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圃的晚旦月时光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z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杯茶,这片山水就是你的了。
  当然这是我的想象。来到艺圃的延光堂茶室时,临水的位置已经坐满了人。这可能是周末的缘故。我们勉强在墙角找到一个座位。
  当年几位艺圃主人,从袁祖庚、文震孟到姜垛,一定很享受这样的日常时光。他们在此做得最多的,恐怕就是“一杯茶”吧。
  与网师园相比,这个水榭显得开阔大气得多,仿佛可以更舒心地呼吸。也许因为如此,如今这里演变成了苏州人的一个小小公共空间。
  有的是一家子来的,带着切好的水果盒、糕点吃食,稳稳当当地坐下来。小孩在一旁玩耍,女人们边聊天,边做起了女红。
  有的带着纸笔墨,是来写字消遣的,用文具占着位子,人却已经不见了,估计在园子里边溜达着,边寻找着灵感。
  有的就是来聊天,亲朋好友三四个,要上一杯绿茶,散淡而从容,时光就在吴侬软语间慢慢流逝。
  ——寻常日子,就本该过成这个样子。安然自得中,透着坚定与自信。
  还有我这样的过客,即使只有小半天闲暇,也要在探询中“诗意地柄居”。就像林语堂先生的幽默,他说真正的馋家,若只有半个梨,绝不简简单单地吃了,而是会不惜跑几里地,找个师傅做成一道蜜饯,再慢慢品味。
  我大概就是这样的人。
  二
  对艺圃的关注,始于与陶文瑜老师谈论苏州园林。他独荐艺圃,没说原因,我也不问。
  没想到真是一条曲折幽深的小巷,出租车都不愿进去。这里位于阊门内不远处,难怪当年那个叫袁祖庚的人,将他草创的园子题额为“城市山林”。
  袁祖庚是吴县人,曾祖父因家庭变故入赘到此地,可见出身并不显赫。1529年王阳明去世时,小袁十岁。普通人家的孩子,走的是读书仕进的路线。
  在著述成风的明中晚期,袁祖庚没有留下著作,这令我有点遗憾。还好好友徐学谟给他写了篇《墓志铭》,使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模糊的背影。
  据说小袁天资聪颖,十四岁“下笔如流”,十六岁补县学,“郡院试俱第一”,二十二岁果然高中进士。
  袁祖庚的职业生涯主要在司法领域。据说因出色的才干,他仕途亨通。在绍兴推官任上,他“以精严用法为名”。在中央礼部当处长(主事)、司长(郎中)时,“以高蹈闻于前”,是个很有见地的官员。在荆州市市长(知府)任上,“能先修百姓之急,以驯服悍王有岂弟神明之称”,更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官。
  干了三年市长,他升任为浙江省按察副使。
  在明朝,省按察使是三品大员,相当于主管公检法的副省长、政法委书记,那么袁祖庚这时已经是副省级领导干部了。人们感叹,他以一介平民奋斗十多年有此成绩,应该算是“成功人士”了。
  但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让袁祖庚的仕途戛然而止,竟至于遭受降职继而削职为民的严厉处分呢?
