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极乐世界的通行证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员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但是古人常常因为种种原因需要到异地他乡去,比如参加科举考试、商业行为以及走亲访友等,沿途要通过很多关卡,于是户籍所在地就颁发路引,作为在现实生活中过关卡的通行证明。明代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曾经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其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
  明清以后,随着往生西天的迷信思想泛滥,人们多祈求死后能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转世升天,避免堕入地狱之中。但是因为人鬼殊途,为了沟通阴阳,引导逝者顺利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或丰都山,宗教界也引进了进入冥界的路引,这些路引均为印刷品,有一定的格式,中间有预留的空格,以供信徒填写姓名、年龄、属相及出生年月等。
  路引有佛教和道教之分。佛教路引多称往生西方公据路引,由寺院高僧代发,是信徒前往西方极乐世界的通行证。有则可以登上莲台,前往西方净土;无则堕入地狱,饱受折磨。道教路引多称丰都山冥途路引,由丰都大帝颁发,通过念诵“太乙救苦天尊”,对信众“赦宥罪愆,免堕三涂”,此路引为信众进入丰都山的凭据。
  过去一般认为路引是人死后随纸钱焚毁,以便死者到阴间使用。但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多例墓葬中出土的路引,如1979年江苏泰州明代胡玉墓出土的西方公据路引,1988年四川井研县出土的明代丰都山冥途路引,1990年8月江苏靖江马桥出土的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刘志真墓中出土的冥途路引,其中靖江出土的冥途路引明确记载了“右给付随身执照”。这些陆续出土的路引可能是通过死者随身携带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身份的。
  泰州市博物馆收藏有一张明代的往生西方公据路引,该路引为明代陕西布政司右参议胡玉墓葬中的随葬品。路引为白棉纸,用于蒙脸,因受棺液浸泡呈姜黄色,长62厘米、宽52厘米,15行,满行40字。右侧为路引正文,13行,内容为《佛说阿弥陀经》的经文。左侧上部为上下排列的大小两尊佛像:上图不甚清晰,依稀可辨为一尊端坐于莲座上的佛像,当为阿弥陀佛,周围有从中心向四周分射的曲线,直径11.3厘米;下图为地藏菩萨,右手执禅杖,左手握摩尼宝珠,比丘装束,结跏趺坐,直径12.6厘米。佛像下为“念佛往生西方公据”八字,字体较正文大。左侧为有年、月、日等一行小字。路引的长方形边饰从内而外分别为联珠纹、卷草纹和粗线条纹。
  路引的主人名胡玉,字伯坚,生于明正统戊午正月十二日(1438年),成化丁酉以诗经领荐,辛丑第(1481年)进士唱名二甲首,授礼部仪制主事,累迁仪制员外郎、精膳郎中、奉敕督西宁刍粟总水利出纳、擢陕西布政司右参议。胡玉戊午年生,属马,据路引记载,此路引在胡玉的本命年求得,由于胡玉晚年任职西宁和陕西,最后在任内去世,推测该年当为其在京任职的1486年。
  路引开头引用弥陀经经文,讲述生死轮回。因为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信众需通过念诵“阿弥陀佛”等名号,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死后得以“往生极乐世界,成就菩提”。颁发路引是为了防止因为阴阳相隔,死者中有的名姓相同,或死者“临终神识昏散”而一念之差误堕地狱,不能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到京都名寺大能仁寺请得高僧智顺大师颁发的路引,以备百年之后斋赴冥司之用。
  路引中提及的大能仁寺,位于兵马司胡同中,始建于元延祜六年(1319年)。据明正统九年礼部尚书胡淡《大能仁寺记略》记载:“逮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昭皇帝增广故宇而一新之,特加赐大能仁之额,命圆融妙慧净觉宏济辅国光范衍教灌顶广善大国师智光居之。其殿堂楼阁,高明宏壮。像设庄严,彩绘鲜丽,禅诵有室,钟鼓有楼,庖滔库庾,幡幢法具,靡不完美。惟四天王殿以及廊庑颓圮弗称。正统八年(1443年)冬,少监孔哲重新修盖,并塑四天王像。”能仁寺在明末清初改为道观,寺额未改。此庙在“文革”初期被毁,1984年9月又遭火灾,使仅存的五间正殿付之一炬。能仁寺早年院内立有一通石碑,是为胡滢重修大能寺碑记,寺今已不存。
  能仁寺为明代初期北京城藏僧留住的主要寺院之一,洪熙年间的住持智光大师为汉人,洪武年间智光先后为僧录司右阐教和右善世,永乐十五年“赐国师冠”,仁宗继位后赐封号为“圆融妙慧净觉弘济光范衍教灌顶广善大国师”,英宗即位后加封智光为“西天佛子”,同年(1436年)智光去世,天顺四年追封为“大通法王”。路引中提及的僧智顺亦为智字辈,当为智光大师的同门师弟,亦为有道高僧。
  泰州出土的这件明代佛教路引保存比较完整,时间也是已知的路引中年代最早的,这为研究古代葬俗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其他文献
铜镜的起源、发展源于爱美之心,在一万年前的遗址中就发现有用兽牙、蚌壳、骨管等串成的项饰。无陶时代,古人以水观容;陶器时代,用陶器盛水照容;青铜时代,鉴为盛水以观容;铜镜出现后古人就以镜观容。铜镜与古人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故在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数量很庞大。  由于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故在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青铜器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夏、商、周时期
