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宁和其他一些研究机构人员预测,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或许是物流行业先打通物联网,食品行业可能会紧跟其后。
关于物联网打通为什么不是食品行业最先开始,周宁也给出了解释:“食品行业太复杂,成本高低跨度太大,一个体系的建设,如果这张网有很多漏洞,那么这个体系等于白建。物联网本身是一种信息系统,它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要知道,因为你是拥有者,不管你是过程的拥有者,还是最终的拥有者。要做到获取的信息完全对称是非常困难的,例如一张白纸,你不知道它是哪里来的,它有没有毒,如果它上面有一个编码,在网上能够查到它的原材料从哪里来,哪个厂家做的,谁来做的包装,谁来做的运输,分销商是谁,怎么到你这儿来的,是哪台机器打印的,打印的油墨有没有问题……以上各个环节信息的累积和存储,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问题,而这个体系要非常的严谨,环环相扣,传递要达到无缝连接。”
此外,周宁还提到:“包装行业有一个优势,就是有起点、有终点。包装总有一个形式。有形的载体就是一个优势,特别是在物流方面。也不仅是物流,可能在生产环节、流水线、托盘、盒子,只要是个容器就可以与物联网相连。”
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助推包装检测标准化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物流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在物流需求不断扩张的同时,各个领域对物流的环境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物流过程可控化成为物流行业的迫切需求。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到物流领域,实现物物相连的同时,也为物流过程的可控化管理提供了更多可能。
随着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的发展,货物在流通过程中信息的管控由原来通过二维码、条形码等手段定时、定点反馈向全程反馈发展,反馈信息的内容范围也更加丰富,具体到货物在流通过程中受到的冲击、震动等事件的具体强度,而将监控到的数据信息用于包装设计,能够使得包装的设计和包装件的检测更有针对性。
包装承载物流监控技术,让物流过程走出盲区
包装作为产品的外衣,从产品出厂到到达消费者手中,与产品形影不离。产品流通过程中对于产品的控制更多是通过对产品外包装控制实现的,而物流过程中对冲击强度、跌落强度等指标的监控也是通过在外包装或者集装箱包装布置传感器网络实现的。由此可见,物流监控技术的实施与产品的包装密不可分,物流监控技术大部分是以包装为载体实现的。
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物流监控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刚告诉记者,做物流监控的意义有两个:其一,是为了测试货物在物流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环境,是否会受到冲击、震动、跌落、倾倒等影响货物安全性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其二,是为了检测货物在物流环境中,能否保持原来的品质。事实上,这不仅是物流行业关心的问题,也是包装领域尤其是运输包装领域关注的重点。
对于物流监控技术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王刚是这样解释的:物流监控技术可以解决物流行业的三个重要问题,即货物在哪里?货物的状态怎么样?货物是否发生了破损?通过对物流过程的监控,可以轻而易举的知道货物破损发生的位置和原因,以及货物破损的时间等因素。
据王刚介绍,目前的物流监控系统有两种类型:其一是记录仪,即纯粹的黑匣子。将记录仪安装在需要监控的位置,与货物一起经历物流的整个过程,然后通过专用的数据分析软件对记录仪进行回放,来分析物流过程中货物所处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和物理力的变化。其二是实时监控系统,即将货物所处的环境和冲击震动以实时数据的形式传回系统,进行分析。在控制系统中,设置一定的标准和报警系统,一旦传回的数据超出标准,报警系统就会自动启动。
记录仪与实时监控系统在应用上的区别就在于记录仪更加适用于制定标准,而实施监控系统则需要执行一定的标准。这是由各自的工作原理决定的,因为记录仪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起到记录的作用,其价值在于物流过程结束之后的数据分析,即使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达到破坏的临界点时也不能给予反馈。而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对货物的实时监控,在信息的反馈上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而可以让操作者有意识地避免破坏事件的发生。
而两种监控技术的相同之处则是能够以数据的形式更加精密和快捷的记录整个物流过程。比如对于需要防潮的货物可以通过对温湿度的记录,设计相应包装的防潮等级;而对于易碎的货物则可以通过分析物流过程中受到的冲击、震动、跌落等能量值设计相应的缓冲包装;而通过对货物的时间、地点的定位可以分析物流过程中的路面状况;对于跌落强度的记录,则能够分析货物是否经历过野蛮装卸事件,甚至能够得出野蛮装卸事件发生的地点和货物跌落的具体高度。这对于物流包装的设计和物流路线的设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据王刚介绍,目前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能够应对复杂的市场需求,而在应用的推广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物流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在经营的经济化和管理的精细化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物流监控技术的应用。事实上,自包装科研测试中心物流监控实验室开始营运到现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已经面临了各个行业多方位的需求。
目前,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的市场是冷链运输,主要用于疫苗、药品、冷鲜制品等要求低温运输的货品。近年来,国家对于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标准越来越完善,这对货物流通过程中温湿度等环境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冷链物流技术标准不够完善,且配套产业发展不全等导致冷链物流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是需求在增长,另一方面是行业现实状况不容乐观,难以达到要求。在这种形势之下,物流监控技术恰好如一面“照妖镜”,将其中的差距放大并显现出来,在发现问题和规避问题的同时,也推进冷链物流的发展和完善。
