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半个世纪以来,援疆工作的开展使“东方明珠”上海与“西部明珠”阿克苏两地紧密相连,形成源远流比的深厚情谊
从1997年至2009年期间,先后6批251名上海援疆干部不远万里来到阿克苏,支援边疆、奉献边疆。在这里,他们用一腔建设边疆的激情和斗志,真挚表达了上海人民的深情厚意;他们用默默无闻的资助贫困民众的行为,折射出建设边疆造福边疆的雄心壮志;他们充分利用援疆干部的资源优势积极争取援疆资金和项目,诠释对“第二故乡”的深情厚意;他们用立足本职热忱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援疆宗旨。
人才输入提供智力支持
第六批援疆干部朱向阳自2008年7月来到阿克苏就任阿瓦提县委副书记以后,充分发挥在经济管理方面的特长,先后走访了全县10余家蘑点企业,积极为阿瓦提县协调扶持资金80万元。去年9月,负责筹备并成功举办阿瓦提县首届林果业推介会,组织了32家疆内外果品加工销售企业参加,8家企业签订了合作意向,为该县果品销售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朱向阳只是众多援疆干部中的一名。作为屹立祖国经济发展制高点的上海党政领导深深懂得,阿克苏的腾飞需要的就是人才,援疆工作的重点就是人才的支持和提供。自从1997年开展援疆工作起,上海市委、人民政府从阿克苏地区的实际出发,在每批选派干部过程中认真研究,精心挑选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文化层次高、有领导工作经验的干部支援阿克苏建设,特别是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地区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先后援阿的6批251名上海援疆干部都成为阿克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主力军。
可以说,这些援疆干部来到阿克苏后,以先进的管理理念、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引领促进阿克苏地区各级领导干部思想的大解放,影响阿克苏地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结构的改善。他们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在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培训人才等方面,把内地的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带到援助单位,积极发挥出了工作队、宣传队、联络队的强大作用。
据统计,自1997年以来,阿克苏地区先后与上海近10所高等院校签订了一系列定向招生、对口支教、挂职锻炼、人员培训、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协议,先后邀请了上海53名专家学者来阿克苏授课,每年出资100余万元,培训当地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截至目前,阿克苏地区在上海举办各类培训班74期,培训各类干部1600余名(计划内培训),赴上海挂职锻炼38名,填补了自治区、地区教育医疗技术空白100多项,有效地提高了阿克苏地区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科技商贸、企业管理、城乡建设、旅游通讯、文化宣传等相关行业的管理技术水平,为阿克苏地区培养了一支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援疆工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奉贤路、“白玉兰”村……以上海地名命名的道路、村庄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阿克苏的土地上。其实,这正是上海援助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
自12年前,上海援疆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循着60年代上海支青的足迹来到天山脚下支援阿克苏地区现代化建设以来,他们就把这块土地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积极为阿克苏地区引进技术、人才、资金牵线搭桥;以高尚的品德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造福群众、帮助贫困户、救助失学儿童。
第六批援疆干部、阿克苏市财政局副局长乔璟文深入阿克苏工作后,充分发挥专长,帮助阿克苏市财政工作提质增效,努力为当地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他先后组织完成了全市242个单位的专项资金检查工作;对全市90个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票据管理和150多个单位2006年~2008年《政府采购法》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为改善办公条件,他积极为阿克苏市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捐赠了一辆价值30多万元的丰田面包车。他还积极开展两地农业合作项目,组织实施的“援疆一号”西甜瓜农业项目获得成功,新品种得到浦东新区及阿克苏两地领导及有关人员的高度评价。
其实,在六批援疆干部中,像乔璩文这样的援疆干部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以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了援疆项目建设有效推进,深受地区领导和各族干部的好评。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上海和阿克苏之间,为资金和项目辗转周折。这一切,只是为了阿克苏地区的群众能够享受到实际的利益和好处。
据了解,自1997年以来,上海市从阿克苏地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实际出发,加大项目和资金援助力度,无偿援助项目资金或物资设备4亿余元,先后援建了阿克苏地区急救中心、培训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抗震安居房建设、重点扶贫村、“白玉兰”村等项目的援建工作,极大地造福了阿克苏地区各族群众,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普遍欢迎。
