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时代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全力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实施的重要举措.要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引和塑造,巩固正确历史观、家国观、文化观教育,发挥显性与隐性教育作用;同时在实践上要继续创新,开展精彩多样的实践活动等.
【机 构】
: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安徽合肥 230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全力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实施的重要举措.要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引和塑造,巩固正确历史观、家国观、文化观教育,发挥显性与隐性教育作用;同时在实践上要继续创新,开展精彩多样的实践活动等.
其他文献
心理育人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心理育人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定位和目标导向.通过实地走访和线上调研江苏省扬州市五所高校当前心理育人工作的现状,总结取得的成效并提出现存的问题,尝试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价值观指引下探究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价值引领的多维路径选择,以期创新高校心理育人的育人模式,健全心理育人的体制机制,为高校今后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对策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与进程.在网络时代下,网络教育模式成为大学生教育的主平台,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指明方向.因此,在大学生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实施中,应推进大学生实践,从实践中让大学生获取信息,知晓实践的精神,从而凸显大学生教育的社会性特性与功能,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发展.对此,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从思政网络教育特性层面、价值层面,提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对策,旨在推助大学生网络思政良好的实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提出了“三个倡导”思想,特别是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8个字为各级各类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价值遵循.责任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其实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新时代中国,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两者在内容、目标、路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必须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而将责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实践全过程.
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有利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高校及青年学生的发展.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领域总体向好,但是也存在着网络空间带来的挑战、市场经济的挑战、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等问题.因此,当前应该做的是从党的领导、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意识形态队伍建设以及工作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