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听《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的公开课上,我目睹了这样的情景:
“同学们,请大家把课文1-6节放声读一读,并思考故事是如何发生的。”话音刚落,教室内便书声朗朗,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人倍感欣慰。
书声刚停,便有几个学生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随后,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便向学生抛出如下问题:
“假如你是文中四个孩子的爸爸,你打算将哪一个孩子送给富人?”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见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甚至辩论声溢满学堂。
讨论声渐止,老师随即问到:
“哪位同学先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假如我是文中的‘爸爸’,我将坚决送走大儿子,因为大儿子饭量大,吃饭太多,如果让他留下来,其余人都会受连累。”
“老师,假如我是文中的‘爸爸’,我将毫不犹豫地送走小儿子,因为他比较小,还不太懂事,他长大后不会埋怨我的。”
“老师,假如我是文中的‘爸爸’,我将不假思索地送走女孩,因为她将来反正要出嫁的,早走和迟走没有多大关系。”
“哦,大家的反应真快呀,很好,大家回答的都很好,我都很欣赏!”
乍一看,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思想碰撞的火花不断闪现,这是相当精彩的课堂呀!可是只要我们稍加思索便会发现,老师在学生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老师对学生作出的非客观的不负责人的点评让我们深思,尤其是“你们说的都很好,我很欣赏”的点评,貌似民主的体现,鼓励的标志,其实背后却隐藏着老师对学生错误价值观的“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听之任之”。难道要我们让学生泯灭爱心、丧失良知来换取所谓‘民主、开放’的人文课堂吗?难道我们要让学生在老师的纵容中缺失爱心,甚至在我们老师精心创造的“民主课堂”中扭曲价值观、人生观?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何处?”
纵观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这样的现象绝不是个别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问题与策略】
那么,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還有哪些无意中放纵学生、误导学生、甚至损害学生的长远利益的不恰当点评呢?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地进行课堂点评呢?
一、点评失却化——置之不理
课堂是学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学生那睿智的回答、灵动的火花、独特的视角往往在让老师不断喝彩的同时,有时也会使老师遇到“招架不住”的“难堪”、难以评价的尴尬。于是有的老师一不做,二不休,秉承“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新课程理念,任其发展,听其交流,特别是学生的回答不好点评时,老师就采取回避的方式,充耳不闻、袖手旁观。
不错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千变万化,瞬息万变,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能力塑造者的老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以便随时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信息,特别是隐蔽而又非正确的那些信息,要随时加以客观的点评,通过点评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比如讨论《木兰诗》一诗中木兰的形象时,就有学生提出: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主观上是替父从军,为国雪耻,但是客观上却欺骗了国君,犯了“欺君之罪”,按照古代制度是该杀头的!学生思维很独特、发言很精彩,但是比较偏激!怎么办?于是,我在课堂上及时点评到: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凡事有自己的思考。不错,在古代犯了欺君之罪是该杀头的,但是也要看你欺君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木兰心中装的是国家,脑中想的是人民。为了国家,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愿意“豁”出去,难道说木兰是居心不良吗?难道说木兰是故意欺君吗?我想,木兰这种崇高的精神一定能能感动当权者!诚信要求我们不能撒谎,但谁能否认现实中需要美丽的谎言、善意的欺骗?一席话,说得学生连连点头称是,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老师!
二、点评失真化——拔苗助长
学生需要鼓励,发言需要点评,但凡事要让“事实说话”。可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点评中,有些老师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置学生回答问题的客观实际情况于不顾,大凡学生发言,千篇一律地说“好、真棒、非常好”等。这些做法表面看来能使被点评的学生“满面春风”“笑逐颜开”,整个课堂充满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岂不知我们老师的这种“拔高”点评无形中让学生穿上了“高木屐”,最终“受伤”的肯定是学生。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秉承一切应该从实际出发的“真理”原则,实事求是地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人为地拔高,不能做拔苗助长的“接班人”,甚至产生课堂点评“大跃进”现象。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违背客观实际,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既砸自己的脚,也必将砸学生的脚。比如说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扮演“爸爸”角色时,很显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当“人”来看待,充其量看作毫无情感“物”,因而在选择送哪个孩子的讨论中,丝毫看不出学生对“自己的孩子”有丝毫的“父子情”、“难舍意”,而老师却对学生这种热情背后隐藏的亲情冷漠现象竟然没有点滴异议,反而大家赞扬,难道这种缺乏亲情意识、丧失良知的表现是我们新课标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师者的引领岂能“作秀”、甚至成为“帮凶”?
三、点评失准化——模糊回应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部分老师将语文“模糊教学”思想渗透到对学生课堂发言的点评中,尤其是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模糊作答。表现在无论学生如何回答,都说“可以,还不错,差不多、可能是这样”等,客观上让自己充当“好人”,还美其名曰“赏识教育”。岂不知,你那含糊的点评必将导致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含糊认识,最终导致学生迷惘而无所得。
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点评,特别是学生理解模糊甚至错误的发言,教师应当机立断,毫不含糊,立即予以修正,从而将学生从迷茫的道路上拉回来,维护学问的“权威性”。这不是老师“霸权”的表现,也不是剥夺学生主体地位的行为,而是在发挥教师的正确引领作用、导向功能。
课堂点评是技术,更是艺术。面对瞬息万变、甚至千奇百怪的学生发言,教师要运用好“点评”这根“魔棒”。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回答,既不回避,也不拔高。我想,只要你点评运用及时而恰当、客观而真实,这根“魔棒”一定会焕发出耀眼而迷人的七彩光芒,学生一定会因老师的恰当点评而走上成长的康庄大道!
