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托翱翔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的发现与选拔机制。学校坚持“培养从选拔开始”,经过5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在“翱翔计划”中表现出众的学生一般都具备以下特征:品德端正、热爱科学、有科学禀赋(包括有敏锐的科学知觉、较强的信息能力、良好的思维策略、懂得反思)、学有余力和良好的个性素质。为此,京源学校设计了新学员发现、选拔的五个环节:一是老学员的示范引领、激发兴趣;二是开展小课题研究;三是陈述小课题研究构想;四是带学生到野外去开展预研究;五是组织面试选拔学员,通过这些环节让优秀学生“冒”出来。
发挥基地学校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每年为了让新学员尽快“到科学家身边自主成长”,京源学校作为基地学校做好三项基本工作:一是“落实三导师制”,即有效地将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指导专家、生源校指导教师和基地校指导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动态的培养团队。二是“开发五类课程”,即基础性课程、过渡性课程、科研体验性课程、实践考察课程和小课题研究课程,三是“培养四步骤”,即学员“到科学家身边自主成长”的基本步骤:(1)“逛”实验室——选择、确定实验室;(2)“近”实验室——到基地校参加选修课程学习;(3)“泡”实验室——开展小课题研究;(4)“出”实验室——写规范研究论文、上翱翔科学论坛。
借助“翱翔计划”,助推教师发展。京源学校借助“翱翔计划”提供的高端平台,大力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指导能力,把一批青年教师推上校本课程开发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使他们在参与翱翔计划,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活动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引进了一批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如天文教师、化学博士、文学博士等。学校积极参与“翱翔计划”的多项开拓工作,如与高校实验室对接;进行基地课程开发;翱翔学员课题论文辅导等,提升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与水平,扩展了学校教育资源,搭建了普通中学与高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桥梁。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组建创新人才培养咨询与资源支持委员会。“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为其提供支持,京源学校积极联络关心教育事业、愿意为创新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机构的教育专家、科研专家,努力营造“无边界教育(学习)”环境,共同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学习、成长的条件,形成跨部门、跨学科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科学院、音乐梦工场等30多个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文化企业的领导和专家积极参与,于2012年9月成立了“京源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咨询与资源支持委员会”。
组建创新人才培养区域校际联盟。为了进一步发挥我校的辐射作用,我们将区域内有志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小学校组织起来形成“校际联盟”,重点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共同探索创新人才成长在各学段之间教育衔接,如小初衔接、初高中衔接;二是开发基于区域环境特征的校本课程;三是资源共享,即将各校优势教育资源辐射到联盟校。
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的发现与选拔机制。学校坚持“培养从选拔开始”,经过5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在“翱翔计划”中表现出众的学生一般都具备以下特征:品德端正、热爱科学、有科学禀赋(包括有敏锐的科学知觉、较强的信息能力、良好的思维策略、懂得反思)、学有余力和良好的个性素质。为此,京源学校设计了新学员发现、选拔的五个环节:一是老学员的示范引领、激发兴趣;二是开展小课题研究;三是陈述小课题研究构想;四是带学生到野外去开展预研究;五是组织面试选拔学员,通过这些环节让优秀学生“冒”出来。
发挥基地学校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每年为了让新学员尽快“到科学家身边自主成长”,京源学校作为基地学校做好三项基本工作:一是“落实三导师制”,即有效地将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指导专家、生源校指导教师和基地校指导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动态的培养团队。二是“开发五类课程”,即基础性课程、过渡性课程、科研体验性课程、实践考察课程和小课题研究课程,三是“培养四步骤”,即学员“到科学家身边自主成长”的基本步骤:(1)“逛”实验室——选择、确定实验室;(2)“近”实验室——到基地校参加选修课程学习;(3)“泡”实验室——开展小课题研究;(4)“出”实验室——写规范研究论文、上翱翔科学论坛。
借助“翱翔计划”,助推教师发展。京源学校借助“翱翔计划”提供的高端平台,大力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指导能力,把一批青年教师推上校本课程开发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使他们在参与翱翔计划,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活动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引进了一批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如天文教师、化学博士、文学博士等。学校积极参与“翱翔计划”的多项开拓工作,如与高校实验室对接;进行基地课程开发;翱翔学员课题论文辅导等,提升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与水平,扩展了学校教育资源,搭建了普通中学与高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桥梁。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组建创新人才培养咨询与资源支持委员会。“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为其提供支持,京源学校积极联络关心教育事业、愿意为创新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机构的教育专家、科研专家,努力营造“无边界教育(学习)”环境,共同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学习、成长的条件,形成跨部门、跨学科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科学院、音乐梦工场等30多个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文化企业的领导和专家积极参与,于2012年9月成立了“京源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咨询与资源支持委员会”。
组建创新人才培养区域校际联盟。为了进一步发挥我校的辐射作用,我们将区域内有志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小学校组织起来形成“校际联盟”,重点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共同探索创新人才成长在各学段之间教育衔接,如小初衔接、初高中衔接;二是开发基于区域环境特征的校本课程;三是资源共享,即将各校优势教育资源辐射到联盟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