除了冷链物流之外,大型家电的运输对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也体现了很大的需求。随着家电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精细化的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降低产品的破损率,而以往简单的包装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现在的需求。通过在产品包装内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物流过程进行监控,能够轻而易举的找到破损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时间地点,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避免破损事件重复发生。事实上,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已经得到海尔集团内部的广泛认同。 在文物的运输过程中,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同样存在着难以估计的实用价值。据王刚透漏,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已经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取得合作意向,并且在文物运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未来的合作将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制定国家文物运输的标准,以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二是建立一个实时监控系统,一方面实现文物运输的实时监控,另一方面实现记录功能,使文物运输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路线、人员以及所有突发事件能够可追溯。
对于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的应用,市场诉求不仅限于以上提到的三个领域。汽车行业如沃尔沃、通用汽车等已经采用这项技术来测试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上和车座底盘等部位的冲击、震动能量值,为汽车的工业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而核燃料和设备的运输过程在我国还不是很规范,国家相关的标准也不够完善,有待于通过物流监控来提升和完善相关标准。其他如食品类、快消品类、日化产品类的运输过程,同样可以通过物流监控提升物流过程的安全性和控制的精密性。除此之外,国内诸多高校也在着力于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研究,如江南大学的物联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及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都在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领域有横向或纵向的研究课题,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市场需求广阔是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获得迅速发展的一大助力,事实上,除了市场方面的因素之外,国家政策方面也在这一技术的发展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物联网作为物流监控技术的基础支撑学科,已经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2009年,温家宝提出要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随即,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和无锡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七个产业被列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今后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一次受到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在2011年工信部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将发展物联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与此同时,在国外如美国、韩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都将物联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带动下,作为物流监控技术基础学科的物联网获得了长足发展。今后物联网的基础设施也会趋于完善,届时,物流监控技术将成为物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大众所熟知。
统一标准、统一物流业联网平台是物流监控的必然趋势
尽管物联网物流监控在技术层面已经能够实现多层次的需求,而市场对于物流监控也有很大的需求空缺,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讲,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的应用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物联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是阻碍物联网相关技术普及的一大要素。
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级产物,而统一的物联网基础体系是物联网运行的前提,只有在统一的基础体系上建立的物联网才能真正做到信息共享和传播。建立统一的标准是物联网发展的趋势,更是物流行业监控技术的市场需求。
目前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物联网的感知系统,对货物进行识别、追溯、分类、定位、追踪甚至对货物的性能、状态进行感知,通常采用RFID技术、条码自动识别技术、红外技术、条码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视频识别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二是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物流过程中流动的、复杂的货物调度和管理,如厂区生产物流的运作与管理、大范围的物流线路运输与调度以及以仓储系统与拣选系统为主的智能物流中心的物流系统作业与运筹等,这些无一不需要货物时刻处于“联网”状态,在实际应用中最常采用的网络技术是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三是智能技术,实现对物联网物流监控过程中各种复杂信息的管理,目前一般通过专业的软件实现,常用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ERP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等。
目前能够实现对物流过程智能控制和管理还是非常有限的,物联网物流监控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等一般的应用。而对于数据挖掘、网络融合与信息共享优化以及智能调度与线路自动化调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还有很大差距。
IBM的报告——《智慧供应链》中有一个观点:现在产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供应链需求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不行了,必须智能化,因此提出智慧供应链的概念。而从在物流领域来看,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实现物流的智能化管理也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目前在企业物流系统中,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可以做到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无缝结合和智能运作,而物流过程中货物的状态和路面状况分析等信息也仅仅停留在监控系统开发者手中,而不能实现行业内的信息共享,这极大地制约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潜力。如果建立一个统一的物联网平台,进而使行业内部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信息无法共享和利用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关于物联网打通为什么不是食品行业最先开始,周宁也给出了解释:“食品行业太复杂,成本高低跨度太大,一个体系的建设,如果这张网有很多漏洞,那么这个体系等于白建。物联网本身是一种信息系统,它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要知道,因为你是拥有者,不管你是过程的拥有者,还是最终的拥有者。要做到获取的信息完全对称是非常困难的,例如一张白纸,你不知道它是哪里来的,它有没有毒,如果它上面有一个编码,在网上能够查到它的原材料从哪里来,哪个厂家做的,谁来做的包装,谁来做的运输,分销商是谁,怎么到你这儿来的,是哪台机器打印的,打印的油墨有没有问题……以上各个环节信息的累积和存储,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问题,而这个体系要非常的严谨,环环相扣,传递要达到无缝连接。”
