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有利就有弊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qwqw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案的副作用
  
  “老常,这个模式很好,但对营销总监来讲,这个动作还是太大了,实施有难度。我认为你下一步要重点考虑一下实施问题。”他不停地在办公室走来走去,我都被晃晕了。
  “我们的新思维,说白了就是将现在生产管理的方式嫁接到销售管理上,但实施起来却是一次大的‘销售流程再造’手术。你想想,有几个营销总监敢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敢冒风险去实施他从书上看来的东西!”
  这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实施这一方案,可能会给营销中心带来副作用。我要先将它们列出来,然后考虑如何消除副作用。
  
  1.感到麻烦:同一客户将面对同一企业不同岗位人的联系,有销售调度的电话,有销售员负责谈判,有助销员联系发货与收款。客户老板可能会非常不适应(最起码开始之时),甚至会觉得麻烦。
  
  2.持续联络问题:大多经销商没有使用电子邮件的习惯,他们大多会把我们的持续联络当成是变相的广告邮件,也会反感。
  
  3.销售费用问题:增加新的岗位,可能会增加销售人员,从而会增加销售成本。
  
  4.不稳定因素:组织架构的变化,绩效考核方案的调整(销售提成制度的变化尤其敏感),可能会导致营销中心发生一连串的震荡。
  
  5.人才流失:区域经理、市场经理的岗位职责变化,可能会导致部分人员(尤其是关键人员)流失,这可能给总部、区域市场的持续发展带来变数。
  我能想到的副作用好像就这么多了。这些多是现实的问题,我要逐条解决,否则我这套“新思维”充其量只是个“半生不熟的方案”。
  
  消除剐作用
  
  1.让客户不感到麻烦。
  客户需要真正的专业人员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一个人如果只会搞关系,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客户肯定不喜欢。
  当然,我们也要有效地宣传自己的运作模式,让老板知道,发货的事找张三,核销的事找李四,日常联系的事是由老王负责。我们内部要构建一个平台,保持客户的信息不断更新,同时,要培训各环节的人在客户队伍中结对子,找各自的对接人,不要什么事都去打扰老板。
  专业的人,各司其职,步调一致,口径一致,这对大多数机构是一种挑战。我的朋友是对的,我要考虑软件的问题。
  
  2.持续联络的问题。
  联络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将电子期刊或报纸办成为经销商(客户)所感兴趣的,愿意互动的,而不是企业自吹自擂的工具,这是一个关键。我们要成立一个专门班子,“聘用”有传媒经验的人担任主编或顾问。有些经销商可能没有使用电子邮箱的习惯,可使用报纸形式。总之,保持联络质量,追求互动、控制整体运行费用,这是关键。
  
  3.销售费用的问题。
  ■销售编制结构变化:新的方案中,营销中心分工变细了,增加的是岗位种类(如调度、助理、谈判、助销),但团队规模并没有增加,尤其对高级销售员(指谈判人员)的需要可能会大幅度降低。分流的人员将充实到助销岗位,做深度分销。实施这套方案,控制队伍规模是关键。
  ■奖金总量的控制:分配体系将从“提成制”转变为少数“关键指标”的考核制,奖金的使用总量降低。为了提高团队(调度、文员、谈判)的协同能力,我们要提高各成员奖金中“团队奖”的比重。
  ■出差费用的总量控制:在销售调度的调度下,销售员(谈判代表)的出差是定向的,总部可事先安排车(机)票,与一些连锁经济快捷酒店总部谈协议价采购。由于出差人员总体数量与频率降低,出差费用总量肯定得到控制。
  这三项将直接降低销售费用。
  
  4.不稳定因素的问题。
  心理学上普遍认为,人们惧怕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改革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项目实施过程中,在高层、中层、销售一线广泛建立“共识”,这是至关重要的。要设立一个“试点项目区域”,让营销中心的所有人从试点之中看到希望。
  
  5.人才流失的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把营销中心从一群“销售牛仔”转型为一台“销售机器”。一般来讲,系统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建立流程的人,一种是适应流程的人。我们要对现有的销售人员进行分类,弄清楚哪些人适合谈判、哪些人适合助销、哪些人适合文案与调度。在“共识”的基础上,做好人员的配置,一般不会导致人才流失。
  当然,如果有人不认可“销售机器”模式(这些人多是营销中心的高级干部),他们可能就不是未来团队所需要的人。
  
