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专业课教师专业成长是中职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学校培训“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角度,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探索
2010年年底,在上海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特别强调“要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因为“当前职业学校教师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保障不力’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紧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教师队伍建设本身的问题,它是关系到我国整个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从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角度,做一点探讨性研究。
一、从低起点做起,向高标准靠近
2010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2299人,教职工1510人,其中专任教师986人,生师比1:21.2,当年底首批由各校申报、省教育厅认定的“双师型”教师321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2%,据统计,这些认定的双师型教师绝大部分是由文化课教师通过培训、考证、进修改成专业课教师的。如笔者所在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高,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先天不足和所有的职业学校一样。2000年前,学校很多专业课都是由文化课老师现学现卖的。后来,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开设机电电子类、计算机与财会类、现代服务业类等三个类别、10个专业,但新进的专业课老师不足20个人,很多文化课老师通过培训学习承担了专业、实习、实训课的任务,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老师每年在市级以上教学业务比赛中获奖40多人次。学校的这个发展过程给了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中等专业技能不是高不可攀。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个定位很明确,中职学生学习的不是高能动作,也不是高新技术,中职课本里的专业技能也只是普通的技能或者是基本技能,其专业性不是高不可攀。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经过努力掌握这些技能并不是太难,然后承担相关专业的教学,是可以胜任的。在中职学校里,我们不能用“掌握高新技术”这样的时髦名词把老师们吓到。建国初期,小学文化的很多工人都能成为技术能手;现代社会,具有本科文化的老师学学电子安装、焊接技术、PS软件、服务技能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本校原数学系毕业的韩老师,毕业后即从事电工电子专业课教学, 2003年学校开设数控专业后,由于专业课老师奇缺,引不进来,于是韩老师在自学的同时,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专业培训,2005年参加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师培训班学习,2006年在大连机床厂参加数控车床培训,2007年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训,2008年参加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教师技师培训,2009年参加全省数控铣技师培训,2010年参加模具专业培训,先后担任《车工工艺》、《数控车削编程与技能训练》、《数控铣削编程与技能训练》、《CAXA软件应用》等多门数控专业课的教学,获得了数控车、数控铣两上专业的技师等级证书和电工、模具两个专业的高级工证书,连年培养学生都获得了省市级技能大赛奖项,毕业生技能出众,技能鉴定获证率100%,优良率95%,就业率100%,所带的课被学生、家长和同行们认为是全市最受欢迎的专业课。据统计,在2010年首批认定的全市321位双师型教师中,有179位属于此种类型的。
2、“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开始不要太高。“双师型”教师其阶段性标准是有变化的。职业学校可根据自己的现有师资情况,让一部分教师从最容易的专业技能学起,熟练掌握一项专业技能,又能熟悉相关理论或原理,能给学生做示范,具有这种“初级水平”的老师,学校就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在已有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让教师看到自己技能具有提高的基础和希望,给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一个“阶梯型”道路,这是中职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实际、最有效的一个途径。如本校刘老师鉴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奇缺,他主动请缨担任普车和数控车的实操教学任务,在短短的四年内,通过自学、培训和进修,一年一项技能,一项一个台阶,他获得了两个技师证书和一个高级工证书。在2010年首批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中,把技能获证作为标准之一,就是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的举措之一。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能脱离实际。我们进行了多少年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但最终能到中职学校任教的专业课教师微乎其微,直到目前“数量不足”仍然排在第一。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据资料统计,本市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高,116位校本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已经占到了40%,这个数据是可喜的。40%的“双师型”教师中,其中调进的占不到10%,其余的都是学校自己培养的,其专业技能也不亚于调进的。如2011年本市公开招聘专业课教师,中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岗位、市场营销岗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岗位、数控加工技术岗位因报名人数不足1:3,导致岗位取消。专业课教师进不来,教学怎么办?中职学校的发展实践证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还在于内部挖潜,先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后解决“素质不高”的问题。
学校现有的文化课教师,“不太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能否通过培训、锻炼改造成合格的专业课教师,然后再成为符合标准的“双师型”教师,这是当前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整合培养渠道 搭建提高平台
