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是我们大学外语人才培养的三者重要因素。所谓既有能力参与世界的发展,又能讲好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本文旨在探究融合式大学外语人才培养创新的途径:通过夯实基本外语语言能力,提高思辨能力,突出跨文化交往能力来构建探究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大学外语;人才培养;创新;学习共同体
【作者简介】王纯磊(1977- ),男,江苏泗阳人,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王品文(1999- ),男,江苏泗阳人,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与跨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项目成果(项目编号:BRA2017271);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7JSYW-07);宿迁市首批“拔尖人才”培养工程资助成果;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2017SJB1917)。
引言
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协调推进教育结构调整、协同营造良好育人生态、统筹推进教育开放、全面提升教育发展共享水平等六大战略任务。同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对“外语教育与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国家战略”进行了深度研讨,提出我国的高等外语教育应着力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国际人才”,大会指出,即将实施的“外语类各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均将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置于核心地位和优先考量。应对后现代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以及国家语言能力提升的客观需求势必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列为我们高等教育者的特殊使命。同时也是我们高校承接国家战略需求,满足并服务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是我们大学外语人才培养的三个重要因素。所谓既有能力参与世界的发展,又能讲好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本文旨在探究融合式大学外语教学创新的途径:一是通过夯实基本外语语言能力;二是提高思辨能力;三是突出跨文化交往能力来构建探究学习共同体。
一、夯实基本外语语言能力
解决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厘清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跨世纪外语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获取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以及创新等能力,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是外语语言的基本语言能力,没有基本的外语语言能力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也是外语专业学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基础。创新型外语人才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语言人才,应首先具备过硬的外语语言技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基础。语言知识获取的独立性、语言应用的贯通性、语言能力发展的全面性等都是后现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首要着力点。同时也是高校外语教育适应市场对外语人才需求的需要。以专业为基石加强外语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协同创新,搭建满足各个层次需要的低、中、高各级外语人才培养平台,改革陈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目前我们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实践抓手。
二、提高思辨能力
提高思辨能力是新形势下构建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旳重要途径。有效的外语语言学习要能够跨越语言本体的束缚,建立高层次、立体化的语言综合能力,不仅包括语言本身,还会涉及基于学习者视野的目的语所在国或者地区的特有社会文化形态的解构与思维方式的认同,特别是通过思辨能力的提高来有效促进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基于學习外语不仅是对外进行语言沟通,还会涉及到沟通的效率与人际交往的和谐,必须关注外语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特定社区的信息文化承载体。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我们需要的外语人才是我们目前高等教育中外语教育的核心任务。虽然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存在校际的差异性,特别是由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外语人才培养旨趣与目标的不同体现在学校外语课程目标的差异性。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自主学习、信息素养等都成为潜在的核心素养。课程设置是实现外语人才培养创新的有效载体,思辨能力的提高是需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和传授来实现。外语课程体系彰显着外语教育的话语材料安排与教育程序。因此有必要以变革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体系,尝试多元化外语系列课程来构拟对外语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
三、基于跨文化交往能力来构建探究学习共同体
多元文化能力是外语人才培养创新的途径之三。多元文化能力就是要求外语学习者能通过外语学习知晓目的语的价值观与信仰,同时通过积极融入多元文化社团增加与异域文化人士交往能力并有效培育广阔的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扎根于对外来文化的有效吸收,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多向良性互动。多元化的外语课程目标是实现未来人才语言技能、文化知识、人文素养综合化的前提。围绕跨文化交往能力来构建探究学习共同体是有效增强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目前国内大多高校都紧跟最新外语课程教学论的步伐开展了以专业为导向的特殊用途英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依赖于个体碎片化的移动语言学习,移动语言学习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语言内容有选择性的进行分离,拓展学习者对内容选择的广度的与时间的自由度,增强学生从海量大数据中汲取有效知识碎片。碎片化知识学习是一种有效适应快节奏知识存储的方法,这个特质深度契合了后现代学习者对学习过程自由与独立的追求,满足了后现代学习的自由、高效、快捷的需求。
四、结语
外语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重视各层次外语人才所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来培养学生牢记把外语能力的培养从“认知力”转向“胜任力”,充分利用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特点来拓展更有效的人才培养空间。外语教育语言知识的掌握是基础,话语能力的培养是核心,所以外语教育应该跨越知识与工具的传统思维,建立通过外语语言让学习者提高包括自身的外语语言能力、异域文化包容力等维度为核心素养的综合能力体系,同时提高跨文化的问题意识与解决异域文化冲突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纯磊.大数据多模态视域下大学外语课堂的重构[J].外文研究, 2016,4.
[2]范莉,杨枫.融合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阐释与实践[J].外语教学, 2016,37(06):47-52.
[3]王纯磊.多模态视域下英语课堂的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6,12: 118-127.
[4]王乔峰,曹效英,路璐.“互联网 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9-11.
[5]王纯磊.泛在大学英语多层次互动学习模式的建构[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65-68.
[6]张岩.“互联网 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 (02):70-73.
[7]胡开宝.外语学科的有用、无用与大用[A].徐飞.学者笔谈[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2-22.