  方案实施中的可能需要
  
  所有的销售员都有一种“愿望”,希望一次就能将客户“搞定”。如果一次搞不定,销售员往往就不知道在以后的拜访之中,谈些什么东西才是有用的。这是销售旧思维,它要求业务员对“结果”负责。
  我的新思维其实是“个体只有尊重流程,整体才会有结果”。这个观点虽然简单,但是大多数人不容易理解。为此,我们要安排专门的“流程”培训。
  同时,我们的考核政策、评估方法都要围绕“流程”进行调整。否则说是一套,做是另一套,因为考核是另一套。
  营销中心可能需要重新设计一套软件,来管理各种状态下的客户,从建立“关系”到进入“助销”阶段,都要全程跟踪。
  为了使销售文案的老Q们设计的“武器”更有针对性,营销中心可能要有“针对性”地做些市场调研。
  (电子)刊物是企业与客户沟通的:关键。办刊的目的不是做企业空洞的宣传,而是让客户主动要求与我们取得互动。大多企业的产品设计很好,但在办刊方面没有经验,因此,我们要物色这方面的人员。
  
  市场经理的作用
  
  “老常,我对以上的负面因素没有什么意见。但我有一种预感,这套方案最大的反对者可能会是市场部经理。除了‘广告是做给两种人看的’,我没有看到市场部经理在这个系统里有什么作用,再说做广告也不是市场部经理的事。”我的朋友一本正经地讲,“我建议你还要慎重思考一下,在我们的系统之中,市场部经理一定不能成为多余的人!最好没有一个人是多余的人。”
  到底是当过营销总监,一下子就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我暗暗佩服。
  市场部的标准架构有品牌、 (渠道)促销、广告、资讯与制作这几个模块。对大多销售员来讲,市场部非常神圣,因为这个部门负责“创品牌”。
  我虽有十多年销售管理经验,也结交了不少市场部经理(也有称总监),读过不少市场部经理的大作,但坦率地讲,我也说不清楚市场部经理究竟是干什么的?他究竟是如何“创品牌的”?
  我的观测是,市场部经理都在重复其下属的工作,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的市场部经理的工作其实是大宗媒体采购,有的专门做外事接待,有的在办公室做促销计划,还有的干脆扮演4A公司的广告创意人员角色。在构建新系统时,我确实没有考虑过市场部经理的作用。
  好在现在还来得及!
  这套系统是从生产管理演化而来,还是回到生产去找灵感吧!
  生产部(制造部)其实是两套班子在运作:一套是负责设备维修,这些人往往是工程部经理、工程师、维修工,他们负责例行维修,确保流水线各工序畅通无阻;另外一套班子负责生产,编制往往是经理、领班,一天可能有两班、三班,负责生产成品。
  想到这里,我从朋友处调来工程部、生产部经理的岗位说明书与日报表。。我的思路逐步明晰了。
  营销中心是不是也要建立两套班子,一套是负责销售流程,一套是负责销售运作?
  还是回到“企业一经销商一最终用户”的环境,重点关注“销售”这条线是否“流畅”,是不是在什么地方被堵住了。
  例如,负责谈判的销售员是不是有充足的客户可谈?要谈的客户是太多,还是太少了?我们有没有合适的客户供联络,是太多,还是太少了?我们的报纸与电子刊物是不是能带来客户与我们的互动?如果不是这样,应该如何办?
  我突然发现,LEAN(精益管理)的不少思想已被我接受了。销售流程经理!市场部经理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销售流程经理就是生产部的维修经理。
  在立足于现有流程,做好人员的分配,做好人员日常管理,确保销售产出最大化,这是销售运作经理要做的工作。各大区域的区域经理都归运作经理管理——他就好像是生产经理。
  将销售分为“销售流程”与“销售运作”,有了“流程经理”与“运作经理”的协助,营销总监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一些策略性的东西了。
其他文献
在一个组织中,每个成员各在不同的岗位,分属不同的层级,加上每个人的背景也不同,因而在组织中往往会看到不同的角落、发现不同的问题,主管要如何搜集到各种不同问题与看法呢?这是一个相当值得探讨的课题。  有时候,一个意见没办法被顺利地反映出来,并非主管或其他听取意见者刻意地忽略,而是因为意见在一种很“自然”、不经意的状况下,就被浇熄了。如何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是一个管理上的重点。    为什么意见的反映
期刊
2006~2007年度中国金销奖“风云企业”获奖名单及评奖词  橡果国际    当传统电视购物公司还在依靠天上广告、电话成交、EMS配送收款的简单模式操作市场的时候,橡果国际就敏锐地发现了电视直销广告对传统零售渠道顾客的冲击力,果断地结合电视直销平台和分销渠道,使其成为一个不再简单的电视直销公司。    安徽省双福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发轫于三级市场,却以非凡的超前意识和判断力,于1996年就果