期刊
宁夏博物馆藏有一方金代铜质印章,印文为“得胜寨印”(见图1、图2),是“文革”前从银川市金属回收公司征集的。印为正方形,边长5.3厘米,长方形扁柱钮,钮两侧刻有“大定四年”“少府监造”字样,钮顶部刻有一个“上”字。印文为九叠篆书,清晰秀丽,布局合理。  从印文书体而言。“得胜寨印”四字为“九叠篆”,这是一种特别的篆书,又称上方大篆,自宋以来作为常用的“国朝官印”文体。其显著特点就是集中在笔画处,直
期刊
近年来,在科尔沁草原陆续发现了几座清代公主墓,扎鲁特旗固伦雍穆长公主墓就是其中的一座。确切地说,能称为公主墓的,应是出身皇室或育于宫中的诸王之女。《清史稿·公主表序》记载,清代皇后的女儿封为固伦公主;妃嫔的女儿和由中宫抚养长大的宗室成员家的女儿封为和硕公主。公主的丈夫,满语称为“额驸”,这是汉语“驸马”的意思。这些下嫁给外藩王公的公主死后,所葬的地点都是有规定的,据有关文献记载,清代早期亡故的公主
期刊
齐白石(1864-1957年),湖南湘潭人,是我国唯一获得国际和平奖的艺术大师,20世纪十大画家之一。原名纯芝,名璜,字渭青,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翁,后称齐白石。齐白石自幼酷爱绘画、写字、读书,直到28岁才以画工为职业,艰辛闯荡12年,成为民间著名画师。“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是齐白石对绘画创作的高度概括。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最大,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在1
期刊
位于西安北郊渭河之畔的汉阳陵是西汉王朝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至今已走过了漫漫两干多年的风雨岁月。汉阳陵地下遗存气象万千,展现了西汉前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全面恢复发展的时代风貌。经过多年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汉阳陵共出土了多达数万件的珍贵文物。陶俑是汉阳陵出土文物中的大宗,在中国早期陶塑艺术中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这些无言的先辈以它们厚重的经历诉说着两干多年前祖先的智慧和情感
期刊
黑釉凸线纹通常以器物介绍的形式出现在简报或瓷器欣赏等文章中,有关其制作方式的探究性著作并不多。沈福文在《中国漆艺美术史》一文中提到凸线纹的工艺应该源于漆器工艺。王轶鸿的《山西黑釉瓷概述》、张燕的《浅谈黑釉瓷器》以及杨爱玲的《略论河南磁州窑系瓷器装饰艺术的异同》等文均有提到凸线纹制作方法,皆认为是以沥粉作杠的方式制作而成。但是笔者在2013年对河南省文集遗址出土瓷器进行整理时发现,黑釉凸线纹器物特征
期刊
著名收藏家龙国祥先生收藏的张大干写意青绿山水《谷口人家》图卷,首次公开亮相于2013年9月在广州文化公园展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名家书画古董收藏品博览会》,当谷口山水图映入眼帘的一刹那,你会立马眼前一亮,目不暇接!  张大干(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县。本名张正权,后改张爰,小名季,遂字季爰,别署大干居士。大干是法号,还俗后沿用此名。斋名大风堂。中国著名画家。  张大干写意青
期刊
2014年2月21日,著名佛造像鉴定家金申先生的画展——《动与静——奔马与禅僧》画展在北京万寿寺内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此次画展展出了金申近年来创作的百余幅作品,题材以奔马与神僧为主。开幕式当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画家胡勃、范扬、贾广建、刘宝平、刘兆平、齐友昌和鉴定家金运昌、王敬之等出席,著名画家范扬、国学家白化文、美术理论家付京生在开幕式上讲话。开幕式还吸引了很多
期刊
《明皇避暑宫图》,轴,绢本,水墨,纵161.5厘米,横105.6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是宋元之际画家所作的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的摹本。郭忠恕(?-977年),五代宋初画家,河南洛阳人,字恕先,又字国宝。7岁能诵书属文,举童子及第。后周广顺中(952年)召为宗正丞兼国子监书学博士,后因肆言宋太宗时政得失,被贬为崖州司户,后又配流登州,死于道中。山水师法李思训、尹继昭、关仝等,擅长山水,尤精界画
期刊
砚,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远在我国新石器时期,人们就使用不同的色彩在陶器上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其颜料细腻,说明当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西安半坡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石研磨器,上面残留着研磨过颜色的痕迹,应是砚的雏形。据目前所知,最早的古砚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方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就鹅卵石的原形略加工而制成的。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仅供研磨、掭笔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