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里的《图绘宝鉴》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j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绘宝鉴》是元代夏文彦编纂的一部中国古代画史专著,综录了元代以前各代画家及画学源流。原著正文五卷,卷一辑录前代画论,分六法三品、三病、六要、六长、制作楷模、古今优劣、粉本、鉴赏、装褫书画定式九个部分;卷二至卷五为历代画史人物传记资料:卷二为上古至五代,卷三为北宋,卷四为南宋(包括辽、金),卷五为元代(附外国),正文后附录补遗一卷,续补一卷,共辑入画史人物1489人,刊成于元代至正五年(公元1366年)。
  《图绘宝鉴》的元刊本流传不广。明代有苗增重刊本,刊于明代正德己卯年,为六卷本,流传也不广。明崇祯时毛晋校刊重刻,收入《津逮秘书》。清康熙时借绿草堂刊行八卷本,此书才流行于世。清代乾隆间怡堂又翻刻八卷本。1929年,神州国光社又据八卷本铅印。
  尽管元刻本传世很少,但 1914年,罗振玉重编《宸翰楼丛书》,影印了叶德辉的元刻黑口本。另有瞿氏铁琴铜剑楼藏项子京旧藏本、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递藏丁氏八千卷楼原藏怡府旧藏本以及双芙阁旧藏元刻本。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有一部双芙阁旧藏元刊本《图绘宝鉴》,共五卷三册,黄纸本,半叶11行,每行20字,函套饰以花色缎面,有损毁。字迹残缺、模糊,有水渍,有断版,卷末补遗及续补有抄配,此元刻本能流传于今有它的脉络可循。

明代递藏考


  《图绘宝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钤印多,函套贴签、封面、卷端、序跋页、目录页、各卷卷末、补遗页、续补页等处,都被钤盖了不止一枚印章。这些印章的印主往往是同时代有影响的藏书家、书画家或相关知名人士,使得这部书在递藏过程中不断被注入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赋予了原书价值之外更多的附加价值。尤其是经过后代名人经眼、收藏、钤印或题跋后,因为有各印主的第一手资料,具体可查,更加彰显了书籍的非凡价值。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的《图绘宝鉴》卷端页钤盖白文印“叶盛”“箓竹堂”,朱文印“与中”。

  叶盛(1420-1474)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字与中,建有藏书楼“箓竹堂”,所藏书以精本、秘本见称。叶盛任官职数十年,每到一地,身边总带几个专门抄书的人长年为他抄书。每抄成一书,他都认真校阅,并钤盖他的印章。所钤盖的藏书印有“菉竹堂”“叶文庄公家世藏”“雄于南面百城”“巡抚宣府关防”“镇抚燕云关防”“叶盛”“与中”等。
  叶盛把自己的私家藏书编成目录《箓竹堂书目》,在清代被藏书家伍崇曜刻入《粤雅堂丛书》,影响甚广。经查清咸丰四年(1854)刻本《粤雅堂丛书》第135册收录的《箓竹堂书目》,卷五的画谱类下著录有《图绘宝鉴》,但著录比较简单,只有书名及册数,没有卷数、作者。
序一首页钤盖白文印“袁褧印”“袁氏尚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图绘宝鉴》卷端有叶盛的姓名印“叶盛”、字号印“与中”、藏书堂印“箓竹堂”,且叶盛的《箓竹堂书目》也对此书进行著录,说明《图绘宝鉴》曾经明代著名的藏书家叶盛的收藏。
  袁褧(1495-1573)是明代藏书家、刻书家,字尚之。藏书印有“袁氏尚之”“研北闲情”“玉韵斋图书”“汝南袁褧”“袁氏昌安堂珍藏”“谢湖”“高山流水”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图绘宝鉴》序一首页右下方钤盖了袁褧的姓名印“袁褧印”、字号印“袁氏尚之”,说明《图绘宝鉴》在明代经历了晚于叶盛的刻书家兼藏书家袁褧的递藏。
  吴岫,字方山,号濠南居士,明代藏书家,嘉靖诸生,生卒年不可考。藏书楼名“尘外轩”,藏书印有“方山”“吴岫”“姑苏吴岫家藏”“尘外轩读一过”等,著有《姑苏吴氏书目》一卷,早佚。但此书收入明代史学家、藏书家和目录学家黄虞稷编撰的明代著述目录《千倾堂书目》。《千倾堂书目》著录每部书的著者、书名和卷数,必要时撰写有提要,后被收入《适园丛书》第二集。经查1913年《适园丛书》的《千倾堂书目》,著录有吴岫的《姑苏吴氏书目》:姑苏吴氏书目一卷“方山吴岫”,至少说明此书经过吴岫阅读或收藏。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画鉴藏家,与当时众多的文人书画家有很深的交游。弇州为太仓的别称,王世贞自号弇州山人,源自其为江苏太仓人。古篆“葊”同“弇”,“葊州山人”即为“弇州山人”,此书有王世贞的别号印“弇州山人”,說明此书明代著名书画鉴藏家王世贞经眼。

