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本是一个蕴藏着无穷资源的矿藏,其中蕴含着有利于学生作文训练的宝贵资源。它能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作文的立意提供典范和灵感,为学生提供语言积累和各种写作技巧。因此,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充分挖掘课本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现有教材进行作文训练,以实现课本资源的开发和再造,使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关键词: 课本 挖掘 作文 资源
语文课本是学生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学习载体。它是教材编者们根据教学大纲或新课标的要求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精心挑选而编排出来的。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典范性。因此,课本是学生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基本的营养源和学习资源。
大多数教师对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把重点放在对学生阅读解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课本就像一个蕴藏着无穷资源的矿藏,只要挖掘的人用心,他会取之不竭。在这里,我想谈谈有关从语文课本中挖掘有利于学生作文训练的宝贵资源的问题。
一、课本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现在高中生的生活普遍规律而单调,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课本,很少靠读书看报,上网看电视,来扩大课外知识。学生处在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状态中,头脑中的资源信息自然非常匮乏,写起作文也就常面临着没有素材,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的问题。事实上,学生最熟悉的是课本,翻开语文书,里面的课文内容和作者背景,有许多可作为学生写作文的素材。而且学生对这些素材非常熟悉,不至于在考试中由于紧张而茫然失措。例如,有位考生在写2005年高考作文“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时就用到了课文《过秦论》的内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在《过秦论》中一语道破天机。的确,六国当时有众多的将领与谋士,戮力而攻秦却不攻自破,能不令人惊讶吗?而偌大的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占据天时、地利,却被‘蹑足行伍之间’的陈胜‘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人耻笑,真是匪夷所思。究其根本,不得人心是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仁义不施,六国和秦朝的败亡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必然的。”
用课文内容不需要再去复述事情原委,直接点出此事例和论点的论证关系即可,这样会避免因叙述过多而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也可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内容。像《鸿门宴》、《勾践灭吴》、《荆轲刺秦王》、《孔雀东南飞》等等,其中的故事、人物信手拈来,比比皆是,都是作文的好素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作文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从课本中找寻作文素材的本领,同时能够对一个事例,多方挖掘。这样,才使学生不再是“身在宝山不识宝”。而学生有了丰富的作文素材,写作的时候才会兴趣昂然,文思如涌。
二、课本为作文的立意提供典范与灵感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 中有 “深刻”一栏,要求考生作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应该说,这个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高的,因为目前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立意失误很多,具体表现在:1. 有些文章中心不够明确,全文基本观点不明朗、不集中。2.文章基本符合题意要求,有立意,但缺少点睛之笔,使立意缺乏应有的高度。3.思想境界不高,明显表现出一些不合适的观点。4.立意平淡,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与见解。所有这些都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成绩。虽然不少人认为要加强学生的立意,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但就学生现有的生活环境下很少能够关注社会,即使某些社会问题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只是只知其表,不明其理,看问题和思考问题抓不住关键,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更谈不上用到作文中去了。因此,如何锻炼出学生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成为许多老师的苦恼。
我认为,要享有“慧眼”“慧心”,就要去借,去学。到哪借呢?我们不需舍近求远,翻开课本,里面的内容贯古今,通未来,博中外,包罗万象。篇篇都是那些独具慧眼的文学大家以他们灵秀的慧心谱写出的历经时代磨砺的佳作。教师在平日的教读中在注重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也应引导他们学习作者独特观察生活的视角和考虑问题的深刻性。
三、课本为作文提供了语言积累
当学生有了深刻的立意,有了丰富的素材时,却又面临着满腹经纶无从诉说,肚里有话不会表达的难题。这时,就需要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语言智慧和语言能力。
当古代学子们启蒙时每天在吞入《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时,我们知道,“他们实际上是沉浸在一种审美性文本的熏陶之中。这些名句中既包含了语法,又包含了修辞,并且学子的语言区在背诵演习中形成了一个个‘语言模块’。这些‘语言模块’储存在学生的大脑语言区中,具有整合生成新的写作语言的作用。”当学生写作文时,这些“语言模块”就会与他写作文的题目题材连通,一片片饱含作者自己才情之思个性的语言作品就问世了。
高中学生正在语言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让他们大量吃进许多优秀的文章,通过教师的审美意蕴和写作技巧的点拨,使其迅速的在写作过程中运用。
这方面,语文课本首当其冲又成为优秀文章的提供者。新的语文课本在内容安排上,把同一文体的文章编排在一起,精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晰明确地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的语言特点,便于在写作中恰当的运用语言。所以,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语言,模仿课文语言,来进行必要的语言积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本为作文提供了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能“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写作。”比如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各种叙述方式和修辞格。这些看似简单的写作技巧,学生们却很少能够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去。许多老师总是在专门的作文训练课和作文讲评课上以优秀作文或是本班学生的作文为例专门讲授写作技巧。这样虽能起到知识系统综合的作用,但学生的理解与运用有时还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资源,是一个具有高度开采价值的丰富矿藏。教师只要创造性地运用现有教材开展教学,革新教育观和教育方式,一定能够实现资源开发和资源再造,使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 课本 挖掘 作文 资源
