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城市街道的构成要素,认为在城市街道的设计中,在肯定人的存在的基础上,建立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同样重要的概念是最重要的;并相应论述了大量的具体设计手法来佐证自己的理论。这为我们当今的城市街道设计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街道;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心理
《街道的美学》一书作为卢原义信多年来对街道、广场构成方面研究成果,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其它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归纳出正是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美学理论以及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城市街道景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一 简单的记述形式
本书虽然属于专业书籍,但是语言通俗,行文流畅,对于初涉建筑领域和相关领域的读者来说也很适宜。读完这本书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认同作者的观点,一个好的建筑,它和所处的场所应有着天然的契合,不然,再美观的建筑都让人不舒服。我想在我们的城市中这并不难理解。
作者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言简意赅,甚至有点“平铺直叙”,却将深邃的建筑专业知识不知不觉地深入到非专业的大众的心里。拉近了读者对建筑知识的距离感,亦能增加读者们继续研读的兴趣。
二 专业的思考与憧憬
本书作者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测量数据,游历各国的实践经验,都是我们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作者为国家的落后而感到羞愧和努力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为自己国家出谋划策的精神更应该时刻鞭策着我们中国的每一名设计师。就当今中国城市迅猛发展下所存在的许多弊病,作为城市的设计者我们有责任进行反思和检讨。
《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提及到了作者对于城市建设方向和宗旨的许多想法、观点,其中涉及到了当时日本国内发展的种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正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写照。
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芦原义信便提出了, “东亚的城市缺乏固定形象” [1]40.
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展得如火如荼,却形成“千城一面”, “千楼一面”的局面,失去了品味的人居环境.犹如没有个性的臉,让人记不清长相。让我感慨万千的是,虽然还没有真正地成为一名城市建设者,但在学习了专业知识后,不禁为重庆的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成果忧心。作为接班人的我们应该思考发展的道路究竟在何方!
三 艺术接受心理为基础的理论和观点
这部著作就以街道的视觉秩序作为建筑空间布局形成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形成不同的建筑外部空间的视觉秩序规律。书中有多处观点和理论,均源自观察者的心理角度,讲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其研究成果能够深入人心.
“所谓‘阴角’,以‘升’为例,系……这种外部空间的构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法则来分析,如……” [1]56
“阴角”空间,是《街》一书中提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里,主要是作为研究广场设计而引出的。在建筑的外部空间中,“阳角”空间是很容易 创造的,相对的,从街道与建筑的关系来说,“阴角”空间却通常很难成立。相对中国、日本这样对建筑外部空间约束交叉的国家而言,对外部空间没有赋予“图形 ”特性,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城市设计中,我们通常运用图底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我们通常要将图底关系以及图底关系反转并列进行研究,后者的目的也就是将建筑外部空间图形化,然而在实际设计中,外部空间并没有被赋予更多的图形特征。
“作为街道来说,或是由于美观,或是由于富于人情味,均能吸引人。”[1] 158
环境从根本上讲应该是充满人性的。人的尺度、人的行为、人对环境的参与、人的心理才是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以人为本成为环境设计的基本观点,人类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任何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依据。城市中的道路是重要的流通场所和市民公共活动场所,是典型的线性环境,而且人们通常是以一定的速度在道路空间中进行活动,因此,绿地景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在这个特殊场景下,人的视觉及行为特点,使绿地设计更趋于科学性与合理性。例如,绿地的布局方式、面积和形态要依据道路的路幅宽度和交通量而定:1、交通性主干道;2、交通性次干道;3、生活性道路。
景观设计,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特别是接受者的心理角度,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领域。通过简单的图底关系,是观赏者的视觉感受更为丰富。芦原义信这种以接收角度为基础所研究的理论,不仅在本书中贯彻始终,在他的其他著述中也有所提及。
结语
