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智慧与语言的灵性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ho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解的诗,我是熟悉的。从他的名作《百年之后》到《个人史》,他的诗一直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对于生活深处的挖掘,延续着对于语言的挑剔与不苟合,这对于一位已经有广泛影响力的诗人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读大解这组诗歌近作,不论是一段偶然的沉思,还是一次远方的出行所见,他都能在生活的体验地中找到智慧的一面,并用诗歌语言巧妙而精彩地表达出自己的认识或思想。透过句里行间的用词、断句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对于诗歌的敬畏之情和认真之态,这样的习诗之路值得很多青年诗人去关注和借鉴。
  韩东在《五万言》中曾说:“诗是什么不重要,可以是什么很重要。一种赞美是‘这是好诗’,另一种赞美是‘诗竟然可以这样写’。后者是更大的赞美,包含了前者,但和‘这是好诗’说的不是一回事,触及了现代诗歌写作的价值究竟。”诗歌和任何艺术一样,都有唤醒人类审美疲倦的使命。创造美、发现美、叙述美或者弘扬美就是现代诗歌写作的价值之一,一个诗人如果陷入一种没有价值的垃圾复制式写作,那么他的写作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有时我坐在石头上,心想,/还有更远的未来,还有/永远无法相遇的人,继续走下去。……活到如今,我终于知道,/宇宙是个整体,/世间微小的变化,都与我命运相关。”在褪去青年时代的生涩和中年时代的疑惑后,大解在微小场景(石头、人)与宏大场景(宇宙、世间、命运)的对立层处理上,已经经验丰富、游刃有余,大家都知道时光隧道是无限的,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会继续走下去;都知道一只蝴蝶在南半球扇动一下翅膀,也许在北半球就会引起一场风暴,但是能将这样的场景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却十分稀缺,究其原因,无疑是缺乏对于“命运”的深刻认识。一首诗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就是它的价值;一首诗能让更多人看清生活的本质现实,这同样就是它存在下去、流传下去的意义。大解的这首诗,有这样的效用,只是不同的人阅读有不同的感受而已,但是归根结底会起到闹钟的作用,让那些对命运装作无关紧要的人产生一种羞愧和自责。如果说思想是大解诗歌的杀手锏,那么语言对于大解就是他诗歌的葵花宝典。写诗和习武的道理一样,只有“铁棒磨成针”的毅力是远远不够的,天赋之外,一种语言的方向感和指引棒更为重要,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喧嚣过后,仍无寂静》中,大解对于人生与世事的把握更为精到,“总有黑色的星星,悬在高处。/总是忙啊忙,喧嚣过后,仍无寂静。”太过寂靜或者长久寂静的世界是荒凉的,像无边的沙漠一样,天空有鸟,大海有鱼,就会有生机感。语言没有灵性的诗就犹如一潭死水,对于读者的诱惑力也会大大减弱,甚至引起反感。诗歌最终是语言的产物,语言是诗歌的护肤品,也是诗人的命根子,大解深谙这一诗学原理,并且一直在尝试中探索着、突破着。
  这组诗中写到的“岷山”和“阴山”或许很多人是陌生的,而读过这两首诗后,对于这两座山我们也就不会再漠视它的存在。多少诗人走过,并没有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两座山却让大解在诗歌道路上超越了对于“华山”“泰山”的情感,这就是命运——诗人的命运或诗歌的命运,和一千多年前李白对于黄鹤楼一样。“再高的山,树也能上去。/树也上不去的地方,青草能够上去。/青草也上不去的地方,雪会从天而降,/覆盖住山顶。”(《岷山》)起笔第一句,诗人的才气就有直逼当年的汪国真之样。之后层层递进,渐渐深刻,将浅显的道理用简单的事物轻而易举地就展现了出来,这就是诗歌的功力,化腐朽为神奇,融天地为一炉。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又怅然若失。再如《在阴山巨大的斜坡上》:“我认识一棵小草,去年它死在这里,/今年又活了,多么快啊,一年就是一生。//阴山有无数棵这样的小草,/而天空只有一个。天空有无数颗星星,/而太阳只有一个。此刻,/它正在天上燃烧。”诗人由近及远,匆匆几行,就情感饱满而又诗意盎然。世间有无数座山,也同样有无数首诗,但不是每一座山都会有人给它写一首诗,有人给它写诗的山是幸运的,而一座山能让一个诗人在诗歌上有所成功,诗人就是幸福的。
  在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获奖感言中,大解曾说:“诗歌不仅是一种文体,它可能是一种能量,一种气质,无论以什么样的形态表现出来,都能体现内在的光芒”。心中有学问,自然就能口吐莲花,妙手偶得。在如今网络自媒体时代,很多诗人一心向往走红,或用新闻事件炒作,或穿马甲自我吹捧并互相吹捧,丑态百出,无耻至极,留下了许多笑话,而忽视了诗歌最根本的东西,阅读的力量和经验的吸收,像山间竹笋和墙上芦苇一样,嘴尖皮厚腹中空,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此,怎么能写出“体现内在光芒”的诗歌?怎么能写出一首智慧与灵性兼具的诗歌?怎么能一步步提升,在诗歌的道路上发出自己的光亮,而不是像一只萤火虫一样,作为谈资尚可,终究难堪大用呢?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诗人深思,并引以为戒。