期刊
推广终端与销售终端    虽然所有终端都兼有“销售终端”与“推广宣传终端”的双重价值,但每个终端的价值还是有结构之分的。  “销售终端”是那些客流量大、以截留散客为主要目标的大卖场或其他零售点(依品类的不同而变化)。  “推广终端”是那些把公司与产品的整体价值传递给目标顾客的终端,也就是“间接销售价值”大于“直接商业价值”的终端。它们人气不太旺,但顾客价值重要,对“直接商业价值”终端的拉动较大。 
期刊
卡西欧是日本一个规模并不大的企业,却能在计算器领域击败索尼、日立、松下、东芝、夏普这些巨头。它采取的就是以比对手快50%的速度更新品种,以200%的速度拉高产量,以100%的速度拉低售价。这恰恰是中国本土企业的惯用招数。  专家们经常推崇跨国公司一个产品能够卖几十甚至几百年,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经典设计体系”。法国奢侈品品牌Berlute总经理谢尔瑞·马曼说,“Berlute只是在有了灵感的时
期刊
在公司内部我们会发现,某些人很习惯用“公司规定”这句话来回答别人的问题,甚至是回答客户的问题。  听到这样的答复,有的人并不善罢甘休,会追问:“为什么?”但是这类人依然以“就是公司规定”回答。追根究底者会主动另循管道找寻答案;个性较不积极者,就默默接受了,以至于今后被他人问及同一问题时,也不知不觉地以“公司规定”答复。渐渐的,我们会发现,总有一部分人很习惯性地把“公司规定”当作回答问题的标准模式。
期刊
失败的出差和负面的出差,将带动一种不良的出差文化。这些不知道如何出差的营销老总享受着企业的胜利成果,也在胜利中逐步走向衰落。    经销商总对我说,“程总你要多来啊,要多照顾照顾我们市场啊”,区域经理也总是说,“老总你要多来我这里看看啊,多支持支持我们啊”,可能是为了多要资源,可能是为了和厂家高层攀关系,不管出于何种动机,总之营销老总去区域出差还是很受欢迎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营销老总出差效
期刊
有多少业务出工不出力?    相信每个经销商都希望自己的业务员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可是业务员真正在干什么,经销商知道吗?  有一次出差,我在一家网吧去发周报,突然听到桌子对面一个人在打电话,听声音很是耳熟。站起来一看,是我们公司当地经销商的一个业务员。  当天下午,见到经销商的业务经理,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讲:“你们福利不错嘛,还有假期,我都没有”。经理很惊讶地说:“没有放假呀。”  晚上,该业务
期刊
很多专家和企业家都认为,基础管理薄弱,是中国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最大的差距之一。工作标准,就是基础管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工作标准,就是最佳的作业流程与方法,是员工经过多年的摸索、经过无数的失败,不断改善而形成的。  工作标准是员工培训与训练的基础,衡量绩效和检查的依据,有利于跨部门、跨岗位的合作。有了它,才能防止错误一再发生,保持与传递已有的成功经验,并为改善提供基础。  工作标准可分为“管
期刊
丰田汽车的启发    《丰田汽车案例》一书,给我开启了另一扇大门。日本人在汽车规模生产与营销方面并没有优势,但他们将“生产操作流程”无限上纲,竟变成丰田的战略性武器,并在美国本土市场奇迹般地打败了师傅——福特汽车。  类似奇迹能不能在中小企业的营销上发生?现在企业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产品本身上面。他们研发新的功能、找概念和包装上的差异、在广告语上标新立异……他们天真地认为,这些差异是自己所独有的
期刊
搞生产的都知道,生产线上最薄弱的一环叫“瓶颈”。“瓶颈”的产能决定这个车间的产量。那么销量的“瓶颈”在哪里呢?多投入一倍的业务员、一倍的广告,销售额是不是就能增加一倍?  没有一个营销总监敢打包票,只知道“反正会有好处”。  在生产线上,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净水处理的操作工跑去开叉车,这叫“串岗”,“串岗”就意味着开除。  可是一个城市销售经理要干多少事呢?从招商、谈判、维护老客户关系、招聘培训、在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