此外,周宁还提到:“包装行业有一个优势,就是有起点、有终点。包装总有一个形式。有形的载体就是一个优势,特别是在物流方面。也不仅是物流,可能在生产环节、流水线、托盘、盒子,只要是个容器就可以与物联网相连。”
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助推包装检测标准化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物流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在物流需求不断扩张的同时,各个领域对物流的环境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物流过程可控化成为物流行业的迫切需求。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到物流领域,实现物物相连的同时,也为物流过程的可控化管理提供了更多可能。
随着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的发展,货物在流通过程中信息的管控由原来通过二维码、条形码等手段定时、定点反馈向全程反馈发展,反馈信息的内容范围也更加丰富,具体到货物在流通过程中受到的冲击、震动等事件的具体强度,而将监控到的数据信息用于包装设计,能够使得包装的设计和包装件的检测更有针对性。
包装承载物流监控技术,让物流过程走出盲区
包装作为产品的外衣,从产品出厂到到达消费者手中,与产品形影不离。产品流通过程中对于产品的控制更多是通过对产品外包装控制实现的,而物流过程中对冲击强度、跌落强度等指标的监控也是通过在外包装或者集装箱包装布置传感器网络实现的。由此可见,物流监控技术的实施与产品的包装密不可分,物流监控技术大部分是以包装为载体实现的。
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物流监控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刚告诉记者,做物流监控的意义有两个:其一,是为了测试货物在物流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环境,是否会受到冲击、震动、跌落、倾倒等影响货物安全性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其二,是为了检测货物在物流环境中,能否保持原来的品质。事实上,这不仅是物流行业关心的问题,也是包装领域尤其是运输包装领域关注的重点。
对于物流监控技术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王刚是这样解释的:物流监控技术可以解决物流行业的三个重要问题,即货物在哪里?货物的状态怎么样?货物是否发生了破损?通过对物流过程的监控,可以轻而易举的知道货物破损发生的位置和原因,以及货物破损的时间等因素。
据王刚介绍,目前的物流监控系统有两种类型:其一是记录仪,即纯粹的黑匣子。将记录仪安装在需要监控的位置,与货物一起经历物流的整个过程,然后通过专用的数据分析软件对记录仪进行回放,来分析物流过程中货物所处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和物理力的变化。其二是实时监控系统,即将货物所处的环境和冲击震动以实时数据的形式传回系统,进行分析。在控制系统中,设置一定的标准和报警系统,一旦传回的数据超出标准,报警系统就会自动启动。
记录仪与实时监控系统在应用上的区别就在于记录仪更加适用于制定标准,而实施监控系统则需要执行一定的标准。这是由各自的工作原理决定的,因为记录仪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起到记录的作用,其价值在于物流过程结束之后的数据分析,即使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达到破坏的临界点时也不能给予反馈。而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对货物的实时监控,在信息的反馈上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而可以让操作者有意识地避免破坏事件的发生。
而两种监控技术的相同之处则是能够以数据的形式更加精密和快捷的记录整个物流过程。比如对于需要防潮的货物可以通过对温湿度的记录,设计相应包装的防潮等级;而对于易碎的货物则可以通过分析物流过程中受到的冲击、震动、跌落等能量值设计相应的缓冲包装;而通过对货物的时间、地点的定位可以分析物流过程中的路面状况;对于跌落强度的记录,则能够分析货物是否经历过野蛮装卸事件,甚至能够得出野蛮装卸事件发生的地点和货物跌落的具体高度。这对于物流包装的设计和物流路线的设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据王刚介绍,目前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能够应对复杂的市场需求,而在应用的推广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物流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在经营的经济化和管理的精细化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物流监控技术的应用。事实上,自包装科研测试中心物流监控实验室开始营运到现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已经面临了各个行业多方位的需求。
目前,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的市场是冷链运输,主要用于疫苗、药品、冷鲜制品等要求低温运输的货品。近年来,国家对于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标准越来越完善,这对货物流通过程中温湿度等环境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冷链物流技术标准不够完善,且配套产业发展不全等导致冷链物流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是需求在增长,另一方面是行业现实状况不容乐观,难以达到要求。在这种形势之下,物流监控技术恰好如一面“照妖镜”,将其中的差距放大并显现出来,在发现问题和规避问题的同时,也推进冷链物流的发展和完善。
除了冷链物流之外,大型家电的运输对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也体现了很大的需求。随着家电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精细化的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降低产品的破损率,而以往简单的包装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现在的需求。通过在产品包装内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物流过程进行监控,能够轻而易举的找到破损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时间地点,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避免破损事件重复发生。事实上,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已经得到海尔集团内部的广泛认同。 在文物的运输过程中,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同样存在着难以估计的实用价值。据王刚透漏,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已经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取得合作意向,并且在文物运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未来的合作将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制定国家文物运输的标准,以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二是建立一个实时监控系统,一方面实现文物运输的实时监控,另一方面实现记录功能,使文物运输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路线、人员以及所有突发事件能够可追溯。
