别:“以前写检讨书,越写越恨老师;现在写心理活动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可见,用班规去惩戒一位犯了错误的学生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那是被动纠错,时间长了难免“抗药性”就上来了,显然主动纠错才是治根治本。“四块糖”的故事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糊涂”中主动纠错的一例。陶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校长时,看见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待。见这名男生已在等候,陶行知先后掏出四块糖给予奖励。第一块糖奖励他按时到校长室;第二块糖奖励他听从劝解;第三块糖奖励他有正义感,因为别的同学欺负女生,他才出手打人;第四块糖则奖励他知错就改。是陶行知先生不知道打人是错误的吗?显然不是,陶行知先生“奖你四块糖”的育人艺术恰是在“糊涂”中透出大智慧,引而不发,“糊涂”中给学生自我改正的空间。若换成“打你四巴掌”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办法,是能暂时威慑学生,但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相反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诚然,教育离不开惩罚,当罚不罚,是教师的失职,是教师不作为的表现。但关键是如何去罚,是“糊涂”地惩罚还是粗鲁地惩罚,是用引而不发的“糊涂”智慧还是粗鲁寺训斥甚至是巴掌?上述魏书生和陶行知的“糊涂”给出了答案。对待学生的错误,“糊涂”很多时候是一种智慧和度量,引而不发的“糊涂”会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羞耻心,从而主动改正错误,若同时不忘对学生予以鼓励,教育效果会更佳。
2.模糊管理带领班级成为良好班集体的策略分析
良好的班集体大体具有如下特征:师爱生,生敬师;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能自觉维护班级利益;班风正,学风好,学生间相互帮助,共同努力。良好班集体的建设是一个班级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保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却非易事,模糊管理如何带领班级成为良好班集体?
2.1建立合理的班级文化,营造师生互敬、生生互助的班级氛围。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其实细细品味,《论语》对于班级文化的构建也是很有启示作用的。比如《论语·为政第二20》孔子有一段答弟子季康子的语录:“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是,孔子说:“你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对待百姓,百姓便会尊敬你;你以对父母的孝顺、对子女慈爱的态度来爱护百姓,百姓也会效忠于你;你选拔任用优秀、乐善的人去循循善诱地教育、帮助能力差的人,百姓则会互相勉励而努力干活了。”百姓是如此,学生又何尝不是呢?“临之以庄,则敬”。对班级管理者而言,在学校、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应该以庄重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来获得学生的尊重,当然,必要的幽默、和蔼的笑容也是需要和应该的。“孝慈,则忠”。班主任以对子女慈爱的态度去爱护、关心学生,那么学生,尤其是已懂事的中学生必定会回报以“忠”,“忠”于你,“忠”于班级。当然,这里的“忠”应该理解成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对你的信任、拥护。另外,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感到颇为棘手的事情,“举善而教不能”或许很能指点迷津。转化后进生仅靠班主任一个人来完成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的,班主任可以选拔优秀、乐善的学生作为班干部,这样,班主任和班干部一起用心、用爱、用实际行动不厌其烦去教育、帮助那些后进学生,从学习上的一个很简单的知识点到生活中的点滴关怀……久而久之,效果定会显现,因为爱是相互的。可见,《论语》中的一些精华语录是很值得在班级管理借鉴应用,对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师生互敬、生生互助的班级氛围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也为模糊管理的成功实施奠定了班级基础。
2.2彰咎惩罚应先模糊师生界线:是一味责怪学生还是反省教师自己。
上学期其中考试后,学校学生处处公布自习课学生纪律检查情况,我班是纪律较差的班级之一,我有点震惊——我以为我班学生成绩处于前列,自修纪律肯定也还可以(当然事实并非如此)。我当即找来班长询问情况,获知由于班主任督查次数明显偏少,多数同学自我要求有所放松,在自习纪律上尤为严重。此时,我深深感觉到,应先模糊师生界线,不能一味责怪学生,而是应该好好反省我自己。我当即表示主要是两个人需要惩戒处置——班主任和班长,班主任未做到经常深入班级,没有履行好督促管理之责;班长没有在班级及时制止违反自习纪律的行为,且没有及时汇报老师,班长低下了头。又是一堂自习课,我让班长宣读了自习纪律考评情况,并提出了自习课的一字要求——“静”,并由“静”展开阐述具体要求。在得到学生的响应后,我和班长先后宣读了各自的“纠错”说明书,并予以张贴在班级宣传栏,直至学期结束。惩戒结束,我表示以后自习课上,自己会多深入班级,了解班情,同时希望班长积极管理,同学们认真配合。自此,自习课上“风平浪静”,学习风气甚是浓厚。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当学生违纪时,教师应先模糊师生的界线,不但要反思学生的行为,而且要多反思自己的行为,适当时候还要检讨自己、惩罚自己,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从而达到“不令而行”的良好状态。
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科学,需要严谨认真,更是艺术,需要模糊些。模糊并非易事,很多时候恰是一种大智慧。班主任成功的班级模糊管理,可以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挑战性,促进学生发展,也将收获真挚的感情,收获各类人才。
注释:
①康德1764年提出“模糊”的概念.
参考文献:
[1]周奎英.巧扮“糊涂老师”.江苏教育,2004,(3).
[2]张文林.“糊涂”一下又何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11~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