扶贫开发加深两地情谊
告别了繁华发达的大都市,告别了熟悉的工作环境,告别了亲朋好友,援疆干部千里迢迢来到祖国西部边陲,把阿克苏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去建设和发展。他们怀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牢记上海市委、人民政府“让新疆人民满意,让上海人民放心”的重托,紧紧围绕阿克苏地区中心工作任务,把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阿克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阿克苏经济社会建设的各项事业中,与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心实意地为地区各族人民办实事、谋利益。
统计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六批援疆干部组织协调援助希望小学39所,援助金额4471万元,资助2259余名因家庭困难,支付不起学费的高中生完成了学业,开设“春雷女童班”26个,资助贫困女童500余名,个人捐资助学384人,捐助资金71.5万元,新建、改建和扩建村级阵地建设149个。可以说,当地区遭受洪水、地震、禽流感等灾害的时候,都会有援疆干部的身影,他们总是在阿克苏各族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温暖的手。
第六批援疆干部、阿克苏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自强就是这样一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援疆干部。自去年援阿以来,他成功地为一名维吾尔族牧民切除了3000毫升的脓肾;为一名四川籍晚期膀胱癌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他还先后为5位基层贫困民族牧民支付医药费8000余元。同时,他还利用节假日及时回访。
他以精湛的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当地各族人民的赞扬。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广大援疆干部积极为死难者捐款13800元,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大团结、祖国一家亲、沪阿人民心连心的动人赞歌,唱响了民族团结的主旋律,增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2007年7月,阿克苏地区成功举办“十年援疆路、十年援疆情”回顾展,组织邀请了上海媒体记者举办“环塔里木行”、“龟兹杯”看新疆30家省级电视台大型异地采风活动,协调组织《新民晚报》、东方网、上海电视台等主要媒体的知名记者、编辑,以阿克苏的改革发展成就、未来发展前景为题材。采写专题报道和各种体裁的文章100余篇,使上海人民认识阿克苏、了解阿克苏,极大地加强了内地与阿克苏经济、文化的交流。
尤其在文化艺术节期间,两地联合举办了“塔河浪·浦江潮”等大型文艺联欢活动,设立了上海——阿克苏地区个精神文明建设奖励基金,开展“十佳个人”和“十个一亮点”工程评选活动,推动了阿克苏地区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的蓬勃开展。
从1997年至2009年期间,先后6批251名上海援疆干部不远万里来到阿克苏,支援边疆、奉献边疆。在这里,他们用一腔建设边疆的激情和斗志,真挚表达了上海人民的深情厚意;他们用默默无闻的资助贫困民众的行为,折射出建设边疆造福边疆的雄心壮志;他们充分利用援疆干部的资源优势积极争取援疆资金和项目,诠释对“第二故乡”的深情厚意;他们用立足本职热忱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援疆宗旨。
人才输入提供智力支持
第六批援疆干部朱向阳自2008年7月来到阿克苏就任阿瓦提县委副书记以后,充分发挥在经济管理方面的特长,先后走访了全县10余家蘑点企业,积极为阿瓦提县协调扶持资金80万元。去年9月,负责筹备并成功举办阿瓦提县首届林果业推介会,组织了32家疆内外果品加工销售企业参加,8家企业签订了合作意向,为该县果品销售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朱向阳只是众多援疆干部中的一名。作为屹立祖国经济发展制高点的上海党政领导深深懂得,阿克苏的腾飞需要的就是人才,援疆工作的重点就是人才的支持和提供。自从1997年开展援疆工作起,上海市委、人民政府从阿克苏地区的实际出发,在每批选派干部过程中认真研究,精心挑选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文化层次高、有领导工作经验的干部支援阿克苏建设,特别是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地区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先后援阿的6批251名上海援疆干部都成为阿克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主力军。
可以说,这些援疆干部来到阿克苏后,以先进的管理理念、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引领促进阿克苏地区各级领导干部思想的大解放,影响阿克苏地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结构的改善。他们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在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培训人才等方面,把内地的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带到援助单位,积极发挥出了工作队、宣传队、联络队的强大作用。
据统计,自1997年以来,阿克苏地区先后与上海近10所高等院校签订了一系列定向招生、对口支教、挂职锻炼、人员培训、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协议,先后邀请了上海53名专家学者来阿克苏授课,每年出资100余万元,培训当地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截至目前,阿克苏地区在上海举办各类培训班74期,培训各类干部1600余名(计划内培训),赴上海挂职锻炼38名,填补了自治区、地区教育医疗技术空白100多项,有效地提高了阿克苏地区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科技商贸、企业管理、城乡建设、旅游通讯、文化宣传等相关行业的管理技术水平,为阿克苏地区培养了一支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援疆工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奉贤路、“白玉兰”村……以上海地名命名的道路、村庄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阿克苏的土地上。其实,这正是上海援助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
