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开私人讲学之先河,主张“有教无类”,鼓励全民接受教育,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懂得“因材施教”,创造了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等等。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当今教育界而言,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以及它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价值,以期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提供指导。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人文内涵;影响价值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追溯孔子教育思想,其有关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思想依然值得当今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文内涵
孔子的教育思想基本上都是属于道德范围以内。孔子以“文、行、忠、信”来教育学生,而“行、忠、信”则属道德范畴。至于“文”,则是指诗、书、礼、乐等典籍。“文”教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仁”和“礼”两大范畴。“礼”主要是指传统的西周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仁”则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道德品质。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的是“仁”,不是“礼”。他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这种本质和崇高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孔子认为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是孝悌,孝顺爹娘,敬爱见长。所以孔子一生努力的主要方向是要“使天下归仁”,用上说下教的温和方法来革新社会。
具体来说,孔子在培养目标上始终围绕着“成人成才”,在教育对象上注重面向全体,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现代素质教育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有教无类的教学方针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俗点来说:“不管什么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都可以受到教育”。这一教育方针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可以说是十分新颖的。春秋中叶以后,由于战争频繁、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生产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以致原来的知识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的局面被突破,开始了“文化下移”的新纪元。孔子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将以往深藏在秘府的典籍,向学生传播知识,打破“学在官府”的固定格局。不管学生身份的高低,年龄的大小、品行的高低,没有地域之分,皆可以学习,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启发智慧的机会。“有教无类”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它不仅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的大量人才,促进了文化下移,打破了贵族独享学习教育的特权,让平民阶层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开创了教育公平之先河,是现代“受教育权利平等”的思想发端。
现如今,教育工作者经常要求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此施教”,教学主体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性格也不一,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老师,应该客观分析学生的主客观条件,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去吸引学生专心投入到课堂中,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拒绝“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布置什么作业,学生做什么作业……”的死板模式,让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培养拥有独立的人格。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懈追求的理想,也是有教无类的本质所在。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在传道受业的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性格、个体差异、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的安排。孔子对每个学生“仁”的回答,不尽相同。孔子答子贡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答司马牛说“其言也切”;答子张说“恭、宽、信、敏、惠”五者为仁。譬如:弟子问“闻斯行诸”,子路和另一弟子就同意问题进行了询问,孔子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究其缘由,孔子说道,冉的性格比较懦弱,需要适当鼓励;而子路胆子比较大,所以需要克制一下。
(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八字方针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按字面意思解释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意思就是老师在教授学生时,先得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遇到事情能够“举一反三”。
孔子在进行启发教学时,往往采用“叩两端”的方法。即从正反两面去问问题,让学生把问题分析透彻。他并不赞成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希望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辩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联想,举一反三。
由此能够看出,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学生,它主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发展个人能力,拒绝灌输式的教学。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价值
(一)有教无类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些教师的眼光只在意那些所谓的“好”学生上,开小灶,给笑脸,而对那些“差生”,则多是鄙视、批评、冷落的态度,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奠定基础的,这就决定了教育对象必然是全体学生,教师只是课堂教育的引导者。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启发现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研究每个孩子的个性,遵循他們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其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丰富特色教育的多样化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每一个弟子的长处,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自己的短处,从而培养出了颜回那样的贤者,子贡那样的辩士,子路那样的政客,子游那样的学者。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长处是“因材施教”的初衷,长期以来我国沿袭着自科举制度的应试性质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向往往受到很大的局限,抹杀了孩子的天赋,有必要加以改善。像我国的北京电影学院、中央艺术学院等一系列培养学生表演、美术、音乐等特长的高等院校,擅长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学习与运用。“因材施教”是当下创办特色教育学校的目的,也是让学生乐于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找寻自我价值的探索之路。
(三)启发式教学开拓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从教转变为教和学并重。在教学设计时,启发诱导非常关键,我们借鉴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思想,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协调统一,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让知识服务于生活,学生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项波.论古代孔子仁学思想及当代现实意义[J].黑河学院学,2018(07):188-189.
[2]徐舒达.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其重要启示[J].中国高新区,2017(22).
[3]冯梦.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教学思想以及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7(03):46-52.
[4]惠黎明.《论语》的教育思想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 2018(10):22-23.