  史料语焉不详。
  三
  明朝仕途险恶,到晚明似尤甚。
  明太祖坐了天下,“按例”诛杀开国老臣也就算了,对官员当朝打屁股(廷杖)等野蛮体罚竟也成了制度。连王阳明这样的高干子弟也不免受辱,其他官员就更难说。
  在艺圃主人中,至少文震孟和姜垛都遭受过“廷杖”,这是有记载的。
  洪武十三年(1380),老朱干脆宣布永久废除中书省,也就是废除宰相制度。这是一个分水岭。以宰辅为志的读书人,好日子是到了头了。
  宦官成了明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宦官无后,不会觊觎皇权。但文化水平不高,政事还得靠读书人来处理,于是设内阁大学士,实际上是个秘书班子。这是当时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了。但皇帝只信任宦官,锦衣卫之后,有东厂、西厂、內行厂,宦官势力渗透在国家政治经济的各个领域。
  明朝政治的黑暗,就是这么造就的。“阉党”,一群“低级动物”控制朝政,争权夺利,没有底线,其效应之一,可能就是冤假错案丛生。袁祖庚的案子恐怕就是这样。
  据说袁副使与戚继光等在台州、磐石一带抗倭颇有成效,获得了朝廷嘉奖,但因有部下私自外出被倭寇所杀,袁被“一小吏”指控。谁指控他?指控他什么罪名?为何就受了处分直至“双开”?我找不到具体资料,终究成了谜。
  一个社会底层的青年才俊,靠自己的努力,四十岁不到而官至副省级,因为一点可能勉强的罪名,一切归零。这个跟头栽得实在有点大。
  1558年,他回到苏州故里,买地筑园,取名“醉颖堂”,意思是饮酒作诗之所。徐学谟说他“世之梦梦者常以醒为醉,而佼佼者反以醉而为醒,而公之自逃于酒也”。
  他一住三十余年,直到1590年去世。
  名流官宦之后文震孟的仕途经历,也同样坎坷。
  这位文征明的曾孙,十次会试失利。直到天启二年(1622)一飞冲天,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这一年他已四十八岁。此后他的职业生涯基本上都是与魏忠贤“阉党”缠斗。三起三落,头两次是被迫辞职,第三次在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任上被革职。
  他于1620年购得此园,更名“药圃”,每次仕途失意后都回来居住,最长一次住过五年。“药圃”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也只能猜测。文震孟酷爱《楚辞》,有人查其中的“药”与“芷”“兰”同义,文公自喻清幽高洁。这个有可能,没有新意,也是文人的惯常做法。
  袁、文等明朝士大夫们的职场生涯,往往在内部争斗中瞬间逆转,大起大落,莫名其妙之间,冰火两重天。
  官场如此艰难,使得休养生息就更加重要。一座园林,无论大小,对他们来说,似乎都成了必需品。
  四
  世道在变,朝堂变得不可靠了。读书人逐渐回归书斋,他们以此为据,或走向民间、走向社会,或完全回归自我。
  虽然“义利”的坚冰在消融,但他们走向社会的方式和途径总是有限。
  在晚明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大潮下,他们之中也有“做生意”赚钱的,不过似乎都是小儿科。比如帮别人写墓志铭,明码标价拿润笔费。在冯梦龙的笔下也有“弃儒从商”的故事,比如从事丝织行业,但仅限于较低级的儒生。像顾炎武那样的大儒,去搞放贷、招股办垦殖,应当是特殊情景下的个案了。   他们走向社会的方式也不过是讲学、结社,基本离不开主流。前者典型有王阳明,后者有复社等。
  在王阳明那里,儒学吸纳了禅宗,放下了居高临下的姿态,主张“人人皆可成圣贤”。阳明心学,引领快失去活力的儒学转型,从不可靠的朝堂决然走向了广阔民间。结社,则是儒生或文人们诗酒聚会的延伸,成为一种社会活动,直至抹上议政的色彩。
  当然,更多的读书人沉浸或者坚守在他们的书斋中。“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窗幽记》),形成一道颇具特色的晚明风景线。
  就这样,袁祖庚四十岁建“醉颖堂”,直到七十二岁在此去世,1558至1590年间,在这里居住了三十二年。
  文震孟四十六岁购得此园,略加修葺,改名为“药圃”,直到他六十二岁在此逝世。1620至1636年间,他在此断断续续居住了十六年。
  那么姜垛呢?
