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听一些语文老师抱怨:很多很多学生上课时不愿去想问题,总是习惯坐等老师的答案;在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时,大部分中下生也是照搬组长(或优生)的答案,自己不去认真思考,结果小组讨论变得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另外,抄作业的问题在很多学校仍然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以上几种情况表明,目前不少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比较淡薄,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尚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就是: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开展“双体互促”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在群体中去培养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双体互促”课堂教学特征
“双体”就是个体(学生)与学生所在的集体(课堂教学中一般指学习小组),““互促”就是运用完善的激励机制使个体(学生)与集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就是指由4-6名学生组成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从事学习活动,在语文课堂上都是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给小组中成员充分解决机会(互相交流,互相检查等),用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合理评价。根据对学生(个体)完成情况的评价结果给予学生所在的集体(小组)进行奖励(或制裁)。这样,把学生个人的成功与否和学生所在的集体荣誉连在一起,促使学生努力完成教师给予的学生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自觉地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促进。
二、良好的个性素质是良好的群体的保证
一个班级是一人“群体”,一个小组也是一个“群体”,而组成班级或小组这个“群体”的一个个“个体”,就是学生。个体素质的累积构成了群体素质。因此,“个体”的优劣直接影响“群体”的好坏。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每一个“个体”(至少绝大多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才能保证教学目标不打折扣地实现,从而提高全班的教学质量。一个小组也是一样,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只有这个小组的每一个“个体”积极主动地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互相研究,取长补短,综合意见,才能真正弄明白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相反,如果全班学生长期只是被动参与,靠老师硬“灌”,如何能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如何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素质教育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在小组讨论中,如果长期靠一两个人(组长或优生)想出答案,再告诉大家,一方面不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还会有反作用,组长(或优生)长期只“出”不“进”,没有收获,就会丧失积极性;组员只是被动参与,鹦鹉学舌,没有主动精神,没有成功感,长久下去,也会兴味索然,无任何效益可言。如此以来,提高全班学生素质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必须想方设法培养良好的学生的个体素质,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
三、如何培养学生个体的主体性
1.教学方法上,学生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相结合。
相互研究利于集众人之思想于一炉,共同提高,达到1 + 1〉2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麦斯等人的实验表明,合作学习优于个人学习,因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各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合作性的交往中他们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而独立思考是发现学生个性见解的有效方法,是相互研究的基础,思考的结果是研究交流的主要内容,没有思考的研究只能是空談或抄袭。因此要特别重视独立思考的作用。具体操作上有两种处理方法:对于较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结果抽签进行抽样检查;对于难度较大、需要共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个人拟出初步答案,然后再在同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经过认真独立思考后,学生讨论时才有话可说,有内容争论,形成真正的讨论研究的气氛,学生也自然会有所收获。
2.设计问题和抽样检查提问时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果老师要求学生讨论问题的答案是相同的、固定的或是现成的,就会束缚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放性。实践表明,问题的争议性越大,越是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与争论。为此,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问题的思考价值和灵活性,要求学生想到讨论不是为了对答案,而是交流意见。要尽情地去想,尽情去说,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不算错。在抽样回答时对答的内容多的学生给以鼓励表扬甚至奖励,答错没关系,不出声或过于简单的则给以批语或惩罚。此外,被提问的学生答完后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可以抢答,充分发表意见,但答案不得重复。这样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以便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答案来。例如,我在教授《岳阳楼记》第五段时让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和激烈争论之后,总共出现了十一种不同的合理的答案,比我预想的还要多,其中抢答的有不少是基础较差的学生。