对于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的应用,市场诉求不仅限于以上提到的三个领域。汽车行业如沃尔沃、通用汽车等已经采用这项技术来测试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上和车座底盘等部位的冲击、震动能量值,为汽车的工业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而核燃料和设备的运输过程在我国还不是很规范,国家相关的标准也不够完善,有待于通过物流监控来提升和完善相关标准。其他如食品类、快消品类、日化产品类的运输过程,同样可以通过物流监控提升物流过程的安全性和控制的精密性。除此之外,国内诸多高校也在着力于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研究,如江南大学的物联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及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都在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领域有横向或纵向的研究课题,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市场需求广阔是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获得迅速发展的一大助力,事实上,除了市场方面的因素之外,国家政策方面也在这一技术的发展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物联网作为物流监控技术的基础支撑学科,已经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2009年,温家宝提出要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随即,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和无锡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七个产业被列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今后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一次受到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在2011年工信部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将发展物联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与此同时,在国外如美国、韩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都将物联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带动下,作为物流监控技术基础学科的物联网获得了长足发展。今后物联网的基础设施也会趋于完善,届时,物流监控技术将成为物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大众所熟知。
统一标准、统一物流业联网平台是物流监控的必然趋势
尽管物联网物流监控在技术层面已经能够实现多层次的需求,而市场对于物流监控也有很大的需求空缺,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讲,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的应用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物联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是阻碍物联网相关技术普及的一大要素。
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级产物,而统一的物联网基础体系是物联网运行的前提,只有在统一的基础体系上建立的物联网才能真正做到信息共享和传播。建立统一的标准是物联网发展的趋势,更是物流行业监控技术的市场需求。
目前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物联网的感知系统,对货物进行识别、追溯、分类、定位、追踪甚至对货物的性能、状态进行感知,通常采用RFID技术、条码自动识别技术、红外技术、条码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视频识别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二是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物流过程中流动的、复杂的货物调度和管理,如厂区生产物流的运作与管理、大范围的物流线路运输与调度以及以仓储系统与拣选系统为主的智能物流中心的物流系统作业与运筹等,这些无一不需要货物时刻处于“联网”状态,在实际应用中最常采用的网络技术是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三是智能技术,实现对物联网物流监控过程中各种复杂信息的管理,目前一般通过专业的软件实现,常用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ERP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等。
目前能够实现对物流过程智能控制和管理还是非常有限的,物联网物流监控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等一般的应用。而对于数据挖掘、网络融合与信息共享优化以及智能调度与线路自动化调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还有很大差距。
IBM的报告——《智慧供应链》中有一个观点:现在产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供应链需求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不行了,必须智能化,因此提出智慧供应链的概念。而从在物流领域来看,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实现物流的智能化管理也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目前在企业物流系统中,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可以做到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无缝结合和智能运作,而物流过程中货物的状态和路面状况分析等信息也仅仅停留在监控系统开发者手中,而不能实现行业内的信息共享,这极大地制约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潜力。如果建立一个统一的物联网平台,进而使行业内部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信息无法共享和利用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