  五
  碧螺春茶过两泡,说有免费讲解服务。
  艺圃的现有建制基本上形成于姜氏父子之手,值得去听听,而且在我心目中,苏州的讲解员无疑是顶级的。
  这位先生果然合我意。他四十岁左右,一身灰色西服,皮鞋擦得一尘不染。胸前佩戴着工作证,手里拿着纸和笔。字正腔网,抑扬自得,举手投足间,是按捺不住的儒雅之风。虽然听众只有临时凑齐的三个半,但根本不影响他的专注与兴致。那半个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由妈妈领着,不时成为他巧妙互动的对象。
  他把姜埰的“遗民”身份在这座园林中的体现,讲得透彻且妙趣横生。
  姜埰是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担任过密云县令、仪真县令。因有政绩而调回中央,担任过礼部处长(主事),选授礼科给事中。
  “给事中”是设在六部各部的“言官”,品级较低,但职责较重,负责官员监察。据说姜垛在弹劾权贵时触怒了崇祯帝,受廷杖、入狱,然后被贬到安徽宣城的卫所去当一名戍卒。他还没到达戍所,明朝就灭亡了,于是辗转到苏州,投奔有姻亲关系的文家,寄居在药圃。
  1659年,姜埰购得此园,这时已经是清顺治十六年了。他进行了修葺,更名为“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拓展了宅院,又改名为“艺圃”。
  姜氏父子不仅世代不出仕,而且在艺圃的陆续建设中,淋漓尽致地融入了一代“遗民”的细腻用心。
  他浓墨重彩地怀念山东莱阳故乡。命名主客厅为“莱阳草堂”。草堂的一角还有水井一座,寓意“饮水思源”。有的建筑被直接命名为“念祖堂”“香草居”“馎托斋”“爱莲窝”“思嗜轩”等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其用意其实很明确。
  他还在很多建筑中巧妙地暗喻自己的政治理想,如旸谷书堂、响月廊、朝爽台。据解,日出为“旸谷”,日落则有“响月”。旸谷、响月,合而为一“明”字。“朝爽”两字,形态上是“大明”两字分别被刀斧所制,表达了对前朝的刻骨怀念。
  池水东侧的“乳鱼亭”也有深意。这座亭子的建造规制体现了主人的官阶品级,这与几个大堂屋檐的官帽构型是一致的,表达了主人内心的桀骜不驯。
  艺圃的“高风亮节”,使之成为当时著名的文人活动中心。同时代的散文家汪琬在《艺圃记》中说:“马蹄车辙,日夜到门,高贤胜景,交相为重。”清初“遗民”中的名士,大多光顾过这里。他们在此吟诗作画,留下了丰富的作品,极大地提升了艺圃的文化品位。
  姜氏父子通过回归书斋的方式,捍卫了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意识。那种自觉、自信和坚守,显得风骨铮铮。
  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本地商人吴斌购得艺圃,姜氏拥有此园达到三十七年。据记载,厚道的吴斌收留的姜氏后人,此后又在此居住了三十年。
  这算是一种致敬吗?
  与顾炎武等遗民一样,姜氏父子与新政权长期周旋而得以保全,也算是历史血腥烟云中的一抹温柔了。
  六
  小小艺圃,冥冥中呈现了一幅晚明士大夫的群像。
  命运让他们陆续登上这个舞台,营造于斯,歌哭于斯,绵延四百余年。艺圃,也在大历史中,无意中展示了几代知识者的命运与人生抉择。尤其值得深思的是,几百年的漫长岁月间,他們的经历竟然是那么相似。
  荣枯之际,这座园林也经历了太多插曲。比如为躲避太平兵乱,这个池子淹死过不少拥挤滑落者。这里做过商人的宅院,做过苏州丝绸业公会的会所,还被用来做过集体工厂和机关办公场地。
  这些似乎都是历史变迁中一个院子、一座建筑的题中应有之义,又都显得不值一提。
  唯有三代园主,不同姓氏,却似乎可以接续成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英才辈出、前赴后继的晚明故事,述说的是同一个关于“修齐治平”的古老理想。
  在历史的宿命里,他们在平庸中崛起,在奋争中幻灭,又一次次重新燃起薪火,而至代代相传。他们曾经仓皇而坚定的脚步,汇集为岁月的音符与交响,奏响在这座古老城市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
  这里是“艺圃”。
  这里是一座普通的苏州园林。
  责任编辑:田静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教育者来讲,我们力求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关注数学学科要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调动学生课前参与方式的学习——预习,就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预习对于学好数学非常重要,老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重点抓好:1、让学生理解或体会预习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2、掌握预习的方法;3、
期刊
那一年,我去四川绵阳参加全国第一届残疾人作家笔会,会议期间,主办方组织大家去九寨沟采风。蜀道之难,步步惊心,又值经行的很多路段正在施工。一面是绝壁高山,一面是湍急的河流,施工的民工为避让车辆,远远看见车来,双手攀住头顶上的钢缆,身体悬空,大巴车紧擦着他们的身体蹭过去。尽管导游一再声明开车的是老司机,我的心还是提到了嗓子眼儿。有的人不敢往外面张望,索性阖上眼睛。车子开过去了,我站起身,透过后车窗,看
