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就该“略读”吗?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课文的每一单元中,均有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略读课文,按要求,略读课文是不要精读精讲的。但笔者认为,有些略读课文,从内容、写法或思想意义上看,要比一些精读课文显得重要。因此这类课文,也宜精读精讲。
  例如,初一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有一篇略读课文《散步》,课后只要求学生说说“散步”这个题目好不好,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的含义。笔者认为,光让学生理解一下题目的好坏及一段话的含义还远远不够。在教此文时,还引导学生探究了以下问题:(1)散文的语言美。文中有很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很有节奏感,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好处。(2)散文的人性美。这篇文章,通过一家三代人散步这件小事,揭示出人性的光辉,儿子孝敬老母亲,母亲疼爱小儿子,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光大,对师生也是一次心灵的洗涤、道德的洗礼。(3)以小见大的写法。散文写得事虽小,但它却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应遵守的伦理原则。如果忽略了以上内容不讲,此文的设置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再如,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此文在问题的设置上虽比《散步》要多,但一些重要的问题仍然没有触及到。在教学此文时,除了要求学生知道罗布泊的过去及现在的样子,明白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还引导学生作了深层次的探究:(1)罗布泊神秘在哪里?(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科考失踪,探险家余纯顺在那里探险遇难。)(2)为何要引用史书中有关罗布泊的记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说服力。)(3)文中的四个“盲目”有何深层次的含义?(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目光狭小,只顾本地利益,不顾他人利益。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4)作者呼唤人们要有哪些意识?(要有忧患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6)学习本文,你有何启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加强,科学发展的理念得到了提升。
  又如,初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出师表》一文,对于这篇略读课文,笔者认为不仅不能略读,还应引导学生精读。原因如下:
  从内容上来看,文中有许多重点知识需要掌握。如,实词的活用:“光、亲、远、全、竭、菲薄、良实、奸凶”等。如,重点句的翻译:“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如,对词语的古今义的理解:“痛恨、卑鄙、感激”等。再如,他情真意切地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项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从政治意义上看,也应教育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诚实守信,学习他的忠君思想。他在出师伐魏之前,对后主刘禅的为人及处事能力深感忧虑,唯恐他亲小人远贤臣。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只有国内政局稳定了,他才无后顾之忧,才可以专心伐魏。因此在他出师前,他既以长者的身份,又以臣子的身份,披肝沥胆地向后主刘禅陈述了亲贤远佞、继承先帝遗志的重要性。他的这种赤胆忠心,将彪炳千秋。
  与此相反,一些需要安排精读的课文,觉得反而没有精读的必要。如,初二语文下册中的《我的母亲》一文,在学习此文时,只要求学生弄清下列几个问题就行了:(1)课文写了母亲的那几件事情?(2)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3)你怎样评价母亲的这种教子方式?其他知识无需顾及。再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只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两个问题:(1)文章的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丑陋的外表有何作用?(2)文章的后半部分刻画了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于文中的一些疑难句,没必要让学生去苦心体会。
  再如,初三语文上册中的《威尼斯商人》一文,这是一篇内容较长的戏剧,也安排了学生精读。凡是教过此文的老师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没必要精读,只需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一下戏剧的有关常识,熟悉一下戏剧的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人物形象就足够了。
  当然,初中语文课本中还有一些课文没必要精读,这里就不再一一例举。由此看来,一篇文章是精读还是略读,要以文章的内容而定。
其他文献
所谓创新,就是要敢于摆脱传统习惯的束缚,冲破原有知识范围、思维定势的禁锢,改善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具有进步意向的新思维、新方法、新发现、新规律。因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
期刊
什么是合格的教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名教师究竟合格不合格,学生最有发言权,那就来看看学生心目中合格的教师究竟有什么标准。据报道,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收集了9万封“关于自己心目中合格老师”的调查问卷,从中概括出作为好教师的几种素质。细细数来,发现都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品质,但真正做到却绝非易事,这里不妨逐一做一下解读:  一、友善的态度  学生描述:“她必须非常喜欢我们。她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已经成为教育圈内外人士的共识。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师生的思想创新  初中教师要有思想创新的意识、能力和胆略,最主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如果在“教材、教参”面前关闭自己思考的大门,就谈不上任何形式的创新。初中语文教师
期刊
“作业”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作业贯串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资料。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
期刊
当班主任,就意味着要比一般老师更忙、更累,这个理儿谁都清楚,但既然选择了当班主任,就必须尽心尽力。别人说:干教育就是良心买卖。一点儿也不假,每天吊儿郎当上班,照样一分钱不少拿,拼命干也不多拿一分钱。但每个班主任都那么尽心尽力,都干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曾经读到过李老师发表过的一篇文章,文中有这么几句话感受很深:儿子在慢慢地长大,转眼到了要上学的年齡,多么希望他能分在一个好班主任的班里,摊上些责任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完成探索过程。课堂提问就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用得较多的方法。课堂提问要以学定教,既要预设、更要生成,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生成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预设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上,更应该从思想上达到真正的转变,把课堂那一片天空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展翅翱翔。  一、学生
期刊
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理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形成了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充分发
期刊
在新一轮课改中,经过自身教学实践与反思经验的积累,思索并尝试了一些把语文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的方法。一些学生从 “听了会忘记” 和“看了记不住”以及“学过没学会”的学习困境中走了出来,他们在做中学,在做中记,效果比原来要好得多。学生变得更主动、更积极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教师和学生都从原来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具体操作主要有八个方面:  一、预习时间  预习是指在教师讲授知识
期刊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过程,然而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因为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无法替代。作为教师,从教学的动态过程去考虑,应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让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有所创新。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改变过去的做
期刊
【创意说明】  我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文学的摇蓝、写作的范本。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历代诗人喻愁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写愁的篇章,或摹形状态,或想象奇特,或妙用修辞,或情景交触,将无形的愁写得可触可感。教学设计的是人物情绪描写专题训练,意在引导学生从灿烂的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文本《武陵春》等写愁的古诗词中感悟方法,提升写作技能,学会智慧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