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导读层层深化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疑导读”阅读教学范式,是针对小学阅读教学的特征,通过“设疑、生疑、求疑、释疑”等方式,以“疑”为手段,以“读”为核心,以疑导读,以疑促读,以读促思,旨在有效促进学生疑、思、悟、读的层层深化,披文以入情,口诵传心声,瞄准学生生成语文能力这个终极目标。
  一、 双边生“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从文题、插图、导语、课文内容等多处入手,尽可能捕捉一切可供学生生疑的语言信息,采用学生质疑和教师设疑的互动方式,为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创造条件。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由文题生疑:“看了文章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洪教头被打,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林冲为什么要打洪教头?”“林冲是怎样打洪教头的呢?”……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活动自然展开了,“以疑促读”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 以疑促读
  以疑导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以疑促读。无论是学生质疑还是教师设疑,目的都是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一般情况下,疑点的预设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教材文本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二是对学生学习疑难点的预估,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准确捕捉和适度把握,并以疑导读,以疑促读,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化作鲜明的形象,并伴之以丰富的情感体验。此时,再辅之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经历了“读——思——悟——读”这样一个精读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与作者的情感有了交融,“披文入情”,最终实现“达境”的理想境界。
  在《沉香救母》一课的第2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了“翻过了……”“跨过了……”“多少座……”“多少道……”“一个个……”“一道道……”等关键词句后,启发学生思考:“沉香为什么‘一点也不在乎’?”教师的设疑敲打在学生思维的节骨眼上,学生很快就体会到沉香对母亲的一片赤诚之情。此时,情感化了的美读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学生倾吐情感的渠道。
  三、 美读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课文。以“疑”为手段,以“读”为通道,学生就能在长期大量的诵读中吸收美的语言,就能从课文所表达的美的思想、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中陶冶出高尚的情操。
  美读积累的过程,就是放手让学生诵读,在读思结合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想象等方式,使文中鲜活的语言和形象还原,并以学生质疑、释疑、答疑等形式使之清晰化、立体化、生活化,完成“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完成“理解”到“运用”的过程。
  四、 迁移运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生成和操作尝试,都是指向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这一目的。语文能力的最终生成,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还需要学生迁移运用,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这才能举一反三,融汇贯通。“以疑导读”也不例外,在“双边生疑”“以疑促读”“美读积累”等课堂训练之外,以赛读、辩论、问卷等形式强化已有知识的联系,在迁移时学习运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
  五、 反馈矫正
  在“以疑导读”教学范式的推进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反馈和矫正,是必须的,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具体地说,是由师生共同捕捉生疑、解疑、朗读评价、口语交际等环节的多元信息,并及时予以调整或矫正,使“以疑导读”活动沿着正常的轨道实施,并不断丰富,使之更趋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以疑导读”教学范式的研究,是“痛并快乐着”。我们期待“善疑”和“美读”的双丰收,期待“读思结合”和“低耗高效”的双丰收。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永阳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班集体建设的积极途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增长知识。  一、 主题教育活动彰显班级严谨规范、积极向上  看到学生课间活动喜欢追逐打闹现象,我们开展了“课间10分钟该不该休息”的辩论会,让学生通过辩论,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规范自己的举止行为。针对学生喜欢买“垃圾”小零食,班级卫生
期刊
一、 识字入心  首先,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学会与学生合作,学会与学生沟通,学会观察学生,从中发现他们乐于参与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和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其次,氛围的营造。教室里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空间,展示空间分两部分:一是“瞧,我识的字”:二是“看,我读的书”。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识字及读故事书的题目写在上面,课余学生们常
期刊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班级文化活动的一种。主题班会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年龄特点以及各种环境,有针对性地确立主题。  一、 确定教育目的,要有教育性  主题班会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主题的确定与设计,可以根据学校或班级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如利用清明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六一”儿童节到来时,开展《我为“六一”喝彩》等与节日相关的主题班会。9月可以开展“名人和他的老师”故事会
期刊
文体即文学体裁,是指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  基于文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即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从文体出发,真正理解文本的文体特征,然后再依据文本(包括这一类文本)自身的特色和具体的学情,抉择出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一、 凸显文体的课程价值  每种文体都有其课程价值,《嫦娥奔月》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富于课程价值的文本。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个
期刊
生命关怀,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以阳光般的心态,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自主感悟,自由表达,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提升。  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自主阅读,感悟人物品格的环节:读一读课文,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写写读后的感受,也可以画出描写王冕的句子,在句子旁边用最恰当的词语评价他。在组织交流“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
期刊
通过经典诵读,帮助小学生开发大脑、提高记忆,提升品德素质,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开展经典诵读呢?  一、 明确篇目、高度重视  小学生年龄在7至13岁,这一年龄段正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儿童母语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的发展主要是以直观思维为主,思维能力比较单一,比较适合背诵一些浅显、简短、朗朗上口的文章。因此,我们为学生选择了《三
期刊
一、 破诗题,知背景  古诗的内容短小精悍,题目高度概括,往往统领全诗。因此,古诗教学大多都应从破题入手,即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弄清题目的意思。同时,采用多种方式的读,抓准题目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意思及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古诗的年代久远,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有其独特的写作背景,因此,在教学时,可鼓励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查作者及写作背景的有关资料来理解题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  二、 熟读
期刊
昨晚布置学生回家写习作,题为《我的同学》。本以为从三年级到现在五年级,每学期都有写人的练习,写自己的同学还不得心应手吗?结果呢?早上一看,摆在办公桌上的习作,有的内容过于简单,有的没有条理,有的竟然没用标点……当时真是纳闷:每天结伴来去,相伴六个小时,怎么对熟悉的同学竟如此“陌生”?恨不得立即站到讲台前批评他们一通。  转念想到刚读过的《教师的花苞心态》,不禁又自责起来:做教师的,难道不该巧妙地引
期刊
我在通州教科室组织的小语“同研共进”活动中,听了三节叙事性散文阅读课,分别是苏教版的《掌声》《水》和人教版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由此对叙事性散文教学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 扣文眼——巧理文脉  叙事性散文“形散”,是因为它选材灵活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也比较灵活多变。但文章的“神不散”,所要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选材无不与主题有着内在联系,在结构上也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
期刊
一、 小学语文阅读拓展策略  1. 指明阅读方向,确立阅读目标。小学阶段学生更容易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果所提供材料学生感兴趣,必然阅读效果良好,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选择阅读材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阅读材料,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入阅读材料的部分内容,让学生首先对阅读内容产生好奇心,并带着好奇心进行阅读,阅读的效果亦会更佳。  2. 多方面选择阅读材料,推荐相应阅读书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