3.加强个人的责任心、荣誉感、集体观念和自我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渗透品德教育,教育他们培养对他人负责、对小组负责的精神和为小组争光的集体观念,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培养“小组因我而光荣,不要小组因我而羞耻”的思想。努力为小组多做贡献、少添耻辱。这样当他们因自己一种与众不同的答案而给小组带来奖励时,内心会产生较强的荣誉感和满足感,从而促使其更积极的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要靠我们老师去调动和培养,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良好的主体性素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参与程度才能大幅度提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才能得到切实贯彻。
一、“双体互促”课堂教学特征
“双体”就是个体(学生)与学生所在的集体(课堂教学中一般指学习小组),““互促”就是运用完善的激励机制使个体(学生)与集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就是指由4-6名学生组成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从事学习活动,在语文课堂上都是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给小组中成员充分解决机会(互相交流,互相检查等),用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合理评价。根据对学生(个体)完成情况的评价结果给予学生所在的集体(小组)进行奖励(或制裁)。这样,把学生个人的成功与否和学生所在的集体荣誉连在一起,促使学生努力完成教师给予的学生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自觉地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促进。
二、良好的个性素质是良好的群体的保证
一个班级是一人“群体”,一个小组也是一个“群体”,而组成班级或小组这个“群体”的一个个“个体”,就是学生。个体素质的累积构成了群体素质。因此,“个体”的优劣直接影响“群体”的好坏。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每一个“个体”(至少绝大多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才能保证教学目标不打折扣地实现,从而提高全班的教学质量。一个小组也是一样,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只有这个小组的每一个“个体”积极主动地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互相研究,取长补短,综合意见,才能真正弄明白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相反,如果全班学生长期只是被动参与,靠老师硬“灌”,如何能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如何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素质教育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在小组讨论中,如果长期靠一两个人(组长或优生)想出答案,再告诉大家,一方面不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还会有反作用,组长(或优生)长期只“出”不“进”,没有收获,就会丧失积极性;组员只是被动参与,鹦鹉学舌,没有主动精神,没有成功感,长久下去,也会兴味索然,无任何效益可言。如此以来,提高全班学生素质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必须想方设法培养良好的学生的个体素质,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
三、如何培养学生个体的主体性
1.教学方法上,学生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相结合。
相互研究利于集众人之思想于一炉,共同提高,达到1 + 1〉2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麦斯等人的实验表明,合作学习优于个人学习,因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各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合作性的交往中他们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而独立思考是发现学生个性见解的有效方法,是相互研究的基础,思考的结果是研究交流的主要内容,没有思考的研究只能是空談或抄袭。因此要特别重视独立思考的作用。具体操作上有两种处理方法:对于较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结果抽签进行抽样检查;对于难度较大、需要共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个人拟出初步答案,然后再在同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经过认真独立思考后,学生讨论时才有话可说,有内容争论,形成真正的讨论研究的气氛,学生也自然会有所收获。
2.设计问题和抽样检查提问时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果老师要求学生讨论问题的答案是相同的、固定的或是现成的,就会束缚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放性。实践表明,问题的争议性越大,越是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与争论。为此,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问题的思考价值和灵活性,要求学生想到讨论不是为了对答案,而是交流意见。要尽情地去想,尽情去说,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不算错。在抽样回答时对答的内容多的学生给以鼓励表扬甚至奖励,答错没关系,不出声或过于简单的则给以批语或惩罚。此外,被提问的学生答完后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可以抢答,充分发表意见,但答案不得重复。这样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以便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答案来。例如,我在教授《岳阳楼记》第五段时让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和激烈争论之后,总共出现了十一种不同的合理的答案,比我预想的还要多,其中抢答的有不少是基础较差的学生。
3.加强个人的责任心、荣誉感、集体观念和自我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渗透品德教育,教育他们培养对他人负责、对小组负责的精神和为小组争光的集体观念,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培养“小组因我而光荣,不要小组因我而羞耻”的思想。努力为小组多做贡献、少添耻辱。这样当他们因自己一种与众不同的答案而给小组带来奖励时,内心会产生较强的荣誉感和满足感,从而促使其更积极的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要靠我们老师去调动和培养,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良好的主体性素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参与程度才能大幅度提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才能得到切实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