[5]李祖鑫,姜波.孔子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教学原则的影响[J].林区教学,2018.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人文内涵;影响价值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追溯孔子教育思想,其有关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思想依然值得当今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文内涵
孔子的教育思想基本上都是属于道德范围以内。孔子以“文、行、忠、信”来教育学生,而“行、忠、信”则属道德范畴。至于“文”,则是指诗、书、礼、乐等典籍。“文”教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仁”和“礼”两大范畴。“礼”主要是指传统的西周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仁”则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道德品质。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的是“仁”,不是“礼”。他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这种本质和崇高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孔子认为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是孝悌,孝顺爹娘,敬爱见长。所以孔子一生努力的主要方向是要“使天下归仁”,用上说下教的温和方法来革新社会。
具体来说,孔子在培养目标上始终围绕着“成人成才”,在教育对象上注重面向全体,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现代素质教育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有教无类的教学方针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俗点来说:“不管什么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都可以受到教育”。这一教育方针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可以说是十分新颖的。春秋中叶以后,由于战争频繁、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生产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以致原来的知识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的局面被突破,开始了“文化下移”的新纪元。孔子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将以往深藏在秘府的典籍,向学生传播知识,打破“学在官府”的固定格局。不管学生身份的高低,年龄的大小、品行的高低,没有地域之分,皆可以学习,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启发智慧的机会。“有教无类”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它不仅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的大量人才,促进了文化下移,打破了贵族独享学习教育的特权,让平民阶层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开创了教育公平之先河,是现代“受教育权利平等”的思想发端。
现如今,教育工作者经常要求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此施教”,教学主体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性格也不一,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老师,应该客观分析学生的主客观条件,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去吸引学生专心投入到课堂中,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拒绝“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布置什么作业,学生做什么作业……”的死板模式,让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培养拥有独立的人格。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懈追求的理想,也是有教无类的本质所在。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在传道受业的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性格、个体差异、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的安排。孔子对每个学生“仁”的回答,不尽相同。孔子答子贡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答司马牛说“其言也切”;答子张说“恭、宽、信、敏、惠”五者为仁。譬如:弟子问“闻斯行诸”,子路和另一弟子就同意问题进行了询问,孔子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究其缘由,孔子说道,冉的性格比较懦弱,需要适当鼓励;而子路胆子比较大,所以需要克制一下。
(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八字方针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按字面意思解释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意思就是老师在教授学生时,先得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遇到事情能够“举一反三”。
孔子在进行启发教学时,往往采用“叩两端”的方法。即从正反两面去问问题,让学生把问题分析透彻。他并不赞成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希望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辩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联想,举一反三。
由此能够看出,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学生,它主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发展个人能力,拒绝灌输式的教学。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价值
(一)有教无类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些教师的眼光只在意那些所谓的“好”学生上,开小灶,给笑脸,而对那些“差生”,则多是鄙视、批评、冷落的态度,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奠定基础的,这就决定了教育对象必然是全体学生,教师只是课堂教育的引导者。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启发现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研究每个孩子的个性,遵循他們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其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丰富特色教育的多样化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每一个弟子的长处,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自己的短处,从而培养出了颜回那样的贤者,子贡那样的辩士,子路那样的政客,子游那样的学者。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长处是“因材施教”的初衷,长期以来我国沿袭着自科举制度的应试性质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向往往受到很大的局限,抹杀了孩子的天赋,有必要加以改善。像我国的北京电影学院、中央艺术学院等一系列培养学生表演、美术、音乐等特长的高等院校,擅长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学习与运用。“因材施教”是当下创办特色教育学校的目的,也是让学生乐于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找寻自我价值的探索之路。
(三)启发式教学开拓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从教转变为教和学并重。在教学设计时,启发诱导非常关键,我们借鉴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思想,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协调统一,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让知识服务于生活,学生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项波.论古代孔子仁学思想及当代现实意义[J].黑河学院学,2018(07):188-189.
[2]徐舒达.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其重要启示[J].中国高新区,2017(22).
[3]冯梦.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教学思想以及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7(03):46-52.
[4]惠黎明.《论语》的教育思想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 2018(10):22-23.
[5]李祖鑫,姜波.孔子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教学原则的影响[J].林区教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