清代递藏考


  《图绘宝鉴》流传至清代后,经过了多人的递藏、钤印和题记。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藏书家。藏书室有“曝书亭”“古藤书屋”“潜采堂”,藏书达8万卷。藏书印有“潜采堂藏书”“七品官耳”“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秀水朱彝尊锡鬯氏”“南书房旧讲官”“南书房镝史记”“小长芦钓鱼师”“得之有道传之无愧”“别业在小长芦之南毂山之东东西峡石大小横山之北”等。
序二首页钤印“吴岫”。
总目录页钤印“葊州山人”。

  《图绘宝鉴》所钤朱彝尊的两枚姓名印“彝尊”“朱彝尊印”、两枚字号印“錫鬯”“竹坨”,说明曾经朱彝尊收藏。
  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清代书法家。擅长篆刻,喜好收藏碑刻拓片,是清初隶书的一个标杆。当时的文人们通过各种途径从郑簠那儿寻求得到书法作品,同时也常为郑簠的隶书作跋。郑簠通过他的书法交友,为当时名人的著述书写序言或题签,为友人书写匾额、楹联。这些友人中包括顾炎武、朱彝尊、曹溶等大儒及金石学者。朱彝尊的曝书亭里到处悬挂郑簠所书匾额、楹联。
补遗页末钤印“彝尊”“錫鬯”,序二钤白文方印“朱彝尊印”、朱印 “竹坨”。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图绘宝鉴》封面题署“元板图绘宝鉴,菉竹堂藏本,郑簠”,说明此书在朱彝尊收藏时,朱彝尊请擅长书法并长他七岁的好友郑簠题写书名。
序一首页及总目录页钤盖白文方印“钱氏耑学”;卷二末题记后钤盖朱印“钱氏竹汀”、白文方印“钱大昕观”。
郑簠墨笔题写封面书名。序一首页页及卷端钤印“郑簠”。

  钱大昕(1728-1804),号竹汀,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汉学家,18世纪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家富藏书,藏书室有“十驾斋”“潜研堂”“孱守斋”等,收藏宋刻元版手抄本数十种。藏书印有“万经”“纶阁舍人”“瀛洲学士”“东宫亚相”“宫詹学士之章”“南海衡文”“文学侍从”等。辞官后专心讲学著述,常与戴震、王念孙、黄丕烈等切磋校勘、版本及目录知识。
  《图绘宝鉴》钤盖钱大昕三枚印章,且在卷二末有钱大昕墨笔题记,题记记述了宋高宗的多能技艺,说明曾被钱大昕经眼。
  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荛圃,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和校勘家。有藏书室士礼居、百宋一廛、陶陶室、读未见书斋、小千顷堂、学海山居、求古居、红椒山馆、学耕堂、冬蕙山房等10余处。黄丕烈藏书佞宋,且藏书印颇多,有“百宋一廛清赏”“荛圃手校”“天弢居士”“士礼居精校书籍印记”“求古居”“读未见书斋”等40余枚。所藏书籍皆钤盖其印章,并题识或题跋加以说明。著有《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和《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黄氏题跋的最大特点是喜谈藏书源流和得书经过,并注明确知版本流向的藏书处,往往一跋、再跋,以至于若干跋。
函套黄色布面贴签题“元板图绘宝鉴,士礼居黄氏散逸,芙川珍藏”,钤印“蓉镜珍藏”。