[8]王志强,王寰,肖璐璐.国外语言类高校学科发展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6,(06):90-94.
【关键词】大学外语;人才培养;创新;学习共同体
【作者简介】王纯磊(1977- ),男,江苏泗阳人,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王品文(1999- ),男,江苏泗阳人,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与跨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项目成果(项目编号:BRA2017271);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7JSYW-07);宿迁市首批“拔尖人才”培养工程资助成果;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2017SJB1917)。
引言
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协调推进教育结构调整、协同营造良好育人生态、统筹推进教育开放、全面提升教育发展共享水平等六大战略任务。同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对“外语教育与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国家战略”进行了深度研讨,提出我国的高等外语教育应着力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国际人才”,大会指出,即将实施的“外语类各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均将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置于核心地位和优先考量。应对后现代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以及国家语言能力提升的客观需求势必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列为我们高等教育者的特殊使命。同时也是我们高校承接国家战略需求,满足并服务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是我们大学外语人才培养的三个重要因素。所谓既有能力参与世界的发展,又能讲好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本文旨在探究融合式大学外语教学创新的途径:一是通过夯实基本外语语言能力;二是提高思辨能力;三是突出跨文化交往能力来构建探究学习共同体。
一、夯实基本外语语言能力
解决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厘清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跨世纪外语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获取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以及创新等能力,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是外语语言的基本语言能力,没有基本的外语语言能力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也是外语专业学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基础。创新型外语人才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语言人才,应首先具备过硬的外语语言技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基础。语言知识获取的独立性、语言应用的贯通性、语言能力发展的全面性等都是后现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首要着力点。同时也是高校外语教育适应市场对外语人才需求的需要。以专业为基石加强外语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协同创新,搭建满足各个层次需要的低、中、高各级外语人才培养平台,改革陈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目前我们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实践抓手。
二、提高思辨能力
提高思辨能力是新形势下构建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旳重要途径。有效的外语语言学习要能够跨越语言本体的束缚,建立高层次、立体化的语言综合能力,不仅包括语言本身,还会涉及基于学习者视野的目的语所在国或者地区的特有社会文化形态的解构与思维方式的认同,特别是通过思辨能力的提高来有效促进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基于學习外语不仅是对外进行语言沟通,还会涉及到沟通的效率与人际交往的和谐,必须关注外语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特定社区的信息文化承载体。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我们需要的外语人才是我们目前高等教育中外语教育的核心任务。虽然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存在校际的差异性,特别是由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外语人才培养旨趣与目标的不同体现在学校外语课程目标的差异性。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自主学习、信息素养等都成为潜在的核心素养。课程设置是实现外语人才培养创新的有效载体,思辨能力的提高是需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和传授来实现。外语课程体系彰显着外语教育的话语材料安排与教育程序。因此有必要以变革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体系,尝试多元化外语系列课程来构拟对外语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
三、基于跨文化交往能力来构建探究学习共同体
多元文化能力是外语人才培养创新的途径之三。多元文化能力就是要求外语学习者能通过外语学习知晓目的语的价值观与信仰,同时通过积极融入多元文化社团增加与异域文化人士交往能力并有效培育广阔的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扎根于对外来文化的有效吸收,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多向良性互动。多元化的外语课程目标是实现未来人才语言技能、文化知识、人文素养综合化的前提。围绕跨文化交往能力来构建探究学习共同体是有效增强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目前国内大多高校都紧跟最新外语课程教学论的步伐开展了以专业为导向的特殊用途英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依赖于个体碎片化的移动语言学习,移动语言学习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语言内容有选择性的进行分离,拓展学习者对内容选择的广度的与时间的自由度,增强学生从海量大数据中汲取有效知识碎片。碎片化知识学习是一种有效适应快节奏知识存储的方法,这个特质深度契合了后现代学习者对学习过程自由与独立的追求,满足了后现代学习的自由、高效、快捷的需求。
四、结语
外语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重视各层次外语人才所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来培养学生牢记把外语能力的培养从“认知力”转向“胜任力”,充分利用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特点来拓展更有效的人才培养空间。外语教育语言知识的掌握是基础,话语能力的培养是核心,所以外语教育应该跨越知识与工具的传统思维,建立通过外语语言让学习者提高包括自身的外语语言能力、异域文化包容力等维度为核心素养的综合能力体系,同时提高跨文化的问题意识与解决异域文化冲突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纯磊.大数据多模态视域下大学外语课堂的重构[J].外文研究, 2016,4.
[2]范莉,杨枫.融合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阐释与实践[J].外语教学, 2016,37(06):47-52.
[3]王纯磊.多模态视域下英语课堂的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6,12: 118-127.
[4]王乔峰,曹效英,路璐.“互联网 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9-11.
[5]王纯磊.泛在大学英语多层次互动学习模式的建构[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65-68.
[6]张岩.“互联网 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 (02):70-73.
[7]胡开宝.外语学科的有用、无用与大用[A].徐飞.学者笔谈[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2-22.
[8]王志强,王寰,肖璐璐.国外语言类高校学科发展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6,(06):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