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产业集群是浙江企业的显著特点, 本文试图通过对浙江中小企业产业群及其面临的融资问题分析,结合区域金融发展对集群升级的作用,探讨适合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升级的区域金融发展构想。
[关键词] 区域金融 产业集群 融资
产业集群(cluster)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理论分析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只有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规模和结构相匹配,才能实现经济最优增长。因此金融在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从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保持长期的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产业集群发展及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当前浙江经济的重要特征。据2007年浙江省经贸委对全省“块状经济”的发展现状的调查统计显示,浙江88个县市中,已有85个县市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601个,总产值15826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其中产值10亿元~50亿元的202个,50亿元~100亿元的46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有52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浙江企业多为民营中小型企业,其融资有其自身的特点。据相关资料显示,78%的企业主要从四大国有银行获取资金,把其列为最重要的融资途径,43%的企业认为地方性银行、信用社贷款也是重要的融资渠道。虽然目前的融资途径日益增多,但中小企业能选择的却很少, 近五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只拥有一种融资途径, 而能有2种融资途径的不到一半, 可见中小企业融资主要还是通过四大银行。而由于国有银行强调审慎原则,对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要求资产抵押或担保,这恰恰又是中小企业的软肋。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固定资产,即使有,也是些不被银行看重的设备。目前有87%的企业要通过担保进行融资,而通过信用评级申请贷款的只占71%,这表明信用评级、政府支持等方面需要极大发展。
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金融问题
1.集群企业方面
(1)企业盈利水平较低。浙江集群企业大多属于最终消费品生产企业,毛利率很低。受国内市场供大于求、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盈利空间不断压缩,且群中小企业经营层次较低, 产品老化,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 导致融资能力不强,缺乏弹性。
(2)集群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经营管理层相对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素养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失真现在严重,导致银行对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无法辨清,对贷款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也无法进行。
(3)企业诚信度不高,缺乏良好的银企关系。中小企业以破产、改制为名逃废银行债务之实等事件时有发生,再加上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的体制性歧视,致使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缺乏良好的银企关系。
(4)产业群内监督规范体系发展滞后, 如信用评价体系、风险保障体系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发展都有待加强。
2.金融机构方面
(1)融资集中于规模企业。从当前金融机构对浙江产业集群企业融资结构看, 规模以上企业融资相对集中, 浙江产值超亿元的规模企业授信总量占全部融资总量的80%,而众多中小企业仅占20%。一是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趋利性, 融资集中于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客户、大项目;二是各家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信贷准入标准不一,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总体门槛相对较高, 也使得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较为分散。
(2)金融创新不足, 不能应对产业集群发展各阶段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缺乏对集群发展各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的深入研究,无论客户处于产业链何种环节和何种经营需要, 均以传统的流动资金和项目贷款产品支持;习惯于对单一客户的风险识别,而不结合集群整体特征。也没根据集群的总体风险特征和对应现金流、物流, 以融资产品组合来分散和控制风险, 而以固化的担保抵押方式控制风险, 从而制约了银行对企业的有效支持, 也阻碍了企业规模的壮大。
(3)地区性的民营金融结构发展缓慢。由于中小企业大都从事简单制造业,技术含量低,所以他们需要的资金都是小额短期贷款,由于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需求急、金额小、需求频繁、不确定性高,在大型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很低。但我国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却受到严重限制。一方面,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准入审批较为严格,存在事实上的进入限制;另一方面对民营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有严格的限制。
三、区域金融发展对产业集群升级的作用
金融虽只提供服务性活动,不直接参与产品生产,但每一产业的优化升级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货币和资本市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集群升级的步伐。区域金融发展对产业集群升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金融作为资源禀赋要素之一,在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浙江产业群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集群企业也须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换,能否得到大的资金规模和较低的资金使用成本成为决定企业生产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大力发展区域金融有益于集群吸纳新知识与新技术,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全球市场,防止集群“锁定”,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集群创新升级。
2.优质高效的区域金融体系是增强产业集群根植性的重要手段
地方网络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重要内部机制,金融是地方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浙江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着“搭便车”现象,缺乏创新的动力,把精力花在模仿上,在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可能形成集群发展的恶性循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基金)、咨询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能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融资和高素质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带动金融中介服务组织、科技服务机构等其他中介组织的迅速成长,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和服务保障能力,增强集群的竞争力。