  经查证,1919年缪荃孙、吴昌绶校辑的《荛圃藏书题识》卷五子类第六叶,黄丕烈在《图绘宝鉴五卷 元至正刻本》一书下记“今观此刻叹为稀有,盖书必求其初刻。如此刻虽漶漫不可卒读,然五卷原书俱在。后附补遗。与他本附补遗于六卷后者面目已改,岂不可宝?且收藏为庐江王,犹是几百年前故物。拜经楼主人以为装潢极精,非民间藏书。吾尝见成化时阁本大唐开元占经,每册俱用黄绫作部面,复用黄绢作签条,此可见官书郑重,即装潢可辨,与此可互证也。”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五卷附补遗本相符。又记“壬戌仲秋二十有七日,海宁陈简庄携此本示余,云是吴君兔床所储,属余题识。越五日,为九月二日,听雨士礼居中。审阅一过,古香袭人,殊破岑寂,爰跋数语而归之。吴县荛圃黄丕烈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的《图绘宝鉴》没有黄丕烈的藏印及题跋,与黄丕烈藏书钤印所好相悖。此书应是黄丕烈所藏副本,不加藏印和题记让与他人。芙川题“士礼居黄氏散逸”当是黄丕烈所藏《图绘宝鉴》的副本散出。
  程恩泽(1785-1837),号春海,清代嘉庆、道光间儒林之首。精通六艺,涉猎金石书画医算。
序二钤印“恩泽”“春海”。卷三末程恩泽题“道光庚寅古歙程恩澤曾观”。
函补遗页钤白文方印“张金吾藏”,白文长方印“月霄”。
序一首页钤朱文方印“石菴”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的《图绘宝鉴》钤盖了程恩泽的姓名印和字号印,且在卷三末有程恩泽的手书墨笔题记,表明程恩泽曾观赏并认可《图绘宝鉴》元刊本。   张金吾(1787-1829),字慎旃,号月霄,清代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刻书家。编有藏书总目《爱日精庐藏书志》,收录宋元刊本及罕见版本近800种。藏书楼有“诒经堂”“爱日精庐”“青藜仙馆”“史诗阁”“求旧书庄”“墨香小艇”“世德斋”“积书庐”等。藏书印有“秘册”“张印月霄”“爱日精庐藏书”“曾在张月霄处”等。经查张金吾选择其收藏的宋元旧刻及抄本而辑成的《爱日精庐藏书志》卷24子部艺术类,没有著录此书,可见此书虽经张金吾之手但没有入选为宋元旧刻,因为张金吾在《爱日精庐藏书志》撰识中说“秘籍不尽可珍,刊本贵乎宋,宋刊不尽可宝,要在乎审择之而已。所谓审择之者何也?宋元旧刊有关经史实学而世鲜传本者上也。” 并在旧序里说此书的收录范围为“择传本较稀及宋元明初刊本及传写本”。
  劉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嗜好藏书。刘墉字写得漂亮,所以时人如纪晓岚等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刘墉所藏图书涉及佛、道、类书、碑帖、字画、戏曲、小说、弹词、曲谱、平话等。《图绘宝鉴》钤盖刘墉的字号印,说明曾经刘墉阅示。《图绘宝鉴》加盖有张蓉镜及其妻子姚畹真的26枚印章。张蓉镜的有“小琅嬛福地张氏藏”“蓉镜”“琅嬛清阁藏书”“蓉镜私印”“蓉镜珍藏”“张伯元别字芙川”“家住七十二峰间”“青松白玉”“一生心事花鸟知”“蓉镜心赏”“玉衡”“琴川望族”“惟有梅华是知己为看明月认前身”“平生减产为收书三十年来万卷余寄语儿孙勤雒诵莫令弃掷饱蟫鱼荛友氏识”(张燮)“先民有作”“黃绢幼妇”“清河伯子”(张燮)“晚院花留立春窗月伴眠”“宝鍥”“小嫏嬛福地张氏收藏”“在处有神物护持”“玉堂天上”;其妻子姚畹真的有“芙初女史”“佛桑仙馆”“芙初女士姚畹真印”“礼莲室”。
卷二末有方若蘅墨笔题记“道光辛卯六月八日白下女士方若蘅叔芷氏借读”;题记后钤印“若蘅”“畹芳”“勤襄公五女”“心莲室”。