“同学们,请大家把课文1-6节放声读一读,并思考故事是如何发生的。”话音刚落,教室内便书声朗朗,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人倍感欣慰。
书声刚停,便有几个学生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随后,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便向学生抛出如下问题:
“假如你是文中四个孩子的爸爸,你打算将哪一个孩子送给富人?”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见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甚至辩论声溢满学堂。
讨论声渐止,老师随即问到:
“哪位同学先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假如我是文中的‘爸爸’,我将坚决送走大儿子,因为大儿子饭量大,吃饭太多,如果让他留下来,其余人都会受连累。”
“老师,假如我是文中的‘爸爸’,我将毫不犹豫地送走小儿子,因为他比较小,还不太懂事,他长大后不会埋怨我的。”
“老师,假如我是文中的‘爸爸’,我将不假思索地送走女孩,因为她将来反正要出嫁的,早走和迟走没有多大关系。”
“哦,大家的反应真快呀,很好,大家回答的都很好,我都很欣赏!”
乍一看,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思想碰撞的火花不断闪现,这是相当精彩的课堂呀!可是只要我们稍加思索便会发现,老师在学生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老师对学生作出的非客观的不负责人的点评让我们深思,尤其是“你们说的都很好,我很欣赏”的点评,貌似民主的体现,鼓励的标志,其实背后却隐藏着老师对学生错误价值观的“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听之任之”。难道要我们让学生泯灭爱心、丧失良知来换取所谓‘民主、开放’的人文课堂吗?难道我们要让学生在老师的纵容中缺失爱心,甚至在我们老师精心创造的“民主课堂”中扭曲价值观、人生观?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何处?”
纵观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这样的现象绝不是个别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问题与策略】
那么,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還有哪些无意中放纵学生、误导学生、甚至损害学生的长远利益的不恰当点评呢?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地进行课堂点评呢?
一、点评失却化——置之不理
课堂是学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学生那睿智的回答、灵动的火花、独特的视角往往在让老师不断喝彩的同时,有时也会使老师遇到“招架不住”的“难堪”、难以评价的尴尬。于是有的老师一不做,二不休,秉承“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新课程理念,任其发展,听其交流,特别是学生的回答不好点评时,老师就采取回避的方式,充耳不闻、袖手旁观。
不错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千变万化,瞬息万变,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能力塑造者的老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以便随时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信息,特别是隐蔽而又非正确的那些信息,要随时加以客观的点评,通过点评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比如讨论《木兰诗》一诗中木兰的形象时,就有学生提出: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主观上是替父从军,为国雪耻,但是客观上却欺骗了国君,犯了“欺君之罪”,按照古代制度是该杀头的!学生思维很独特、发言很精彩,但是比较偏激!怎么办?于是,我在课堂上及时点评到: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凡事有自己的思考。不错,在古代犯了欺君之罪是该杀头的,但是也要看你欺君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木兰心中装的是国家,脑中想的是人民。为了国家,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愿意“豁”出去,难道说木兰是居心不良吗?难道说木兰是故意欺君吗?我想,木兰这种崇高的精神一定能能感动当权者!诚信要求我们不能撒谎,但谁能否认现实中需要美丽的谎言、善意的欺骗?一席话,说得学生连连点头称是,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老师!
二、点评失真化——拔苗助长
学生需要鼓励,发言需要点评,但凡事要让“事实说话”。可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点评中,有些老师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置学生回答问题的客观实际情况于不顾,大凡学生发言,千篇一律地说“好、真棒、非常好”等。这些做法表面看来能使被点评的学生“满面春风”“笑逐颜开”,整个课堂充满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岂不知我们老师的这种“拔高”点评无形中让学生穿上了“高木屐”,最终“受伤”的肯定是学生。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秉承一切应该从实际出发的“真理”原则,实事求是地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人为地拔高,不能做拔苗助长的“接班人”,甚至产生课堂点评“大跃进”现象。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违背客观实际,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既砸自己的脚,也必将砸学生的脚。比如说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扮演“爸爸”角色时,很显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当“人”来看待,充其量看作毫无情感“物”,因而在选择送哪个孩子的讨论中,丝毫看不出学生对“自己的孩子”有丝毫的“父子情”、“难舍意”,而老师却对学生这种热情背后隐藏的亲情冷漠现象竟然没有点滴异议,反而大家赞扬,难道这种缺乏亲情意识、丧失良知的表现是我们新课标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师者的引领岂能“作秀”、甚至成为“帮凶”?
三、点评失准化——模糊回应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部分老师将语文“模糊教学”思想渗透到对学生课堂发言的点评中,尤其是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模糊作答。表现在无论学生如何回答,都说“可以,还不错,差不多、可能是这样”等,客观上让自己充当“好人”,还美其名曰“赏识教育”。岂不知,你那含糊的点评必将导致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含糊认识,最终导致学生迷惘而无所得。
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点评,特别是学生理解模糊甚至错误的发言,教师应当机立断,毫不含糊,立即予以修正,从而将学生从迷茫的道路上拉回来,维护学问的“权威性”。这不是老师“霸权”的表现,也不是剥夺学生主体地位的行为,而是在发挥教师的正确引领作用、导向功能。
课堂点评是技术,更是艺术。面对瞬息万变、甚至千奇百怪的学生发言,教师要运用好“点评”这根“魔棒”。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回答,既不回避,也不拔高。我想,只要你点评运用及时而恰当、客观而真实,这根“魔棒”一定会焕发出耀眼而迷人的七彩光芒,学生一定会因老师的恰当点评而走上成长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