期刊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  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雉鸣。  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  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印否。  人涉印否,印须我友。  (《邶风·匏有苦叶》)  姆妈在时,去架上摘葫芦,不用手掐,用剪刀剪,怕把藤掐碎。藤碎了,说葫芦会变苦。李时珍《本草》说:“瓠壶有原种是甘,忽变为苦者。俗谓以鸡粪壅之,或牛马踏践则变为苦。”以《本草》之说,葫
期刊
西沟岭上,纷白如雪的荞麦花把我惊住了。  是农历六月中旬,山风恣意。荞麦花从山腰一直铺排到山顶,跨沟过涧,纵横捭阖,成为季节的主调。因为山形地势的原因,它们又是各自成片的,东一团,西一团,大片的有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张席的样子,像无数的补丁,并不像平地的庄禾连片无涯。因为各自为体,彼此斗彩,更显抖擞。  这里是迭部县洛大乡,荞麦是这里人们的主粮。  接我们上山的三轮车司机叫马彪,壮硕的藏族青年,脸上
期刊
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国精准脱贫之后防止农村二次返贫的重要战略,而数字乡村建设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在现有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利用互联网、数据库、信息流等数字经济进一步助力乡村发展是研究的重要突破,更是当前的发展局势所趋。  關键词: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二次返贫;新农村建设  一、数字乡村建设现状  在国家精准扶贫国策的实施和推进下,中国已实现全面脱贫,乡村经济整体得以提高,农民生
期刊
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缘于它由不同文化汇流而成。说好听些,它是世界各种文化合力塑造的成功范例;但直白些讲,它也是人类学意义上全球各型文化杂交的结果。它有杂交优势,但也有异变和衰减劣势。因之,在美国,民族和宗教等议题是大话题。因为这些是社会支柱,它们本身就是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所以,美国凡跟种族、宗教乃至语言和文化习俗等有关的舆情,如果处理不当,随时会引发轩然大波。近百年特别是这半个世纪以来,它几
期刊
阳光底下  从尼木一直到日喀则,公路畅行,汽车开得像在内地的感觉,仿佛已经远离了高原的险峻和艰难,而这一切仅是幻觉而已。偶尔驻足,望见夹岸的群山连绵,并且有不可穷尽的感觉,狭窄的年楚河与雅鲁藏布江上段组成了河谷平原的狭长风景。东西横亘着两座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将藏北和藏西北的荒漠与寒冷隔绝在山的那一边。日喀则就交给了阳光和晴朗,虽然东西向的河谷造成终年的强风,阳光之下的日喀则依然多了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学生的写作能力,而目前学生所看的课外书目远远达不到所规定的课外书目,其背后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家长以及教师在阅读方面的引导,未能给予学生良好的环境引导其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兴趣,但目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空间的限制,导致学生阅读范围较窄,从而对阅读与写作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本文将基于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对如何实
期刊
一切安静的  一个行为艺术表演。表演者阿部幸子在一个艺术馆进行剪纸表演,和其他艺术剪纸不同的是,她的剪纸只是将纸剪成细细的线条,每一天剪十个小时。将纸剪得细细碎碎的,这治愈了她的精神病。  二十岁那年,阿部幸子因为有自杀倾向住进了精神病院,其间多次自残。  直到有一天晚上,她拿起剪刀剪开一张纸时,被纸张破碎的声音和剪刀行进的节奏吸引,便一直剪了下去。连续剪了很多天之后,她爱上了剪纸。医生发现剪纸转
期刊
摘要:在民办学校的发展进程来看其后勤服务起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高效率、高质量的后勤管理能为民办学校的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着重要的保障服务。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民办教育也在不断地探寻创新改革的新方式和方法中。要想实现民办学校的教育事业得到稳定的、高效地向前迈进的目的,民办学校就要加大对后勤工作的重视以及支持的力度,为寻求更专业的管理而积极努力,以便能够提升后勤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