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思维?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a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当中国企业家们为是否应向互联网“全面投降”而争论不休时,还有谁敢不把“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挂在嘴上?
  对,居然就是这个世界第四、金融危机以来唯一生机勃勃的经济大国德国。我们走访了宝马、赢创、海瑞克、汉斯格雅等各类型的德国行业领军企业,也聆听了德国商科第一的曼海姆商学院多位教授对中小企业与创新管理的深入解析。但令我无比惊讶的是,我接触的所有德国人,不论管理者还是学者,抑或官员,竟没有一个主动提到过“internet”这个单词!
  是德国人老土吗?是德国经济落后吗?是德国不懂时代和创新吗?恐怕没人敢这么说——反而我们在那里体验到了国内难以想象的至爽WIFI——那么,德国人又为何如此“冷淡”互联网呢?
  其实,这就如同我此前讨论企业文化“三重门”时提到过的,我们要弄明白自己心里的信仰是什么,自己脚下的土壤是什么,进而弄明白自己最终的个性是什么,自己最终的作为是什么。
  那不妨先谈谈最推崇互联网思维的,为什么是美国人。
  因为美国人是真正信仰创新的,他们的土壤是催生创新的,他们的个性也是擅长创新的。我在与海尔CEO张瑞敏交流中曾有过共识:美国就是一个举国支持创新的生态系统。不论是幼儿教育,还是资本市场,核心都是为了创新而展开的。比如,美国幼儿园阿姨在剪纸课上,在示范剪出一条鱼之后对孩子们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剪鱼!她示范的只是工具和方法,但她要你学会的却是创造,而不是模仿。资本市场也是如此,他们可以不断追捧微软、苹果、谷歌、脸谱,也会热购京东和阿里巴巴——哪怕它还在亏损,哪怕它来自海外——只要持续创新,就会获得资本市场的掌声。因此,虽然“微软”是美国的,但美国却是最不怕“微软”走向衰落的国家。
  美国人很清楚,自己的“个性”本分,应展现在“创意”和“营销”,而非“制造”上。因为有的是比他们的土壤和个性更适合去“制造”的国家。于是,他们在将“制造”不断外包给全世界的同时,亦成为全世界“最应该”去创造和拥抱互联网及其思维的国家。显然,通过个性、交互、体验、大数据,进而持续引领创新和营销的制高点,对于无需为品质而操心的美国人来说,至关重要。
  品质,德国造!
  而德国人,则选择了美国人让出来的“制造”。
  一方面,他们比美国人更严谨,他们坚信人类无论如何创新,都颠覆不了对产品的需求,颠覆不了对优秀而稳定的品质的需求。想想看,要将一个几乎每台机器都需要的普通轴承做到使用寿命至少半个世纪,一台不管是否智能化的冰箱至少10年内不会有故障,让一个很普通的房子至少在100年里不会倒塌,真的需要借助互联网来“交互”实现吗?
  另一方面,美国式为创新而生的体系,注定只会催生少数塔尖上的明星公司。但是,德国式为品质而生的扎实体制,却使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拥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提到“隐形冠军”,谁能不想到令人望而生畏且动辄百年基业的德国军团?这也是德国人绝口不提互联网,却“明目张胆”深感自豪的原因。
  如果以为德国人自绝于互联网时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德国人近年提出的“工业4.0”,恰恰是德国人基于对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对自身优势深刻的理解后综合出来的个性化战略。他们知道自己的本分是制造,他们知道人类永远需要制造,他们也知道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他们只是把信息化融入进自己本来的优势上,以创造出自己符合时代与个性的进一步优势!
  那么,中国呢?
  当我们的教育坚守以考试为己任,我们的食品至今与有毒相依,我们的机器始终与维修如影随形,当我们连基本的人性包容和品质需求都满足不了时,我们却突然像美国人一样高谈个性化定制、云计算服务,是不是太“奢侈”了呢?在“创新”与“品质”两方面,中国企业会不会最终像中国足球一样不伦不类呢?