  张蓉镜(1802-?),字芙川,一字伯元,清代藏书家。妻子姚畹真(1801-?),号芙初女史,又号琴川女士,别号畹芳女士。张蓉镜先世四代嗜书,遗留有“小琅嬛福地”藏书,宋元椠本颇多。蒋凤藻在其《所藏善本书目》中专门著录有《小琅嬛仙馆书目》二册。张蓉镜夫妇俩都喜欢藏书,有藏书楼“双芙阁”“小琅嬛仙馆”。张蓉镜精于篆刻,所刻藏书印有数十枚,喜欢在所藏图书上加盖多枚藏书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所藏《图绘宝鉴》钤盖如此多枚张蓉镜印章,且函套贴签题“士礼居黄氏榖逸,芙川珍藏”,可见其对此书的喜好和重视。
  方若蘅(1758-1815),字叔芷,号畹芳女士,桐城人,清代嘉道间在世。父亲方维甸(1759-1815),谥号勤襄,方若蘅为方维甸的第五个女儿,故方若蘅有“勤襄公五女”之印。“若蘅”“畹芳”为方若蘅的姓名印和字号印。方若蘅的手书墨笔题记表明方若蘅曾借读此书,故留下印章与题记。
  《图绘宝鉴》卷端钤印“文物博物馆研究所藏”。1962年,文化部直属古代建筑修整所与博物馆科学工作研究所筹备处合并组建文化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2007年更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说明这部珍贵元刊本古籍历时元明清,辗转多处最终归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此书历经如此多明清巨儒名仕之手,或为题写书名,或为题识,或为钤印,或为借读,流传至今实为不易。
  (作者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2021年3月14日,《北京日报》的一条《“书店渐远,记忆永存”,盛世情书店今天正式关张》的消息引发了朋友圈的热议。因为购书,我与盛世情书店老板范玉福夫妇(他们都姓范,男的我称老范,女的我叫小范)已有二十多年的交往,以前我也在文章中两次涉及这家书店,于是第二天我便写一篇千字文《模范夫妻“盛世情”》,并附上以前写的片断文字,用我公众号推出,以作纪念。没想到的是,此文两天时间,阅读过万,且有四五家媒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促进合作交流学习成为人们日益密切关注的课题,我国教育部也从2002年开始启动“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项目。本文通过对具有国际影响的促进青少年全球学习交流合作的挪威Kidlink网站及其提供的“我是谁”免费课程的介绍,试图分析蕴涵其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扩大其影响,鼓励我国更多学生、教师参与此项有意义的活动,帮助造就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一、Kidl
新地理课程理念是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即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高中地理必修模块要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等,可见信息技术应用已经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始终。下面向大家推介几个网站,共
什么是学校理想的样子?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不断探索,且众说纷纭。日本黑柳彻子则用文学的方式,为我们创造了一幅她心中好学校的模样——这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书中有一位深深热爱并懂得孩子的小林校长,他说: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吧?基于这样的认识,小林校长充分尊重并理解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让孩子们自由成长的空间。显然
从一个议题到另一个议题的自然过渡构成了完整的学术研究历程。选择元稹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追溯到博士论文的选题,2006年底论文开题,到底写什么摆在眼前。中唐文学一直是我关注的领域,读的最多的是两《唐书》,而两《唐书》的中唐文学家传记是可以找到研究话题的。那时候正在读周勋初、梁承根《师门问学录》、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自然就从五大文学家的传记比较研究入手,元稹便闯入我的研究视野。元白并称,故而元稹
七宝阁书院特约刊出  鹅湖书院,圣域贤关、仁山智水、道学之宗。  唐贞元年间(785—805)李翱,字习之,贞元进士,今甘肃秦安(唐属陇西成纪)人,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曾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的参加者,文学主张大抵同于韩愈。有作《东南录》为传世早期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在哲学上受禅宗文化的影响,首创讲学于鹅湖山下,与鹅湖寺高僧太义禅师论禅讲习,一时间在全国激起很大范围的思想学术大讨论。为今后南
《马兰花》是一部优秀的儿童剧作品,创作于1955年,由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在上海首演,1956年初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至今已经六十多年,其间曾多次重排演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6年在《马兰花》首演六十周年之际第五次重排此剧,已成为该剧院的保留剧目。中国儿童剧被外国(如日本、前苏联等)搬演,也以《马兰花》为嚆矢。它的影响之大,不仅在儿童剧创作中史无前例,即使在整个中国戏剧中也是少见的。
博览群书编辑部:  近日经常去学校听小学语文课,对课文很有兴趣,不禁仔细研读。但对两篇课文生出较多疑惑。一篇是《毛主席在花山》,另一篇是《女娲补天》(均是人教版教材)。我仔细阅读了这两篇课文,在此向相关专业人士请教。  一、《毛主席在花山》(五年级上册第28课)?  这篇课文开头交代故事发生在“1948年春夏之交”。请注意,春夏之交,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地点是花山村,花山村在河北省阜平城南庄镇。
《纽约时报》著名海外记者斯蒂芬·金泽的新书《真正的旗帜:西奥多·罗斯福,马克·吐温以及美国帝国的诞生》延续了之前作品对于战争、国家以及民族塑形的主题关注,生动再现了世纪之交那场被人遗忘的政治辩论,这场辩论成为美国自20世纪开始实行对外干涉政策的基础。1861-1865年的内战使得美国无暇他顾,此后几十年,美国人忙于战后重建和西进运动。直到1890年宣布边疆正式关闭,一些美国人才开始想象国土之外的利
1. 问:有时候,我希望插入到PowerPoint幻灯片中的剪贴画在演示文稿中能够换个角度显示,怎样才能实现呢?  答:实现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可以选定该剪贴画,然后利用绘图工具栏中的“绘图”下拉菜单下的“旋转或翻转”功能来实现。但是有时候,该菜单下的“旋转或翻转”选项功能是灰色的,这个时候就要进行如下操作:首先选定该剪贴画,然后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绘图”下拉菜单下的“取消组合”选项,并在弹出的对话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