3.区域金融体系的完善能促进信用担保机构发展
由于中小企业短期行为普遍、仿制现象严重,而金融担保体系尚未建立,使得中小企业缺少创新启动资金,生产经营行为出现严重的机会主义倾向,发展潜力受限。金融担保、管理咨询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资金支持、智力支持帮助小企业获得创新的内在动力,进而加快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速度,除此之外,积极推动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性担保业务的发展,建立全方位的间接融资担保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发展区域金融支持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构想
浙江产业集群要升级发展,就不可能离开现代区域金融体系的支持,为此,应大力发展区域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租赁等不同金融机构的优势,引导金融资源向产业集群配置,促进集群的升级发展。
1.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快拓宽民营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目前浙江省的中小金融机构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对于浙江省100 多万的中小企业以及每年几千万的固定资产投资而言, 其总体资产规模和信贷水平还远远难以满足, 需要这些金融机构吸收当地民间闲置资金和社会投资,扩大自身规模, 为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等的问题, 并且提供优质的咨询和理财服务。
2.加快区域内金融资源集聚,形成较完整的中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系,制定切合实际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研发资金需求,适时予以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快保险、信托与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业务和产业基金的发展;重点发展政策性银行,从多种途径扶持企业创新、研发。
3.积极创新适合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由于集群内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是抵押和担保,商业银行应加大金融工具的创新力度, 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功能化, 全方位地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需要,进一步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急、频、少的特点。
4.完善相关信用保障制度。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为集群中小企业融资创造黏合条件是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重要保障。信用担保机构可通过引入更多民间资本,开辟多渠道筹集担保资来解决资金问题。但信用担保是高风险的行业,目前的信用担保制度尚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担保企业设立制度、担保代理制度以及相关的破产法律制度, 使得信用担保机制的运行更为有效。
5.优化金融部门分布结构、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和完善有效的风险预警、处理和化解机制,确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环境,发挥金融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从而提高产业集群长期持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5
[2]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 块状经济”发展报告[J].浙江经济, 2008(12) :24-28
[关键词] 区域金融 产业集群 融资
产业集群(cluster)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理论分析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只有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规模和结构相匹配,才能实现经济最优增长。因此金融在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从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保持长期的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产业集群发展及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当前浙江经济的重要特征。据2007年浙江省经贸委对全省“块状经济”的发展现状的调查统计显示,浙江88个县市中,已有85个县市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601个,总产值15826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其中产值10亿元~50亿元的202个,50亿元~100亿元的46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有52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浙江企业多为民营中小型企业,其融资有其自身的特点。据相关资料显示,78%的企业主要从四大国有银行获取资金,把其列为最重要的融资途径,43%的企业认为地方性银行、信用社贷款也是重要的融资渠道。虽然目前的融资途径日益增多,但中小企业能选择的却很少, 近五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只拥有一种融资途径, 而能有2种融资途径的不到一半, 可见中小企业融资主要还是通过四大银行。而由于国有银行强调审慎原则,对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要求资产抵押或担保,这恰恰又是中小企业的软肋。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固定资产,即使有,也是些不被银行看重的设备。目前有87%的企业要通过担保进行融资,而通过信用评级申请贷款的只占71%,这表明信用评级、政府支持等方面需要极大发展。
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金融问题
1.集群企业方面
(1)企业盈利水平较低。浙江集群企业大多属于最终消费品生产企业,毛利率很低。受国内市场供大于求、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盈利空间不断压缩,且群中小企业经营层次较低, 产品老化,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 导致融资能力不强,缺乏弹性。
(2)集群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经营管理层相对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素养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失真现在严重,导致银行对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无法辨清,对贷款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也无法进行。
(3)企业诚信度不高,缺乏良好的银企关系。中小企业以破产、改制为名逃废银行债务之实等事件时有发生,再加上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的体制性歧视,致使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缺乏良好的银企关系。
(4)产业群内监督规范体系发展滞后, 如信用评价体系、风险保障体系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发展都有待加强。
2.金融机构方面