自12年前,上海援疆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循着60年代上海支青的足迹来到天山脚下支援阿克苏地区现代化建设以来,他们就把这块土地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积极为阿克苏地区引进技术、人才、资金牵线搭桥;以高尚的品德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造福群众、帮助贫困户、救助失学儿童。
第六批援疆干部、阿克苏市财政局副局长乔璟文深入阿克苏工作后,充分发挥专长,帮助阿克苏市财政工作提质增效,努力为当地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他先后组织完成了全市242个单位的专项资金检查工作;对全市90个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票据管理和150多个单位2006年~2008年《政府采购法》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为改善办公条件,他积极为阿克苏市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捐赠了一辆价值30多万元的丰田面包车。他还积极开展两地农业合作项目,组织实施的“援疆一号”西甜瓜农业项目获得成功,新品种得到浦东新区及阿克苏两地领导及有关人员的高度评价。
其实,在六批援疆干部中,像乔璩文这样的援疆干部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以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了援疆项目建设有效推进,深受地区领导和各族干部的好评。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上海和阿克苏之间,为资金和项目辗转周折。这一切,只是为了阿克苏地区的群众能够享受到实际的利益和好处。
据了解,自1997年以来,上海市从阿克苏地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实际出发,加大项目和资金援助力度,无偿援助项目资金或物资设备4亿余元,先后援建了阿克苏地区急救中心、培训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抗震安居房建设、重点扶贫村、“白玉兰”村等项目的援建工作,极大地造福了阿克苏地区各族群众,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普遍欢迎。
扶贫开发加深两地情谊
告别了繁华发达的大都市,告别了熟悉的工作环境,告别了亲朋好友,援疆干部千里迢迢来到祖国西部边陲,把阿克苏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去建设和发展。他们怀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牢记上海市委、人民政府“让新疆人民满意,让上海人民放心”的重托,紧紧围绕阿克苏地区中心工作任务,把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阿克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阿克苏经济社会建设的各项事业中,与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心实意地为地区各族人民办实事、谋利益。
统计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六批援疆干部组织协调援助希望小学39所,援助金额4471万元,资助2259余名因家庭困难,支付不起学费的高中生完成了学业,开设“春雷女童班”26个,资助贫困女童500余名,个人捐资助学384人,捐助资金71.5万元,新建、改建和扩建村级阵地建设149个。可以说,当地区遭受洪水、地震、禽流感等灾害的时候,都会有援疆干部的身影,他们总是在阿克苏各族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温暖的手。
第六批援疆干部、阿克苏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自强就是这样一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援疆干部。自去年援阿以来,他成功地为一名维吾尔族牧民切除了3000毫升的脓肾;为一名四川籍晚期膀胱癌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他还先后为5位基层贫困民族牧民支付医药费8000余元。同时,他还利用节假日及时回访。
他以精湛的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当地各族人民的赞扬。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广大援疆干部积极为死难者捐款13800元,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大团结、祖国一家亲、沪阿人民心连心的动人赞歌,唱响了民族团结的主旋律,增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2007年7月,阿克苏地区成功举办“十年援疆路、十年援疆情”回顾展,组织邀请了上海媒体记者举办“环塔里木行”、“龟兹杯”看新疆30家省级电视台大型异地采风活动,协调组织《新民晚报》、东方网、上海电视台等主要媒体的知名记者、编辑,以阿克苏的改革发展成就、未来发展前景为题材。采写专题报道和各种体裁的文章100余篇,使上海人民认识阿克苏、了解阿克苏,极大地加强了内地与阿克苏经济、文化的交流。
尤其在文化艺术节期间,两地联合举办了“塔河浪·浦江潮”等大型文艺联欢活动,设立了上海——阿克苏地区个精神文明建设奖励基金,开展“十佳个人”和“十个一亮点”工程评选活动,推动了阿克苏地区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的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