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各种城市空间形式不断出现,但最终可以归结为秩序、尺度以及反映出的科学观等基本因素,对这些因素的认知,将有助于把握城市空间的本质和发展的脉络。
我知道他想传达一个观点:城市,是人们的城市,设计是为人而做的
关键词:街道;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心理
《街道的美学》一书作为卢原义信多年来对街道、广场构成方面研究成果,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其它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归纳出正是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美学理论以及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城市街道景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一 简单的记述形式
本书虽然属于专业书籍,但是语言通俗,行文流畅,对于初涉建筑领域和相关领域的读者来说也很适宜。读完这本书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认同作者的观点,一个好的建筑,它和所处的场所应有着天然的契合,不然,再美观的建筑都让人不舒服。我想在我们的城市中这并不难理解。
作者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言简意赅,甚至有点“平铺直叙”,却将深邃的建筑专业知识不知不觉地深入到非专业的大众的心里。拉近了读者对建筑知识的距离感,亦能增加读者们继续研读的兴趣。
二 专业的思考与憧憬
本书作者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测量数据,游历各国的实践经验,都是我们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作者为国家的落后而感到羞愧和努力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为自己国家出谋划策的精神更应该时刻鞭策着我们中国的每一名设计师。就当今中国城市迅猛发展下所存在的许多弊病,作为城市的设计者我们有责任进行反思和检讨。
《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提及到了作者对于城市建设方向和宗旨的许多想法、观点,其中涉及到了当时日本国内发展的种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正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写照。
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芦原义信便提出了, “东亚的城市缺乏固定形象” [1]40.
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展得如火如荼,却形成“千城一面”, “千楼一面”的局面,失去了品味的人居环境.犹如没有个性的臉,让人记不清长相。让我感慨万千的是,虽然还没有真正地成为一名城市建设者,但在学习了专业知识后,不禁为重庆的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成果忧心。作为接班人的我们应该思考发展的道路究竟在何方!
三 艺术接受心理为基础的理论和观点
这部著作就以街道的视觉秩序作为建筑空间布局形成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形成不同的建筑外部空间的视觉秩序规律。书中有多处观点和理论,均源自观察者的心理角度,讲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其研究成果能够深入人心.
“所谓‘阴角’,以‘升’为例,系……这种外部空间的构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法则来分析,如……” [1]56
“阴角”空间,是《街》一书中提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里,主要是作为研究广场设计而引出的。在建筑的外部空间中,“阳角”空间是很容易 创造的,相对的,从街道与建筑的关系来说,“阴角”空间却通常很难成立。相对中国、日本这样对建筑外部空间约束交叉的国家而言,对外部空间没有赋予“图形 ”特性,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城市设计中,我们通常运用图底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我们通常要将图底关系以及图底关系反转并列进行研究,后者的目的也就是将建筑外部空间图形化,然而在实际设计中,外部空间并没有被赋予更多的图形特征。
“作为街道来说,或是由于美观,或是由于富于人情味,均能吸引人。”[1] 158
环境从根本上讲应该是充满人性的。人的尺度、人的行为、人对环境的参与、人的心理才是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以人为本成为环境设计的基本观点,人类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任何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依据。城市中的道路是重要的流通场所和市民公共活动场所,是典型的线性环境,而且人们通常是以一定的速度在道路空间中进行活动,因此,绿地景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在这个特殊场景下,人的视觉及行为特点,使绿地设计更趋于科学性与合理性。例如,绿地的布局方式、面积和形态要依据道路的路幅宽度和交通量而定:1、交通性主干道;2、交通性次干道;3、生活性道路。
景观设计,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特别是接受者的心理角度,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领域。通过简单的图底关系,是观赏者的视觉感受更为丰富。芦原义信这种以接收角度为基础所研究的理论,不仅在本书中贯彻始终,在他的其他著述中也有所提及。
结语
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各种城市空间形式不断出现,但最终可以归结为秩序、尺度以及反映出的科学观等基本因素,对这些因素的认知,将有助于把握城市空间的本质和发展的脉络。
我知道他想传达一个观点:城市,是人们的城市,设计是为人而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