  我无意否定任何潮流,而只想提及潮流的另一面。
其他文献
史玉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者之一,无论是在高峰还是低谷,他都有一批无比忠诚的员工,陪伴着他东山再起,哪怕是发不出工资的时候也不离不弃。在人才流动率居高不下的今天,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史玉柱到底是如何带队伍的?  1.创业初期,股权不能分散。民营企业,创业初期,股权一定不能分散。到一定规模之后,可以股权分散,尤其上市之后,股权更应该要分散。但是,中国的民族特性决定了,在创业初期的时候不能搞像五个哥们
期刊
海底捞有一个很厉害的哲学:把员工当人。要知道,小米也曾把海底捞当作学习对象。海底捞到底有啥特别之处?西贝莜面村的一名员工卧底海底捞几个月,写了一个几万字的长篇海底捞经验总结,很干货,很内部,这是真的揭秘。  在海底捞,我看到的很多现象让我惊奇,因为这些东西是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读到的关于成功企业的传奇故事。很多时候我都感叹:这是一个什么企业啊,他们简直是在创造奇迹!而最让我惊奇甚至不解的是:在经过长时
期刊
据英国《金融时报》9月26日报道,维珍集团(Virgin Group)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告诉集团总部的170名员工,他们想休多长的年假就休多长的年假——只要不影响工作。  “弹性工作对我们如何工作、在哪里工作以及什么时候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布兰森在他的网站上表示,“如果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不再适用,年假政策又为什么要搞得那么严格呢?”  布兰森表
期刊
我们总倾向认为“大的总是好的”,但当谈及工作时,这一理论就未必适用了。Amazon CEO Jeff Bezos就曾提出过著名的“两个披萨原则”:“如果两个披萨都喂不饱一支团队,那就说明这个团队过于庞大了。”  据一位前Amazon工程师回忆,某次聊天中,几位高管认为员工之间需要更多交流。而Bezos站起来说,“不对,沟通没你们想象中那么好”。Bezos主张企业应该实行分散管理,甚至陷入无组织状态
期刊
工业时代需要专业化来提升效率,但过于清晰的界限需要通过跨界来完成“分久必合”的整合创新。互联经济改变了传统供需模式,驱动企业运营重心从后端向前线转移。  跨界不是简单的业务延伸或扩展,而是将若干行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融合,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在原有业务框架下诞生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盈利增长点。其本质是组织能力解冻——颠覆——重塑的过程,这一过程自始至终都是核心能力的强化与重塑。  如果说工业时代使得世界
期刊
近来,“弯道超车”这个提法频繁出现在各大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中,与之前的“跨越式发展”相比,这个提法显得更加潇洒、飘逸,且动感十足。由于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所以超越、领先始终是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弯道超车”也反映了我们寻求发展和突破的迫切愿望。  中国制定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时候,也有“弯道超车”的理念蕴含其中:从长远看,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必然发展方向之一,为了避免长期落后的发展态势,在产业
期刊
陈彤  关键词:离职  10月22日新浪发出内部邮件,新浪执行副总裁、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因个人原因将于近期离职。  门户高层离职近两年并不少见。仅仅在总编辑这个职位上,网易在三年里有两任总编辑离职,刘春去年也从搜狐离职。这背后折射出门户网站面临的压力——在挖掘广告之外新的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总编辑这个职位并不好干。新浪本身是中文互联网上影响力最大的门户网站,同时又拥有微博这个全球最大的中文社交媒体,陈
期刊
这道经典难题早在500年前就被意大利哲学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Nicco lòMachiavelli)研究过,他的回应模棱两可:“一个可能的答案是人们想要两者兼而有之,”他说,“但是考虑到这种结合绝非易事,所以被人惧怕总比被人喜爱来得安全。”  现在,行为科学的研究证明,马基雅维利只答对了一部分:当我们评价他人,特别是我们的领导时,会首先考察以下两个特质:他们是否可爱(亲和度、和谐度与信任感)以及
期刊
“洋经验”与“土办法”,哪一个是更适合中国的咨询模式?  Q:我们知道咨询源自于西方,早期的中国大型企业也倾向于选择外资咨询公司,比如著名的麦肯锡、波士顿、贝恩咨询、罗兰贝格等。一方面“洋咨询”为中国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助力企业成长,但同时也经历了一些失败的案例,请问您如何看待外资咨询公司对于国内企业的意义?  A:应该说意义巨大,外资咨询引领了中国咨询行业的成长,也给中国本土咨询公司发展提供了很多
期刊
“网络世界越来越接近现实世界,意味着基于这个概念建立起来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将要重新架构。我曾经说过,不管已经出现了多少大公司,人类依然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分,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在这个行当里,不管一家公司的赢利状况有多么喜人,也随时面临被甩出发展潮流的风险。”  ——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适应,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持续的适应;如果你会持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