2007年,国家出台了中职学校万名骨干教师培训政策,几年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校现有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具体到每一所中职学校,参训教师有限,很难满足“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的发展目标。根据我们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针对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需求,我认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畅通实践渠道。目前我们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培训渠道已经畅通。国培、省培、校培计划,上下贯通,练成一线,专业对口,专项经费,监督考核到位。但在专业课教师的实践问题上一直解决得不好,原因是学校没有真正的各专业实习基地,而社会企业、工厂又不能真正的提供岗位给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可是,谁来调动?怎样调动?这些问题不明确,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的渠道就很难畅通。如果我们的中职专业课教师每隔两年就能到社会企业里锻炼3个月或5个月,让他们的技能能够得到巩固,感受现代企业的工作气氛、接受现代企业技能的实践检验,他们再回到学校车间里教学生,其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校培的“双师型”教师,其突出的弱项就是实践能力,因为学校没有实践工厂,绝大多数学校的条件达不到要求。如社会企业能融进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双赢,可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很长时间了,还是做不到。
2、加大培训力度。中职学校到底需要多少“双师型”教师?多少专业课教师?按照安徽省2010年中职在校生96.3万人算,专业课教师的数字也是庞大的。就本市而言,每年的国培计划不到10个人,国家级重点就有4所,杯水车薪,和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需要提高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多层次培训,多渠道培训,多形式培训;二是抓住专业培训,抓牢质量培训,抓死数量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可以把培训和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可以把培训和评职、提拔结合起来,可以把培训和事业单位考核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从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看,培训是学校建设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出路,也是中职学校全体教师的出路。
3、为“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搭建立交桥。袁贵仁部长曾经强调,要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的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观摩、考察和学习。要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要通过国家和省分级组织实施的方式,大规模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袁部长的这番话语重心长。给专业课教师搭建提高、成长的学习立交桥,是中职学校的一个“硬任务”,实施得好,专业课教师就成长得快,实施得不好,教师队伍建设就会受到影响。
走出去进修,请进来指导,拜师傅学艺,进工厂锻炼,只要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学习提高,学校就应该创造条件,全力支持,积极引导,创建学习立交平台,让专业课教师在学习提高方面四通八达,哪条路都能走得通、学得到就走哪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一本难念的“经”。增加数量,既受编制限制,又受渠道限制;提高质量,既受培训条件限制,又受评聘使用限制。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同样提出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为抓手,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编制标准、任职资格与职务评聘相配套,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充实教师数量、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创设制度环境。还要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职教师资的考核、评价和晋升制度,从用人标准、职称评定等方面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这个导向功能如果发挥得好,将有利于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安徽职成教网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探索
2010年年底,在上海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特别强调“要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因为“当前职业学校教师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保障不力’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紧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教师队伍建设本身的问题,它是关系到我国整个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从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角度,做一点探讨性研究。
一、从低起点做起,向高标准靠近
2010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2299人,教职工1510人,其中专任教师986人,生师比1:21.2,当年底首批由各校申报、省教育厅认定的“双师型”教师321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2%,据统计,这些认定的双师型教师绝大部分是由文化课教师通过培训、考证、进修改成专业课教师的。如笔者所在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高,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先天不足和所有的职业学校一样。2000年前,学校很多专业课都是由文化课老师现学现卖的。后来,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开设机电电子类、计算机与财会类、现代服务业类等三个类别、10个专业,但新进的专业课老师不足20个人,很多文化课老师通过培训学习承担了专业、实习、实训课的任务,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老师每年在市级以上教学业务比赛中获奖40多人次。学校的这个发展过程给了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中等专业技能不是高不可攀。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个定位很明确,中职学生学习的不是高能动作,也不是高新技术,中职课本里的专业技能也只是普通的技能或者是基本技能,其专业性不是高不可攀。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经过努力掌握这些技能并不是太难,然后承担相关专业的教学,是可以胜任的。在中职学校里,我们不能用“掌握高新技术”这样的时髦名词把老师们吓到。建国初期,小学文化的很多工人都能成为技术能手;现代社会,具有本科文化的老师学学电子安装、焊接技术、PS软件、服务技能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本校原数学系毕业的韩老师,毕业后即从事电工电子专业课教学, 2003年学校开设数控专业后,由于专业课老师奇缺,引不进来,于是韩老师在自学的同时,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专业培训,2005年参加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师培训班学习,2006年在大连机床厂参加数控车床培训,2007年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训,2008年参加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教师技师培训,2009年参加全省数控铣技师培训,2010年参加模具专业培训,先后担任《车工工艺》、《数控车削编程与技能训练》、《数控铣削编程与技能训练》、《CAXA软件应用》等多门数控专业课的教学,获得了数控车、数控铣两上专业的技师等级证书和电工、模具两个专业的高级工证书,连年培养学生都获得了省市级技能大赛奖项,毕业生技能出众,技能鉴定获证率100%,优良率95%,就业率100%,所带的课被学生、家长和同行们认为是全市最受欢迎的专业课。据统计,在2010年首批认定的全市321位双师型教师中,有179位属于此种类型的。