其他文献
我对女性诗歌的概念长时间感到隔膜,对怎么理解女性诗歌存有疑惑,作为女诗人,我对自己也一直没有这样的归类意识。  这里所指的女性诗歌应该是一种以女性写作为主体,带有特定美学指向、并且具有了社会学意义的诗歌写作。  很多年,常有人提出这个概念,我最初的理解是:“女性诗歌”或许是容易对女诗人写作产生局限解读的一个概念。通常,女诗人们都会说:没有,我不是女性诗歌写作,诗就是诗,如果要区分,那就是好诗与差诗
期刊
在春节的前十天,我就患了重感冒,开始只是咳嗽,咽喉有些疼痛,但没有发烧,以为吃点药就会有好转。没想到过几天,咳嗽更加严重了,到了腊月二十七,武汉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已经扩散开来,每个人都很紧张。我看到自己的症状,加上身体实在是受不了,担心感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于是,老婆陪我到医院做了CT检查,所幸确诊为普通肺炎。医生说本来要我住院治疗的,但医院没有床位安排了,只給我开了几天的药,吩咐我吃了
期刊
沈天鸿的现代诗歌理论及其美学建构,除了体现在他的《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这本现代诗歌理论专著中,相当一部分还散轶在他的序跋之中。我认为,两者相加才能构成沈氏现代诗歌理论的完整体系。也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出发,才能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并“把盏”他现代诗歌理论的整个链条即完整谱系。  陌生感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认为,“文学即技巧。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
期刊
2020一开年,随着疫情的蔓延,中国人就进入了一种惊恐、彷徨和无助的境地,就像一列正常行驶的火车突然开进了不知所往的黑洞,也像一架正在巡航的飞机一下掉入了黑色的山谷。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惊恐万状、无所适从并十分无奈,数以万计的人呆在家中,数以亿计的人正常生活受到干扰,甚至中断了所有的工作,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也不得不受到严重的制约,让我们不断地感知像是世界末日的景像。在中国五千多
期刊
听到声音驳船来  听到声音驳船来  带着厚皮的鼓  和一面小布旗  顺着古闽江上流  听到声音驳船来  没有眼睛  也没有乌黑的大烟  也没有自己的螺旋桨  泛起高高的浪花  听到声音驳船来  像盲子那样慢慢地来  他看不见你  也看不见前面的水  还装着一百年也这样地过去  聽到声音驳船来  ——原刊于《作家》2018年第7期  推荐语  “听到声音驳船来”在整首诗里反复出现,富有质感地铺展在字
期刊
整整一个上午  父亲在花园里忙活——  除草,翻地,搭建花架,修理管线  他清空所有的杂物  为春天腾出位置  他觉得自己也是多余的  但却有足够的耐心  偶尔停下来  跟母亲说两句话  最后,他给柿子树  澆水  仿佛一瞬间  柿子便挂满了枝头  而他并不知道  我曾想把母亲的骨灰  在柿子树的根部  安  放  ——原刊于《封面新闻—名家方阵》2020年3月11日  推荐语  《根部》是一首写
期刊
女性诗歌曾经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后来也被一再提起、引发广泛的讨论。我在数个场合下被问及对女性诗歌的看法。在听到了关于女性诗歌的七嘴八舌的议论后,我不禁生出疑问(套用一个很俗的句式):当我们在谈论女性诗歌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  在我看来,对女性诗歌的“女性”的理解至少有三个层面:其一,显然是一种性别(意识),也就是突出女性和男性在性别上的差异,这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其二,是女性作为一种社会身
期刊
诗是古代文学的正宗,处于中国文化文类等级的上层,小说则属稗官野史,假语村言者流,很难想象尊卑观念深入骨髓的士大夫会屈尊纡贵,将二者嫁接为诗体小说,即便是叙事诗,与浩如烟海的抒情诗相比,也是凤毛麟角。  “叙事诗”与“诗体小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偏正短语,叙事诗的中心词是“诗”,即有叙事性成分的诗,而诗体小说的中心词是“小说”,即以诗歌形式写的小说,它们必须遵循各自的美学规范。诗的本质是言志缘
期刊
诗和散文(本文所说的“散文”是小说、戏剧、散文等非诗文体的统称)是有文体界限的。不清楚这个界限,就不配做诗人。《清诗话》收录了吴乔的《答万季·诗问》,共有27篇精彩的答问。说到诗文区别时,有这样一段话:“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饮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美,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期刊
这些松树,这些秋天的橡树,这些岩石,  这水域晦暗而又为风所触动——  我像你一样,你黑色的小舟,  漂过那被凉凉的泉水所喂养的水域。  大片的水下,自孩提时代起,  我就梦见过奇异的黑色珍宝,  梦见的不是黄金,或奇石,而是真正的  馈赠,在明尼苏达苍白的湖下。  这个早晨,也漂流于黎明的风中,  我感觉到我的手,我的鞋,还有这墨  水——  如躯体的所有部位那样,漂流于  肉体和石头之云的上空
期刊