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双体互促”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fi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听一些语文老师抱怨:很多很多学生上课时不愿去想问题,总是习惯坐等老师的答案;在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时,大部分中下生也是照搬组长(或优生)的答案,自己不去认真思考,结果小组讨论变得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另外,抄作业的问题在很多学校仍然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以上几种情况表明,目前不少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比较淡薄,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尚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就是: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开展“双体互促”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在群体中去培养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双体互促”课堂教学特征
  
   “双体”就是个体(学生)与学生所在的集体(课堂教学中一般指学习小组),““互促”就是运用完善的激励机制使个体(学生)与集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就是指由4-6名学生组成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从事学习活动,在语文课堂上都是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给小组中成员充分解决机会(互相交流,互相检查等),用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合理评价。根据对学生(个体)完成情况的评价结果给予学生所在的集体(小组)进行奖励(或制裁)。这样,把学生个人的成功与否和学生所在的集体荣誉连在一起,促使学生努力完成教师给予的学生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自觉地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促进。
  
  二、良好的个性素质是良好的群体的保证
  
   一个班级是一人“群体”,一个小组也是一个“群体”,而组成班级或小组这个“群体”的一个个“个体”,就是学生。个体素质的累积构成了群体素质。因此,“个体”的优劣直接影响“群体”的好坏。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每一个“个体”(至少绝大多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才能保证教学目标不打折扣地实现,从而提高全班的教学质量。一个小组也是一样,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只有这个小组的每一个“个体”积极主动地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互相研究,取长补短,综合意见,才能真正弄明白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相反,如果全班学生长期只是被动参与,靠老师硬“灌”,如何能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如何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素质教育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在小组讨论中,如果长期靠一两个人(组长或优生)想出答案,再告诉大家,一方面不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还会有反作用,组长(或优生)长期只“出”不“进”,没有收获,就会丧失积极性;组员只是被动参与,鹦鹉学舌,没有主动精神,没有成功感,长久下去,也会兴味索然,无任何效益可言。如此以来,提高全班学生素质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必须想方设法培养良好的学生的个体素质,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
  
  三、如何培养学生个体的主体性
  
   1.教学方法上,学生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相结合。
   相互研究利于集众人之思想于一炉,共同提高,达到1 + 1〉2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麦斯等人的实验表明,合作学习优于个人学习,因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各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合作性的交往中他们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而独立思考是发现学生个性见解的有效方法,是相互研究的基础,思考的结果是研究交流的主要内容,没有思考的研究只能是空談或抄袭。因此要特别重视独立思考的作用。具体操作上有两种处理方法:对于较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结果抽签进行抽样检查;对于难度较大、需要共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个人拟出初步答案,然后再在同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经过认真独立思考后,学生讨论时才有话可说,有内容争论,形成真正的讨论研究的气氛,学生也自然会有所收获。
  2.设计问题和抽样检查提问时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果老师要求学生讨论问题的答案是相同的、固定的或是现成的,就会束缚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放性。实践表明,问题的争议性越大,越是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与争论。为此,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问题的思考价值和灵活性,要求学生想到讨论不是为了对答案,而是交流意见。要尽情地去想,尽情去说,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不算错。在抽样回答时对答的内容多的学生给以鼓励表扬甚至奖励,答错没关系,不出声或过于简单的则给以批语或惩罚。此外,被提问的学生答完后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可以抢答,充分发表意见,但答案不得重复。这样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以便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答案来。例如,我在教授《岳阳楼记》第五段时让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和激烈争论之后,总共出现了十一种不同的合理的答案,比我预想的还要多,其中抢答的有不少是基础较差的学生。
  3.加强个人的责任心、荣誉感、集体观念和自我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渗透品德教育,教育他们培养对他人负责、对小组负责的精神和为小组争光的集体观念,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培养“小组因我而光荣,不要小组因我而羞耻”的思想。努力为小组多做贡献、少添耻辱。这样当他们因自己一种与众不同的答案而给小组带来奖励时,内心会产生较强的荣誉感和满足感,从而促使其更积极的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要靠我们老师去调动和培养,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良好的主体性素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参与程度才能大幅度提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才能得到切实贯彻。
其他文献
当前,有效教学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它牵涉到诸多因素,其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是一个重要方面。“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导航仪。为了提高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我们要深入研究学生数学认识发生和形成的规律,要在学生学习数学各阶段的“最近发展区”里进行提问,使问题问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从学生数学认知形成的过程看,每个阶段都有各自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明确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
期刊
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
期刊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德育工作的重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对于把握好当前中小学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社会形态各异、成人思想各异情况的影响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落后于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德育工作重
期刊
所谓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这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是个暗箱,摸不着,看不见,很多人不敢去接触它。其实,思维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规律,正确的运用思维方法,就能提高思维效率。长期以来,中学记叙文教学和记叙文写作教学只是通过讲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和记叙文的几种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追叙、补叙)来实施,议论文教学只是通过
期刊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广泛地运用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笔者以为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  由于作家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的不同,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同的。为能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领略文章的艺术特色,我们运用比较法教学是必要的。  再从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填鸭式”、“注入式”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成长。新的课程标准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春风,它强调应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
期刊
新课程提倡个学科以学生自主研修为主,老师只是起着组织教学和解答疑难问题的辅导作用。师生角色的转换,必然会带来作文评改的新亮点。    语文老师们都知道,作文评改在作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环节如果把握不好,很难想象作文教学会有较好的效果。面对老师笼统机械的评语,学生非但不能提高写作能力,反而越来越惧怕作文了。是啊,学生费了半天的劲,好不容易憋出一篇文章来,却让老师画了一大堆红杠杠,批了些“
期刊
杜甫的诗中曾提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富广博,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文采横溢。   在语文教学中,我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融进优美的意境、背诵精美句段积累现代语言;分析课文不面面俱到,抓住文章灵魂,抓住作者思路即可;对精美语言进行品味,对美好片段师生共
期刊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谁知,到了今天,文言文卻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然而苦从何来?首先苦在教法死,其次苦在学法死。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困境,教师亦陷入困惑之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