2、“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开始不要太高。“双师型”教师其阶段性标准是有变化的。职业学校可根据自己的现有师资情况,让一部分教师从最容易的专业技能学起,熟练掌握一项专业技能,又能熟悉相关理论或原理,能给学生做示范,具有这种“初级水平”的老师,学校就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在已有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让教师看到自己技能具有提高的基础和希望,给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一个“阶梯型”道路,这是中职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实际、最有效的一个途径。如本校刘老师鉴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奇缺,他主动请缨担任普车和数控车的实操教学任务,在短短的四年内,通过自学、培训和进修,一年一项技能,一项一个台阶,他获得了两个技师证书和一个高级工证书。在2010年首批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中,把技能获证作为标准之一,就是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的举措之一。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能脱离实际。我们进行了多少年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但最终能到中职学校任教的专业课教师微乎其微,直到目前“数量不足”仍然排在第一。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据资料统计,本市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高,116位校本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已经占到了40%,这个数据是可喜的。40%的“双师型”教师中,其中调进的占不到10%,其余的都是学校自己培养的,其专业技能也不亚于调进的。如2011年本市公开招聘专业课教师,中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岗位、市场营销岗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岗位、数控加工技术岗位因报名人数不足1:3,导致岗位取消。专业课教师进不来,教学怎么办?中职学校的发展实践证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还在于内部挖潜,先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后解决“素质不高”的问题。
学校现有的文化课教师,“不太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能否通过培训、锻炼改造成合格的专业课教师,然后再成为符合标准的“双师型”教师,这是当前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整合培养渠道 搭建提高平台
2007年,国家出台了中职学校万名骨干教师培训政策,几年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校现有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具体到每一所中职学校,参训教师有限,很难满足“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的发展目标。根据我们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针对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需求,我认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畅通实践渠道。目前我们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培训渠道已经畅通。国培、省培、校培计划,上下贯通,练成一线,专业对口,专项经费,监督考核到位。但在专业课教师的实践问题上一直解决得不好,原因是学校没有真正的各专业实习基地,而社会企业、工厂又不能真正的提供岗位给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可是,谁来调动?怎样调动?这些问题不明确,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的渠道就很难畅通。如果我们的中职专业课教师每隔两年就能到社会企业里锻炼3个月或5个月,让他们的技能能够得到巩固,感受现代企业的工作气氛、接受现代企业技能的实践检验,他们再回到学校车间里教学生,其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校培的“双师型”教师,其突出的弱项就是实践能力,因为学校没有实践工厂,绝大多数学校的条件达不到要求。如社会企业能融进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双赢,可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很长时间了,还是做不到。
2、加大培训力度。中职学校到底需要多少“双师型”教师?多少专业课教师?按照安徽省2010年中职在校生96.3万人算,专业课教师的数字也是庞大的。就本市而言,每年的国培计划不到10个人,国家级重点就有4所,杯水车薪,和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需要提高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多层次培训,多渠道培训,多形式培训;二是抓住专业培训,抓牢质量培训,抓死数量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可以把培训和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可以把培训和评职、提拔结合起来,可以把培训和事业单位考核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从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看,培训是学校建设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出路,也是中职学校全体教师的出路。
3、为“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搭建立交桥。袁贵仁部长曾经强调,要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的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观摩、考察和学习。要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要通过国家和省分级组织实施的方式,大规模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袁部长的这番话语重心长。给专业课教师搭建提高、成长的学习立交桥,是中职学校的一个“硬任务”,实施得好,专业课教师就成长得快,实施得不好,教师队伍建设就会受到影响。
走出去进修,请进来指导,拜师傅学艺,进工厂锻炼,只要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学习提高,学校就应该创造条件,全力支持,积极引导,创建学习立交平台,让专业课教师在学习提高方面四通八达,哪条路都能走得通、学得到就走哪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一本难念的“经”。增加数量,既受编制限制,又受渠道限制;提高质量,既受培训条件限制,又受评聘使用限制。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同样提出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为抓手,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编制标准、任职资格与职务评聘相配套,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充实教师数量、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创设制度环境。还要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职教师资的考核、评价和晋升制度,从用人标准、职称评定等方面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这个导向功能如果发挥得好,将有利于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安徽职成教网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