(1)融资集中于规模企业。从当前金融机构对浙江产业集群企业融资结构看, 规模以上企业融资相对集中, 浙江产值超亿元的规模企业授信总量占全部融资总量的80%,而众多中小企业仅占20%。一是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趋利性, 融资集中于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客户、大项目;二是各家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信贷准入标准不一,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总体门槛相对较高, 也使得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较为分散。
(2)金融创新不足, 不能应对产业集群发展各阶段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缺乏对集群发展各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的深入研究,无论客户处于产业链何种环节和何种经营需要, 均以传统的流动资金和项目贷款产品支持;习惯于对单一客户的风险识别,而不结合集群整体特征。也没根据集群的总体风险特征和对应现金流、物流, 以融资产品组合来分散和控制风险, 而以固化的担保抵押方式控制风险, 从而制约了银行对企业的有效支持, 也阻碍了企业规模的壮大。
(3)地区性的民营金融结构发展缓慢。由于中小企业大都从事简单制造业,技术含量低,所以他们需要的资金都是小额短期贷款,由于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需求急、金额小、需求频繁、不确定性高,在大型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很低。但我国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却受到严重限制。一方面,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准入审批较为严格,存在事实上的进入限制;另一方面对民营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有严格的限制。
三、区域金融发展对产业集群升级的作用
金融虽只提供服务性活动,不直接参与产品生产,但每一产业的优化升级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货币和资本市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集群升级的步伐。区域金融发展对产业集群升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金融作为资源禀赋要素之一,在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浙江产业群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集群企业也须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换,能否得到大的资金规模和较低的资金使用成本成为决定企业生产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大力发展区域金融有益于集群吸纳新知识与新技术,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全球市场,防止集群“锁定”,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集群创新升级。
2.优质高效的区域金融体系是增强产业集群根植性的重要手段
地方网络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重要内部机制,金融是地方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浙江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着“搭便车”现象,缺乏创新的动力,把精力花在模仿上,在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可能形成集群发展的恶性循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基金)、咨询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能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融资和高素质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带动金融中介服务组织、科技服务机构等其他中介组织的迅速成长,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和服务保障能力,增强集群的竞争力。
3.区域金融体系的完善能促进信用担保机构发展
由于中小企业短期行为普遍、仿制现象严重,而金融担保体系尚未建立,使得中小企业缺少创新启动资金,生产经营行为出现严重的机会主义倾向,发展潜力受限。金融担保、管理咨询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资金支持、智力支持帮助小企业获得创新的内在动力,进而加快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速度,除此之外,积极推动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性担保业务的发展,建立全方位的间接融资担保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发展区域金融支持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构想
浙江产业集群要升级发展,就不可能离开现代区域金融体系的支持,为此,应大力发展区域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租赁等不同金融机构的优势,引导金融资源向产业集群配置,促进集群的升级发展。
1.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快拓宽民营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目前浙江省的中小金融机构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对于浙江省100 多万的中小企业以及每年几千万的固定资产投资而言, 其总体资产规模和信贷水平还远远难以满足, 需要这些金融机构吸收当地民间闲置资金和社会投资,扩大自身规模, 为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等的问题, 并且提供优质的咨询和理财服务。
2.加快区域内金融资源集聚,形成较完整的中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系,制定切合实际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研发资金需求,适时予以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快保险、信托与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业务和产业基金的发展;重点发展政策性银行,从多种途径扶持企业创新、研发。
3.积极创新适合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由于集群内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是抵押和担保,商业银行应加大金融工具的创新力度, 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功能化, 全方位地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需要,进一步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急、频、少的特点。
4.完善相关信用保障制度。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为集群中小企业融资创造黏合条件是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重要保障。信用担保机构可通过引入更多民间资本,开辟多渠道筹集担保资来解决资金问题。但信用担保是高风险的行业,目前的信用担保制度尚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担保企业设立制度、担保代理制度以及相关的破产法律制度, 使得信用担保机制的运行更为有效。
5.优化金融部门分布结构、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和完善有效的风险预警、处理和化解机制,确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环境,发挥金融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从而提高产业集群长期持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5
[2]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 块状经济”发展报告[J].浙江经济, 2008(12)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