语文课本是学生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学习载体。它是教材编者们根据教学大纲或新课标的要求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精心挑选而编排出来的。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典范性。因此,课本是学生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基本的营养源和学习资源。
大多数教师对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把重点放在对学生阅读解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课本就像一个蕴藏着无穷资源的矿藏,只要挖掘的人用心,他会取之不竭。在这里,我想谈谈有关从语文课本中挖掘有利于学生作文训练的宝贵资源的问题。
一、课本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现在高中生的生活普遍规律而单调,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课本,很少靠读书看报,上网看电视,来扩大课外知识。学生处在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状态中,头脑中的资源信息自然非常匮乏,写起作文也就常面临着没有素材,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的问题。事实上,学生最熟悉的是课本,翻开语文书,里面的课文内容和作者背景,有许多可作为学生写作文的素材。而且学生对这些素材非常熟悉,不至于在考试中由于紧张而茫然失措。例如,有位考生在写2005年高考作文“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时就用到了课文《过秦论》的内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在《过秦论》中一语道破天机。的确,六国当时有众多的将领与谋士,戮力而攻秦却不攻自破,能不令人惊讶吗?而偌大的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占据天时、地利,却被‘蹑足行伍之间’的陈胜‘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人耻笑,真是匪夷所思。究其根本,不得人心是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仁义不施,六国和秦朝的败亡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必然的。”
用课文内容不需要再去复述事情原委,直接点出此事例和论点的论证关系即可,这样会避免因叙述过多而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也可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内容。像《鸿门宴》、《勾践灭吴》、《荆轲刺秦王》、《孔雀东南飞》等等,其中的故事、人物信手拈来,比比皆是,都是作文的好素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作文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从课本中找寻作文素材的本领,同时能够对一个事例,多方挖掘。这样,才使学生不再是“身在宝山不识宝”。而学生有了丰富的作文素材,写作的时候才会兴趣昂然,文思如涌。
二、课本为作文的立意提供典范与灵感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 中有 “深刻”一栏,要求考生作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应该说,这个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高的,因为目前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立意失误很多,具体表现在:1. 有些文章中心不够明确,全文基本观点不明朗、不集中。2.文章基本符合题意要求,有立意,但缺少点睛之笔,使立意缺乏应有的高度。3.思想境界不高,明显表现出一些不合适的观点。4.立意平淡,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与见解。所有这些都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成绩。虽然不少人认为要加强学生的立意,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但就学生现有的生活环境下很少能够关注社会,即使某些社会问题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只是只知其表,不明其理,看问题和思考问题抓不住关键,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更谈不上用到作文中去了。因此,如何锻炼出学生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成为许多老师的苦恼。
我认为,要享有“慧眼”“慧心”,就要去借,去学。到哪借呢?我们不需舍近求远,翻开课本,里面的内容贯古今,通未来,博中外,包罗万象。篇篇都是那些独具慧眼的文学大家以他们灵秀的慧心谱写出的历经时代磨砺的佳作。教师在平日的教读中在注重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也应引导他们学习作者独特观察生活的视角和考虑问题的深刻性。
三、课本为作文提供了语言积累
当学生有了深刻的立意,有了丰富的素材时,却又面临着满腹经纶无从诉说,肚里有话不会表达的难题。这时,就需要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语言智慧和语言能力。
当古代学子们启蒙时每天在吞入《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时,我们知道,“他们实际上是沉浸在一种审美性文本的熏陶之中。这些名句中既包含了语法,又包含了修辞,并且学子的语言区在背诵演习中形成了一个个‘语言模块’。这些‘语言模块’储存在学生的大脑语言区中,具有整合生成新的写作语言的作用。”当学生写作文时,这些“语言模块”就会与他写作文的题目题材连通,一片片饱含作者自己才情之思个性的语言作品就问世了。
高中学生正在语言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让他们大量吃进许多优秀的文章,通过教师的审美意蕴和写作技巧的点拨,使其迅速的在写作过程中运用。
这方面,语文课本首当其冲又成为优秀文章的提供者。新的语文课本在内容安排上,把同一文体的文章编排在一起,精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晰明确地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的语言特点,便于在写作中恰当的运用语言。所以,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语言,模仿课文语言,来进行必要的语言积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本为作文提供了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能“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写作。”比如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各种叙述方式和修辞格。这些看似简单的写作技巧,学生们却很少能够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去。许多老师总是在专门的作文训练课和作文讲评课上以优秀作文或是本班学生的作文为例专门讲授写作技巧。这样虽能起到知识系统综合的作用,但学生的理解与运用有时还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资源,是一个具有高度开采价值的丰富矿藏。教师只要创造性地运用现有教材开展教学,革新教育观和教育方式,一定能够实现资源开发和资源再造,使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